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营销圣经大全集
8509200000025

第25章 卖场促销策略(2)

女性购物更侧重于体验,而男性更多的是把它当做使命——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更情绪化或更软弱。男性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都是去商店买东西,只是女性期望较高。她们希望和更多的人进行互动,并希望有更多的目光接触;而男性消费者希望越快解决越好。并且女性消费者要寻找购买过程中的支持和协助。不过,如果她们拥有自己的事业,为时间所迫,她们有时在购物时的表现很像男性。

女性消费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人身上,而男性消费者却表现得几乎像是在和一台自动柜员机打交道。事实上,他们更希望面对自动柜员机,而不愿意与人交涉。

性别从策略角度而言是比较容易处理的。真正老练的营销人员可以尝试按性别和年龄或在家庭主妇和职场女性之间对服务进行区分。在某个层面上,这是进行实用而理想的区分的开始,区别对待不同性别的消费者也比较容易。

女性消费者购物时往往更加投入,一名年轻的女性购物者这样告诉研究人员:“我喜欢购物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我就是爱购物。”相比之下,一名同龄的男性购物者却这样说道:“我来商店购物,买到了东西就走人,因为我还有别的事情要做。”

即便女性担负的职业责任加大,但她们也仍然是照顾者。这种照顾者的责任有助于女性养成更高的期望值和更加敏锐的购物意识。另一方面,在几代人都是依靠女性来有效地履行购物职责的情况下,男性的购物兴趣已经减弱。

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斯蒂芬·霍奇认为,购物行为反映了男性和女性在生活中的很多不同。女性把购物和人际交往联系起来,而男性更多地将购物当做一种手段,或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

女性感到受重视VS男性快速通过收银台

男性和女性购物者对商店售货员也有着不同的反应。男性购物者更看重的是售货员愿意帮助他们找到某样物品,其次是售货员能帮助他们尽快通过收款台。对于女性购物者,其忠诚度与售货员对商店产品的熟悉程度及其确定适合她们的产品的能力有关。根据调查,女性购物者还在乎售货员是否让她们感到受重视。

在接受研究人员采访时,一名年轻的女性消费者这样描述了她最喜爱的商店员工:“商店的售货员一直很棒,他们总是给我看不同的款式,给我介绍店里的新货。”同时,一名同龄的男性消费者说:“我没怎么跟售货员打过交道,我并不需要他们——只要收银台有人就行了。”

在消费者被问到他们会受何种问题影响而不再光顾某家商店时,女性举出的是商店员工“表现得像是你正打扰他们的时光或打断了他们的谈话”;而男性最恼火的则是商店员工“很懒惰,如货架没货也不去库房查看,或懒得将你带到你正在寻找的产品跟前”。

女性对这一问题的判断掺杂了很多情感因素;对于男性,售货员存在的问题仍与找到他们需要的物品直接相关。售货员不理不睬的态度更容易激怒女性消费者;而对于男性,交流虽然也很重要,但不如产品有货和快速进出商店来得重要。所以,向女性购物者促销时切忌流于表面,如只是简单地设置标志或改变制服的颜色等。

接待女性购物者的关键是沟通,售货员需要了解她们是否正寻找某种日常用品,如化妆品等,还是某种更重要的东西,如急救物品和非处方药。为女性消费者在购买这两种不同类别商品上提供帮助,需要多种多样的交流方式。售货员必须经过培训,以善于捕捉她们的意图并做出反应。

以女性消费者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的零售商还需要注意对物品进行分类,且但她们购买产品更倾向于选择有限的店家,如女包及女性装饰品店蔻奇(Coach),美食店乔氏超市(TraderJoe’s)和化妆品零售店丝芙兰(Sephora)。现在各组织都聘用女性将令零售商更能把握女性购物者的需求。

满足女性消费者的“情绪”要求

虽然在生活中有很多理性消费的女性,但购物往往成了她们感情的一种宣泄,也是她们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通过对一些女性消费者消费动机的调查,她们消费的情绪化大体可以涵盖以下四种类型:

有钱无处花——发泄型

女性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时,通常会把购物作为她们发泄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她们购物往往不在乎商品的价格,只希望尽快把钱花掉,以求得心理上的一种短暂的平衡。她们希望通过购物来实现与社会的交流,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没钱也要花——显露型

与发泄型的购物动机不同,这类消费者购物并非通过花钱来得到满足,而是用所购得的商品来表现她们的价值或地位。比如,外企中的一些初级文员收入不高,不过为了显露她们自己,也会硬着头皮去购买一些昂贵的商品。

