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指出:“大约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地在访问——也就是以向人提问题——为基础的。”记者提问有助于记者获取新闻事实并开掘新闻价值,而善于提出精当、巧妙、深刻的问题则是成功的关键。记者招待会具有公开性、开放性的特点,而众多记者在同一场合、有限时间内向同一对象提问,提问机会有限,提问时间较短。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记者提出精彩的问题,就容易在同行中迅速出彩,引起公众的注意。更重要的是,记者高质量的提问,可以清晰地表达出该媒体及受众的观点与立场,并为媒体获取有价值的独家新闻,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和公信力。因此,如何做一个善问的记者,如何展现记者招待会的提问艺术,成为新闻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正如美国新闻学者约翰·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一书中所说:“记者确切地知道他该从采访中得到什么。他就像个棋手,他不会无目的无计划地下一着棋——提一个问题。”
第一节单刀直入:提尖锐刁钻的问题
在政府记者招待会上,为提出高质量问题,记者往往采取考问、激问、追问等方式,单刀直入、先声夺人,把矛头直接指向敏感问题或棘手问题。这些尖锐问题的背后,既是记者提问策略性与艺术性的展示,又是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立场和受众意见的表达。统计2000年两会期间6场记者招待会,记者提问共计66个。每场记者招待会平均1小时,到场200多名记者,只有11名记者可获得提问的机会。中国记者的提问范畴多集中于西部大开发、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中国加入WTO问题、通货紧缩问题、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等。境外记者的提问还涉及中国的******、电信产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香港基本法、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等。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与中国大陆媒体相较,境外媒体在长期的新闻竞争中更明白受众本位的道理,他们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媒体产品的市场竞争规则,提问设计多考虑本国本媒体受众的信息需求,提问风格多单刀直入、尖刻犀利、切中要害。因此,他们在提问中很少有空话、套话和虚话,提出的问题多以新闻价值为衡量标准,提问考虑上多针对敏感问题或棘手问题。
一、严格考问,挑战权威。
考问又称“严格提问法”,有论辩的色彩,充分展示了政府记者招待会主客体的交锋,正如原******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指出:“记者既不是你的学生,也不是你的下属;不是你的敌人,也不是你的朋友。他是你的挑战者。”在记者招待会采访中,如果记者善用考问提问,就容易在同行竞争中迅速出彩,并迅速得到对方的相应反应,从而取得较好的提问效果。例如,从1998年初到1999年初,美国媒体大多聚焦在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以及国会与白宫的弹劾与反弹劾之争上。在此期间,无论白宫举行何种议题的记者招待会,无论克林顿是否在记者招待会现场,记者的提问均要涉及总统与莱温斯基关系。1999年2月19日,来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与克林顿在白宫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主要议题是科索沃局势和全球金融体制改革。此时国会弹勃克林顿议案已被否决一周,但仍有记者问:“克林顿总统先生,您从过去13个月的麻烦中吸取了什么教训?您对未来的总统会提出什么样的忠告?”“你不认为美国总统这个职务的声誉被玷污了吗?”每当记者提出这类的尖锐问题,立即会受到同行的重视和公众的关注。同样的,此例中,海伦抓住了公众关注且争议很大的“美国为什么对伊拉克开战”这一焦点问题向布什发难,而这一问题又是布什不想回答、但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因而迅速实现了考问的目的。
(一)海伦·托马斯考问乔治.W.布什
