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8503900000033

第33章 政府记者招待会的问答互动(3)

2005年1月7日,凤凰卫视记者陈鲁豫采访陈毅之子陈昊苏。陈鲁豫问道:“他(陈毅)那时候是情绪到那儿,一种自然的流露,还是在事先已经预见到,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问题,会有这样一些人,我要这样的表态。”陈昊苏说:“据我们后来了解,他实际上当时刚刚从外地回来,预定是有这么一个记者招待会,记者们会提出一些问题,他当然也会做一定的准备。但是我认为不是刻意的做这些准备,也并不是说,预先设计好了,我到时候就要讲这一番很激烈的话,我想不是这样的,就是到了那个时候,到了那个场合,这些话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自然脱口而出吧。我想是这样的。包括当时担任翻译的,好像是冀朝柱同志,他听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就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这个东西应该怎么翻呢,他也就只好当时硬翻了,听说好像翻得还是不错的。”看来,这一气吞山河的回答是陈毅在分析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即席发挥的。但是,陈毅有勇有谋,对他而言,发火是一种策略,有分寸、有分量、有力度,其目的是为了说服记者、感染全场。就任新中国外长之前,陈毅认为自己说话过火,性格直爽,不适合从事需要周旋、讲究策略的外交工作。接受任命后,他决定打造自己的风格。他说,“该发火的时候,就让对方看到你发火。”

陈毅的个人形象经记者招待会报道彰显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内外新闻舆论界引起了轰动。亲历记者招待会现场的人民日报记者胡思升在《一席谈话惊天下——记陈毅同志举行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回忆说:“他在建国以后从事外交工作的种种建树,有一件当时轰动并震动世界舆论的事,值得郑重地写上一笔。……这就是陈毅同志担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期间在北京举行的唯一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陈毅同志坚定而灵活地领会和贯彻我们党和国家外交路线的坦荡气魄和高超水平,他作为无产阶级外交家的特有的原则立场和直率风格,特别是他体现六亿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豪迈气势,至今历历在目,使人难忘。”法国前总理富尔评价陈毅的谈话“反映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日本《读卖新闻》则评论说,陈毅的讲话“表明中国要坚决走自己的路”。

事实上,记者招待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受众的关注程度。换句话说,记者招待会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技巧本身,而首先看其议题设置是否切中了政治兴奋点、时局聚焦点和公众关注点。这是记者会后新闻报道的新闻眼所在,是记者参加记者招待会、公众关注记者招待会的动力。陈毅答记者问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主要因其切中了时局需要。1964年,中国成为核国家,引起全世界的瞩目。1965年,是中国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在此次记者招待会上,陈毅指出:“明年我国将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遇到天灾,美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封锁,赫鲁晓夫断绝对我国的援助,我国建设曾经遇到很大的困难。经过三年调整,现在形势已经全面好转,工农业生产进入了全面高涨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要把工业、农业、国防办好,达到更高的水平,还需要几十年时间,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努力。”在此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陈毅气吞山河的回答符合公众的期待,起到稳定民意、振奋民心的作用。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当记者提出刁钻甚至非善意的问题,政府官员不要有畏难情绪,而应该迎难而上,化弊为利。一种情况是问得刁答得巧。只要有提问的机会,记者一定集中火力,单刀直入,针对敏感话题提问。这类问题往往难以作答,但应答者也可以预计并进行准备。当记者就社会上甚至国际上有负面影响的传言,向政府官员进行证实或寻求看法,应答者更应该有力度地严正立场、澄清认识并巧妙避开锋芒。当然,记者提问刁钻,也不是指记者应该故意为难回答者,而是希望记者抓住公众关心的敏感问题,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作为公众代言人的作用。应答巧妙得体,也不只是简单运用语言技巧和外交辞令,而需要言之有物,回答到位,获得良好的国内外舆论反响,以期实现记者招待会的社会价值与外交作用。还有一种情况,即应答者可以根据现场形势进行语言调控,策略上反守为攻,言辞上精彩锋利,折服全场并给人以深刻印象。在记者招待会现场,如果遇到没有准备到的尖锐问题,政府官员不要紧张,更不能逃避。因为有难度的问题通常是记者经过深思熟虑的高质量问题,也是公众感兴趣的新闻价值大的问题,具有较好的宣传价值和传播价值,正好给政府官员提供了一个挑战自己和展示魅力的机会。除了事关国家安全、机密的确实不能明确回答外,其他的问题都应该尽量作答。只有当政府官员积极配合记者的提问,对记者提出的敏感问题或棘手问题作出精彩回答时,记者招待会的传播效果才能被立体化和最大化。