有钱跟着花——从众型

这些女性购物往往没有什么特别的计划,她们购物的大众性较强,有一种跟风的心理。有时可能会发现办公室中的女职员所穿的衣服来源于同一品牌。

有钱即时花——冲动型

这些消费者带有非常显著的情绪特征,她们往往喜欢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也没有什么购物目标,但是由于某种诱惑让她们异常冲动。她们的购物决策往往临时决定,买回来的商品也不一定是她们需要的。

情感促销策略

所谓情感促销策略,是指企业在情感上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将人情味融入纯客观的推销活动,这是一种有着公关意味的促销手段。

情感促销不仅要求企业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感情需要推出感性商品,而且还要求企业在促销时更富有感情,这有利于消费者偏爱和选择自己的产品。企业要想方设法增添消费者购物时的乐趣,使双方产生情感共鸣和信任感。

促销员策略

日前,国美电器首次取消了上海两家卖场的各家电品牌的促销员制度,全部启用国美自己培训的销售代表,他们将在第三方的立场上,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提供服务和咨询,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误导的风险。

国美此举已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甚至有的零售企业也开始模仿。更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消费能力的升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促销员可能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也有专家表示,厂家促销员在一段时间内还会是零售业的普遍现象,促销员对于提高卖场销量起着一定的作用。厂家取消促销员不仅是对厂家品牌形象的考验,而且是对渠道意志和决心的考验。

按照国际惯例,卖场的商品由商家独立销售,沃尔玛、百思买等国际巨头无不如此,但中国的连锁卖场却不是如此。正如某家电供应商所说:“没了厂家促销人员,产品还能卖得好吗?超市工作人员能像厂家促销员那样了解、熟悉产品吗?他们会向消费者介绍不同品牌的产品吗?”

而供应商对促销员却是一肚怨气,厂家每多派一个促销员就意味向着每月要向超市多上缴一两千元的管理费,有些超市还会收取微波炉使用费、饮用水费等附加费。现在厂家促销员都成了超市的免费劳动力。

目前,同类产品的品牌日益增多,品牌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使促销战逐渐升级。作为一个新品牌,没有促销员就无法和其他品牌相竞争,销售额也难以提升。

一家为北京几家超市供货的服装供应商也表示,如果卖场取消促销员,就可以为供应商节约一大笔花在他们身上的费用和上交卖场的管理费。然而一旦取消促销员,就没有合适的人员对商品进行推销,所有的商品只能由超市售货员介绍,消费者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来选购。那么,一些品牌知名度低并且付不起品牌推广巨额费用的产品将无立足之地。

虽然促销员的出现曾让消费者感受到完善的超市服务,但很多消费者仍认为他们的正常购物会被超市促销人员干扰。

消费者认为,超市应该让他们自选为主,只有凭着自己的眼光选择才是最公平的。消费者张先生就有在促销员劝解下购买了商品的不愉快经历,他介绍说:“很不喜欢超市有这么多促销员,本想买这种产品,促销员却给你推销另外一样产品,而且通常都把自己产品的优点夸大,很多时候就是听了他们的话,买回去才发现不适合自己。消费者的判断力很大程度上被促销员的这种行为误导了。”

许多消费者都和张先生有同样的经历,一旦发现促销员推荐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商品后,大多数消费者都会对其他促销员敬而远之。很多消费者同时也表示,自己选择购物会更轻松,不会像有促销员盯着的时候,匆匆一瞥就赶紧放下,以免促销员过来推销自己并不想要的商品。

取消厂家促销员是零售商开始朝产品上游延伸的表现。市场竞争的规律就是如此,必须有利于市场竞争,但短期内完全取消促销员是不可能的。不过,随着未来分工的越来越细,零售商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大趋势最终还是会跟国际接轨,完全取消厂家促销员。

促销员对于产品的销售是有很大作用的,70%的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品牌都是不固定的。因此,厂家也不愿意放弃,而且厂家促销员已经存在很久了,短期内不可能在整个零售业都将其取消。

更重要的一点是,取消厂家促销员这项工作将会考验厂家商品的品牌和品质。一旦取消厂家促销员,一些品牌的销售量肯定会减少。那么,厂家势必会自寻变通之路,比如,通过“贿赂”卖场工作人员,同样能达到为其“吹捧”商品的效果,不过,这会给卖场经营秩序制造新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