2006年3月21日,在白宫新闻发布厅,美国老牌白宫记者海伦·托马斯向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发问。
“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那么想开战?从你踏进白宫的那刻开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你说过不是因为石油,也不是因为以色列或其他,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海伦·托马斯单刀直入问道。
“……我并不想开战,想当然地认定我想开战,恰恰是错误的,海伦——”总统回应。
海伦打断了总统的话:“所有的一切——”
总统也立刻打断了她:“请让我说完——”
海伦接着说:“我们听到的所有的一切——”
总统赶紧插话:“打断一下,打断一下,没有总统想要战争……(大段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伊拉克——请让我说完——”
“他们并没有对你和我们国家干什么呀。”海伦反驳。
“对不起,请让我说完,让我说完。他们干了!(阿富汗)塔利班为基地组织提供安全避难所,基地组织就是在那儿接受训练——”
“可我说的是伊拉克——”海伦又一次不客气地打断了总统。
海伦.托马斯(Helen Thomas),1960年成为美国合众国际社驻白宫记者,1975年成为白宫记者团第一位女团长,1998年白宫记者团设立了“海伦.托马斯终生成就奖”。多年里,海伦总是第一个或第二个向总统发问的白宫记者。并且,海伦赢得了一种“特权”:她总是以一句“谢谢你,总统先生”来结束总统记者招待会。每当海伦说完这句话时,其他记者的提问便戛然而止,除非总统本人愿意延长问答。被舆论称为“新闻界第一夫人”。在美国新闻界,海伦以向总统提出尖锐问题而著称。据统计,自1960年担任白宫记者,海伦考问了从肯尼迪到布什等9任美国总统。从总统记者招待会的现场直播中,总可以看到她率先从前排站起来,盯着总统的眼睛,提出尖锐的问题。在她的带领下,记者们经常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上向总统发难。担任了10年新闻秘书的菲茨沃特说:“白宫记者们每天早上象一群骄傲的狮子那样聚集在一起,……每个记者都好像有一根无形的绳子拴在你的皮带扣上,每提一个问题就好比是用那根绳子在拽你。你似乎就被捆绑在蚁冢旁边的地上,他们用轮番的问题折磨你。当他们看到你嘴干了,把你知道的每一点滴消息都挤完了,而且你已经说漏了至少一次嘴,能让白宫同仁们发笑,又会使总统不悦,然后海伦才会回头去看看场内的情况,决定狮子们是否已经心满意足。”
以上案例中,就“美国为何要向伊拉克开战”这一核心问题,海伦单刀直入地向布什总统发问,其提问言辞尖刻犀利,诸如“你为什么那么想开战”、“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并且,海伦还抓住布什所说过的话,“你说不是因为石油”,“不是因为以色列或其他”,迫使他不得不作出解释。在总统记者招待会的现场,海伦就这一核心问题穷追不舍、不断发难,随时强调己方的观点,并紧抓对方的回答漏洞,使布什招架不住、语无伦次,甚至离开伊拉克的核心问题跳到了阿富汗塔利班。为此,《华盛顿邮报》评说,“不用怀疑,40多年来,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智慧。”
政府记者招待会给记者提供了一个考问、挑战权威人物的平台,而尖锐问题的提出则体现了记者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记者招待会的内容与一国的内政外交紧密联系,往往涉及到政治敏感问题和社会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记者代表公众利益提问并实施舆论监督,就是通过一切合法的方法和手段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为此,记者常常会提出一些令对方感到棘手、难以回答的问题。海伦在《民主的看门狗?——没落中的华盛顿记者团及其如何失信于民》一书中写道,“多年来,我总有机会质问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公仆——美国总统。我承认,对这个职位我抱有敬畏,可并不是对占据这一职位的那个人”,因为,“我们的职责不是去敬仰一个领导人多么德高望重,而是不时地把他们搁到聚光灯下,看看他们是否有负民众信赖。”海伦认为,记者不能总抛出“软绵绵的问题”,提出尖锐的问题、考问或质问总统是记者的职责。她在《白宫前沿》一书中写道:“只有在民主制度下,记者才被允许质问他们的领导人。因为我们没有英国式的议会制度,督促政府官员向人民负责,解释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政策,这份职责落到了记者肩头”,“白宮新闻发布厅有时也会像法庭”,比如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伊朗人质危机中的卡特,“伊朗门”中的里根,还有性丑闻中的克林顿,“就像一个证人同时被来自60个不友善的检察官的质问狂轰滥炸”。可见,记者提出尖刻犀利的问题,其实质和动机不止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还包括实施舆论监督和促进社会体制的完善。
