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魅力经济学
852100000113

第113章

第15章第4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货币制度

由于黄金长期扮演着货币的角色,后来产生了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即金本位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正如格林斯潘指出的那样,金本位牢牢地遏制了通货膨胀的泛滥势头,但金本位制度本身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它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淘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为了筹措军费大量发行纸币,同时从美国购买军用物资支付了大量的黄金。纸币发行量剧增,黄金储备量急剧下降,原先纸币和黄金的比价无法维持。英国不得不在战时停止英镑兑换黄金,暂时放弃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中,英国的金本位制彻底崩溃。

随后,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随着美元的渐渐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开始到来。

1944年,来自44个盟约国国家的730多位代表齐聚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郡的华盛顿山度假宾馆,足足开了20天的会议,终于争吵出一个结果,那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金融货币体制协议,就是在此时诞生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协定》还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它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同时,世界银行也随之产生,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长期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物资本。这些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发行的债券。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美国被确立为储备货币国。这与美国经济实力的雄厚是分不开的,这也给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是美国经济。假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另外,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如果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就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并且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美元比价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随之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还规定了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导致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逐渐暴露。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有一根已倒塌。 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3月16日,欧共体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至此,战后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汇率制度也完全垮台。这宣告了布雷顿森林制度的最终解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单一的货币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

【相关词语链接】

复本位制 指一国同时规定金和银为本位币。在复本位制下,金与银和在金本位制或银本位制下一样,可以自由买卖,自由铸造与熔化,自由输出输入。

纸币本位制 又称“自由本位制”。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