三、****竞选连任的记者招待会

2004年3月15日,****通过竞选连任俄罗斯总统,当即在竞选总部举行记者招待会,向俄罗斯公民致词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道:“一小时之前您竞选总部的领导人科扎克对我们说,他认为,总统在第一任期,他想做的事情不可能都做到,因为他要考虑竞选连任的问题。只有到了第二任期才真正开始‘名垂青史的工作’。您是否同意这种看法,您是否已经准备好‘为名垂青史而工作’?第二个问题:您在此次竞选中是否感到寂寞?”

****回答说:“没有,因为我在紧张地工作。当一个人在干实事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寂寞。这是一点。第二点:对我来说重要的毕竟还是结果。这不是空话。不知您是否注意到,我的确没有进行任何专门的竞选工作。如果我投身于竞选的话,结果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得票率还会更高些。但是我有意识地没有这样去做,因为我想看看,人们是不是更看重实际工作,而不是竞选技巧,这一点对我非常重要。因此,我实际上没有改变自己4年来一贯的工作作风,即使是在竞选期间。竞选结果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当然,我对此是满意的。至于我是否已准备好‘为名垂青史而工作’,不,我不准备这样做。我认为,没有必要,也不能够遵循某种不为人们理解的荒诞思想。应当为生活在今天的人们而工作,为生活在将来的子孙后代而工作。应当永远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之上。不久前我在回答你们的一位同事提问时说,‘政治的艺术就在于在必要与可能之间找到黄金中点’,这个公式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也许其他人在其他场合也这样陈述过,但我认为这是我自己想到的。稳定,刚才也提到过,我们今天如此珍惜的稳定,是发展所必要的条件。而发展的目标是公民的福利。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方面迈出相应的步伐。这需要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产生危害,不能让人们对我们所做的事情丧失信心。因为如果带来这样的后果,我们将来就根本不可能做成任何事情。因此,我们将使国家实现现代化,我们将坚定地迈出步伐,同时将努力对我们要走的每一步作出解释。让人们明白,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要进行的各项改革,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我想,对于我们的改革,会有人不同意,也会有人反对。但在任何情况下,政府都将努力使人人都能够明白,我们在做什么。我想,如果我们与社会达成这样的协调机制,依靠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确实可以完成很多工作。但是我再次强调,按照某种理论概念追求个人历史作用的做法是错误的。”

在这里,记者向****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问他“是否已经准备好‘为名垂青史而工作’”二是问他“在此次竞选中是否感到寂寞”。****先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说他没有感到寂寞,“因为我在紧张地工作。当一个人在干实事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寂寞”,“对我来说重要的毕竟还是结果。这不是空话。不知您是否注意到,我的确没有进行任何专门的竞选工作”,因为“人们更看重实际工作,而不是竞选技巧”。通过这一系列的话语,突出自己“务实”的个人特点。接下来,****回答了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巧妙地把话题转向他熟悉的领域,传播了自己的个人信念和执政作风。他肯定地回答说,他不准备为名垂青史而工作,“应当永远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之上”,强调了一个公式“政治的艺术就在于在必要与可能之间找到黄金中点”,最后落脚到“我们今天如此珍惜的稳定,是发展所必要的条件。而发展的目标是公民的福利”。

