书城成功励志给心理洗个澡全集
8501700000025

第25章 懂得感恩——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2)

担心丧失任何东西的贮藏者,如果撇开他物质财富的多少不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是一个贫穷而崩溃的人。不管是谁,只要他能慷慨地给予,他就是一个富有的人。他把自己的一切给予别人,从而体验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乐趣。只有那种连最低生活需要也满足不了的人,不能从给予的行动中得到乐趣。

一个妇人坐在一堆金银财宝上,但令人不解的是,她还是伸出双手,向过路的人们乞讨着什么。

神朝妇人的方向走了过去,妇人也向他伸出了双手。

“你已拥有如此多的金银财宝,还不满足?”神问。

“是的。虽然我拥有如此多的金银财宝,但我没有丝毫的满足感,我还想有更多的钱财、荣誉、成功、爱情。”妇人回答说。

神从口袋里掏出了妇人所需要的荣誉、成功、爱情,一并送给了她。

2个月后,神又从这里经过时,看到妇人仍坐在那堆金银财宝上,向路人伸出双手。

“你之所求都已经有了,难道你还不满足吗?”神问。

“是的。虽然我得到了那么多东西,但我还是不满足,我还需要快乐!”妇人说。

“你如果真的想获得快乐,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付出吧。”神说。

半年后,神又从这里经过,只见那妇人站在路边,她身边的金银财宝已经不多了,她正把它们施舍给路人。

妇人把金钱给了衣食无着的穷人,把荣誉和成功给了失败者,把爱情给了失恋的人,最后,妇人自己一无所有。但妇人看着人们接过她所施舍的东西,满怀感激而去时,她笑了。

“你现在快乐了吗,?”神问。

“是的,我现在很快乐。原先我一味乞讨,得到这个,又想得到那个,贪心使我不知道什么叫快乐,但我现在知道了。快乐就在我向别人付出时,他们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中。”妇人回答说。

付出也是一种快乐,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可惜很多人并不懂。他们以为拥有越多,幸福就越多。事实上,在物质方面,给予意味着自己的富有。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他才算富有,而是他给予人很多才算富有。

尽情享受生活中的喜悦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为自己创造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尽情享受生活中的喜悦。生活中的喜悦不全是突然升职、中彩票,也来自于爱人送上的一束鲜花,朋友的一个问候电话,阳台上的花儿开了,小金鱼在鱼缸里吐泡泡……因此,有幸福就要懂得享受。

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上帝问3个凡人:“你们来到人间是为了什么呢?”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生活。”第1个回答说。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承受痛苦。”第2个回答说。

“我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磨难,又要享受生活赐予我的幸福。”第3个回答说。

上帝给前2个人打了50分,给第3个人打了100分,因为前2个人只答对了问题的一半,而第3个人才答对了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是苦乐参半的,所以上帝不会只让我们过一半的生活。可是,世上的许多人却只能投向幸福的怀抱,一旦苦难、不幸、挫折出现,便开始选择逃避,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只有承受磨难的同时,乐意去享受生活,这样的人生才会美丽。

摩西婆婆是美国一名画家,她在丈夫去世之后,曾一度十分痛苦,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生活,她为自己寻找到了精神寄托——画画儿。当时,摩西婆婆已70岁。从70岁开始到她过世,摩西婆婆一共画出了1600多幅作品。以前,她从来没有学过画,但是却在人生顿失依靠时,开始她绘画的历程。

摩西婆婆在自传中写道:“我很快乐,也很满足。我庆幸我没有逃避现实,我不知道一生中有没有比这段时间更美好的,我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我所能。生命是用来创造的,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摩西婆婆没有因丈夫的去世而整日郁郁寡欢,反倒是勇敢地接受了这个现实,悲伤之后,在画画儿中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做呢?