政府记者招待会上的问答双方都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记者代表着该国、该媒体及受众的立场,而政府官员则代表着该国政府利益。除期望获取信息外,媒体参加政府记者招待会还有其他的主观需求,如希望通过记者招待会表达媒体的立场、提高媒体的知名度,等等,这些大多依靠记者招待会的提问予以实现。但是,记者招待会是政府以一对众、面对记者群体的特殊会议,记者获得提问的机会和时间都受到局限,因此,记者往往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出彩,通常在提问上采取了许多策略。例如,记者在提问的背景陈述时以列举事例或引用有争议的看法作为引子,其列举和引用本身的传播效果已经大于答案本身;提问还可以通过预设,使新闻的附带信息变为目的信息进行传递,传递方式令人难以察觉,让受众在无法判断的情况下被迫接受;甚至有时记者的问的目的并非为了答,也不需要答,而是利用记者招待会时效性和公开性的特点,利用问本身以隐蔽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公众;等等。记者往往对一些敏感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较长时间的背景铺陈,用题干本身说明某些问题,表现自己的政治倾向和媒体特点。此例中,海伦的提问中,通过陈述“从你踏进白宫的那刻开始……”、“你说过……你说过……”,其陈述的事实背景和质疑的语气,已经说明了海伦本人和该媒体的立场。再以2003年3月******中外记者招待会为例,美国彭博新闻社关于土地产权归还农民的提问、CNN记者关于《反分裂国家法》中“非和平”方式以及中美冲突可能性的提问,其参会动机与政治意图均较明显。由此,记者招待会上各媒体根据题干信息的传递,分别构建了自己报道框架和新闻内容,并显示出各自的政治立场和媒体倾向,从而突出该媒体的报道个性。
(二)奥里亚娜.法拉奇考问基辛格
1972年11月2日,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在美国白宫采访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以下是法拉奇录音采访的一个片断:
法:“基辛格博士,那么怎样来解释您成了风云人物,几乎比总统更出名这一事实呢?对此,您有什么理论吗?”
基:“有的,但是我不告诉您。因为我与一般人的理论不一致。就拿关于聪明的理论来说吧。对于掌权来说,从没并不那么重要,甚至往往是无用的。对一个国家元首来说是如此,****这一行的人也同样不需要太聪明。我的理论是完全与众不同的。但是我再重复一遍,我不告诉您。现在我还处在我的职位上,为什么要告诉您?还是把您的理论告诉我吧,我可以肯定,您对我在世界闻名这一点也会有您的理论。”
法:“基辛格博士,我还不敢肯定。我想从这次采访找到理论根据。但是没有找到。我想归根到底是成功使您出名。我的意思是说您就像一个棋手走了几步好棋一样,首先是中国这步棋,人们都喜欢能吃掉国王的棋手。”
基:“是的,中国是我取得成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关键还不在于此。关键在于……好吧,我来告诉你,这对我没有什么要紧。关键在于我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美国人特别喜欢这一点。美国人喜欢独来独往的骑马牧者,喜欢只身进入城市和乡村的骑马牧者,仅此而已。即使不带手枪也没关系,因为他不开枪。只要他在行动,在正确的时候去正确的地方。一句话,就像西部电影里的人一样。”
在新闻界,法拉奇素以提问尖锐、言辞泼辣闻名。她习惯于用录音机录下全部问答过程,然后一字不漏地用原对话形式公开发表。她没有修改或删除采访对象的回答,却成功地通过她的提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基辛格是一个善于控制自己的人,在政界以态度冷静,言辞锋利而著称,常常在答记者问时进行突如其来的反问。基辛格重视提问,研究提问,他常对手下说,“我不需要答案,只要问题。”因此,两者的问答过程,实质是提问艺术和回答智慧交锋的精彩展现,而对于提问艺术来说,这一段材料更是世界上采访案例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