在上述案例中,应答由提问引出,并与提问相互配合,共同为目标受众提供欲知的信息。****在开场白里首先表明了此次记者招待会的主要议题,即关于竞选、当选以及新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感谢了“所有到俄罗斯总统选举投票站并投票的人”,以及“所有在大选中支持我的人,以及虽因某种原因没有参加大选但对我抱有好感的人”。在对内政策方面,他提出主要是“珍惜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并补充解释说“稳定并不是目的。这只是解决主要任务——保证我国人民福利增长——的条件”。在对外政策方面,他表示“将致力保障俄罗斯联邦的国家利益”,“但在任何情况下不会用侵犯性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利益,也不会陷入对抗”,“将竭力为俄罗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接下来,在问答环节,记者提问主要围绕政府设定的议题集中展开,从议题的各个侧面发问,问题具体、简洁、明白,有利于****清晰阐述新政府的政策和宣传其执政理念,体现出一种良性互动的相互关系。比如,围绕竞选与当选的议题,记者问到了“两次大选的区别”、“如何评价今天选民的积极性”、“当选后第一个工作日如何工作”、“选票为什么会有实质性增长”,竞选连任是否“为名垂青史而工作”、“在此次竞选中是否感到寂寞”,继承人和候选人问题,以及****对竞选对手以及美国的批评的评价,等等。在对外对内政策方面,记者问到了“在对外活动中的优先方向”、“内政改革中首要的事情”、“将来工作的优先领域”,等等。对于这些围绕记者招待会主题的提问,****采取一种积极合作的姿态,尽量为记者提供有效、密集而丰富的信息,充分发挥了自己逻辑严谨、语言简洁的优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其回答十分到位,大多切中了问题的关键,便于记者记录信息和宣传政府,大体做到了政府信息的有效发布。

****和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的合作,是一种现场的随机配合,是****回答智慧与个人魅力的体现,而不是事先共谋的结果。****是一个善于利用媒体的政府首脑,经常运用记者招待会宣传自己,有胆量面对众多记者,不惧怕记者提出各种刁钻问题。2002年6月26日的《南方都市报》评价说:“****答记者问就如克林顿一般流畅,而不像布什那样时常出现口误。……这次现场直播的记者招待会是个观察****的好机会。作为一名政治家,****不可能与记者们毫无保留地畅谈,但他的语气没有迟疑,十分沉着、坚定,流露出与日俱增的自信。……****不用讲稿即兴发挥,间或和记者开开玩笑,节奏控制得很好。”2001年7月18日,****举行首次年度大型记者招待会。以后每年一次,与会记者人数、所提问题数量和答问时间都在不断增加。2006年1月31日,****在记者招待会上用3小时26分钟回答了71个问题。2007年2月1日,在****举行的第6次年度大型记者招待会上,参会记者多达1232人,****用3小时32分钟回答了65名记者69个问题。此次记者招待会没有明确的主题,现场记者的提问广泛、自由,而****精力充沛、从容应对,会场气氛轻松和谐,得到国内外媒体的普遍赞誉。

在媒体形象上,****素来被俄罗斯媒体称为“务实派”。他个性坚强、有勇有谋、即果断强硬又务实灵活,具有大国领袖的素养;而作为一个务实主义者,****谨慎务实,说到做到,在俄罗斯经济复苏、政治稳定与国际形象改善等方面成绩显著。这是****竞选连任背景下召开的记者招待会,具有展现****个人魅力、树立个人形象及新政府形象的突出意义。有记者问道:“您能否勾画一下未来4年权力机构与商业代表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回答说:“稳定性,透明性,合法性。”另有记者问:“是否有改组总统办公厅的计划?”****说:“有。”记者追问:“现在能否讲一下?”****回答:“不能。”记者再次追问:“什么时候可以讲?”****回答:“10天之内。”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简洁有力,具有高度概括性,给观众以深刻印象,也方便媒体直接引用并准确报道。在后一个问题上,面对记者的追问,****的回答明确、坦诚,直接表示现在不能讲,但又明确答复“10天之内”可以讲,即不搪塞也不拖沓,传递出有效的新闻信息,有利于与媒体沟通并达成共识。这些语言表征是对****的个人形象的有力补充,即其性格坚韧,很少表露感情,同时少说多做、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