生活中,我们总是埋怨生活烦琐、乏味,那么,为什么不在平凡的日子里,收获那一点一滴的喜悦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生活的现实和价值结合得恰到好处,运用有限的时间、收入和精力,营造出一种舒适、有效的生活方式。

乐意享受生活并学会享受生活,才是最快乐的。

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一份付出才有一份收获,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有一个人被带去参观天堂和地狱,以便比较之后能聪明地选择他的归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狱。第一眼看去地狱令人十分吃惊,因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

然而,当他仔细看那些人时,他发现没有一张笑脸,也没有伴随盛宴的音乐或狂欢的迹象。坐在桌子旁边的人看起来沉闷,无精打采,而且皮包骨。这个人发现那些人每人的左臂都捆着一把叉,右臂捆着一把刀,刀和叉都有1米多长的把手,使它无法用来吃。所以即使每一样食品都在他们手边,结果还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饿。

然后他又去天堂,景象完全一样:同样食物、刀、叉与那些1米多长的把手,然而,天堂里的居民却都在唱歌、欢笑。这位参观者困惑了一下子。他怀疑为什么情况相同,结果却如此不同。在地狱的人都挨饿而且可怜,可是在天堂的人吃得很好而且很快乐。最后,他终于看到了答案:地狱里每一个人都试图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1米多长的把手根本不可能吃到东西;天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喂对面的人,而且也被对面的人喂,因为互相帮助,结果帮助了自己。

大家一定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气的男孩向他妈妈大喊他恨她,然后他又害怕受到惩罚,就跑出家,来到山腰上对着山谷大喊:“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山谷传来回应:“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男孩吃了一惊,跑回家去告诉他妈妈说,在山谷里有个可恶的小男孩对他说恨他。于是他妈妈就把他带回山腰上并让他喊,“我爱你!我爱你!”男孩按他妈妈说的做了,这回他发现有个可爱的小男孩在山谷里对他喊,“我爱你!我爱你!”

在一些人的固有的思维模式中,一直认为要帮助别人自己就要有所牺牲,别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会失去。比如你帮助别人提了东西,你就可能耗费了自己的体力,耽误自己的时间。其实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并不意味着自己吃亏。如果你说明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你也因此而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生活就是这样: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别人得到的并非是你自己失去的。

给予高贵的同情之心

缺少同情心,这个社会必将越来越冷漠。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同情心,他的生活就会像他的心一样冰冷,没有生气,没有温暖。同情心的缺乏让自私的根扎得更深,让欺诈和犯罪更加泛滥,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冷漠。每个人都不会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情的世界里。

而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往往感情细腻,充满了温情和博爱的精神。同情心是对他人的苦难,艰辛和无助的感受能力。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往往善良,宽容而慷慨。路边的乞丐,迷途的孩子,误入歧途的少年,一时胡涂犯错的人都将得到来自富有同情心者的宽容和谅解。所有的困难都将得到及时的帮助;所有的迷茫都会得到引导;所有的错误都将得到矫正;所有的失误都将得到弥补;所有的邪恶都将被战胜,顽固的心灵将进一步被融化,美德会被同情者散播,更多的人将受到善良,宽容和慷慨的教化。面对这样高贵和仁慈的美德,没有人不会为之动容,最大范围内的人心将归附于此。

富有同情心的人,上天也会同情他。

孤独的瓦特森夫人在百无聊赖中又来到了海边,丈夫已经出海两个礼拜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虽然这也是常事,但是她依然如此强烈地期待着丈夫的归来。

她又像往常一样在海边捡贝壳,现在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各式各样的贝壳。在她无意间抬头的时候,她看到了岩石边有一个人,那个人正努力地攀附住一块突出的岩石,海浪一个接一个地扑打着他,看上去他就像一只快被没顶的可怜的鸭子。

瓦特森夫人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是她决定要去救这个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可是急剧而狂怒的海浪让她的计划变得不可实现。瓦特森夫人奔跑着去哀求几位渔夫,百般劝说之后许诺他们:“只要你们能把那个人救上来,我愿意给你们一笔丰厚的报酬。”

渔夫们看在钱的面子上,派了一只船过去。就在那个人体力即将耗尽的时候,他得救了,渔夫们把他抱到船里,船很快回到了岸上。

令瓦特森夫人大吃一惊并欣喜不已的是,被救的不是别人,而是她的丈夫——威廉姆·瓦特森先生。

如果瓦特森夫人没有对那个在大海里挣扎的人付诸同情,并给予实际的帮助,她将注定永远失去她的丈夫。

金钱,权利和智慧的力量不一定比同情心的力量大。而同情心这个美德也是金钱,权利和智慧无法获得的。同情心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人人都喜欢和有着温和气质的人来往。

人生不可以再来一次

珍惜生命,活着就好。只有活着,才有机会享受人生。

一位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先生,在日记簿上记下了这段文字:

“如果我可以从头活一次,我要尝试更多的错误,我不会再事事追求完美。”

“我情愿多休息,随遇而安,处世胡涂一点,不对将要发生的事处心积虑算计着。其实人世间有什么事情需要斤斤计较呢?”

“可以的话,我会去多旅行,跋山涉水,再危险的地方也要去一去。以前的我不敢吃冰淇淋,不敢吃豆,是怕健康有问题,此刻我是多么的后悔。过去的日子,我实在活得太小心,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有失。太过清醒明白,太过清醒合理。”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我会什么也不准备就上街,甚至连纸巾也不带一块,我会放纵地享受每一分、每一秒。如果可以重来,我会赤足走在户外,甚至整夜不眠,用这个身体好好地感受世界的美丽与和谐。还有,我会去游乐园多玩几圈木马,多看几次日出,和公园里的小朋友玩耍。”

“只要人生可以从头开始,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人生真的不可以再来一次,以有限追求无限,请珍惜活着的感觉!

记得有这样的事情常常出现:

一个人慢悠悠地走在马路上,任凭身后的汽车喇叭叫个不停,他却仍然不慌不忙,一副很不情愿让路的样子,嘴中还嘟嘟嚷嚷:“你着急,谁不着急?有种就开上来吧!”

后来,这个人坐到了汽车上,又非常讨厌那些不及时让路的行人和骑车人,甚至动不动就出口不逊:“怎么?找死啊!”

一个人在站牌下等车的时候,引颈翘首,望眼欲穿,恨不得让每一辆过来的公交车都在此停下,立即停下。

后来,这个人终于挤到了车上,但他立即就喝令关上车门,并怒目而视那些仍然没挤上车的人,盼望这辆汽车加快速度,永不再停。

同是一个人,在车下是一种态度,在车上又是一种态度。在车下的时候,看着车上的人有毛病;等到自己上了车,又反过来看着车下的人有毛病。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车下的”人多,“车上的”人少。所以,当“车下的”挡路、挤车或者放怨气、发牢骚的时候,车上的一定要忍耐一些,宽容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活得轻松自如,才能在生活中少找晦气,才能活出自己的感觉。

活着原来是一种享受,活着的感觉是美好的,生活中原本的斤斤计较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是不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和良好心情的。活出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活就活出质量,莫使百年人生变成百年孤独。

人生真的不可以再来一次,以有限追求无限,请珍惜活着的感觉!

勿因善小而不为

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想撒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手;一句温暖的话或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像撒向别人身上的香水,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因此,我们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夜晚,一群萤火虫正围着一只蝙蝠,听它讲故事。突然,它们听到一只小兔子的哭声,便飞了过去。

“喂,小兔子,你为什么哭泣呀?”蝙蝠问。

“天太黑,我找不到回家的路。”小兔子抽泣着说。

“我们送你回家吧。”一只萤火虫说。

“哼,就凭你那点儿光,就想给别人照明,别异想天开了。再说,做这么一点好事又能得到什么回报?”蝙蝠说完,一展翅膀飞走了。

萤火虫们没有理会蝙蝠的话,它们聚拢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亮点,在小白兔面前慢慢地飞着,小白兔靠着萤火虫的亮光,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一天中午,这群萤火虫正在草丛中休息,一条蜥蜴发现了它们,便偷偷地爬了过去,想把它们统统吃掉。恰好在此时,那只曾被萤火虫们护送回家的小白兔路过此地,它发现萤火虫们正处在危险之中,便猛地冲过去,赶跑了那只蜥蜴。萤火虫们得救了。

将恩惠与友善多带给周围的人,使别人从我们身上多得些益处。这样,在自己身处险境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千万不要像蝙蝠那样,不愿意为别人提供帮助,而应该时时、处处尽力帮助他人。有时,受到我们恩惠的人,也会将恩惠施予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