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广义观点的有:弗里曼(C.Freeman)在其《工业创新经济学》中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化转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其年度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明确表述,“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两种观点的区别主要在于创新目标的定位上。狭义的技术创新概念以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为目标,而广义的技术创新则将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并实现其市场价值为目标。显然,二者并不矛盾,只是其内涵大小不同而已。
3.技术创新概念新释
本书主张在广义的理解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概念进行新的阐释,因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才能真正理解和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或社会大背景下,结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长波理论及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并吸收众多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不求绝对严密完备但求易于理解把握”为原则,对技术创新给出重新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面对市场以技术的创新及其市场价值的实现为主轴所展开的一系列创新活动的集合。
根据前述关于技术概念的解释,即“人类在认识、改造和适应自然的社会活动中,运用科学知识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劳动手段和方法技能的总和”。本书所定义的创新,是指主体以促进客体对象的进步、发展及实现新的目标要求为直接目的,对原有客体进行异、变,或创制新的客体的社会活动。技术的创新就是,主体以促进对象技术的进步、发展及实现新的目标要求为直接目的,对其进行异、变,或研发新的技术的社会活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改进等都属于技术的创新范畴,它们只有纳入企业家的视野,建立其相应的生产函数,将其作为企业活动的内容而进入其市场价值的实现过程时,才能被纳入技术创新的范畴。技术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主体是专业技术人员,而后者是企业或企业家;前者是专业技术活动,后者则是企业运营活动;前者以获得专利或鉴定成果为直接目标,而后者则以获取更高的市场效益为直接目标。
技术创新理论的形成也毫无例外地离不开实践基础。一方面,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的宏观分析;另一方面,是对三次技术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微观研究。宏观分析,使他找到了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原因是技术创新及其浪潮的形成。如前两个经济波动长周期对应的是第一技术革命的两次浪潮,第三个长周期正好对应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带来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增长的第四个长波。微观研究使他发现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即企业通过引入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材料、新市场或新的管理模式,使得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函数,因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利润。但是,熊彼特理论的遗漏在于他没有将产品的市场化问题给予关注。我们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理解同样不能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思辨,而应结合历史和现实,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讨。
10.3 技术创新模式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实践。探讨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式,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其概念进一步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则是有助于我们进行技术创新实践。技术创新是一种有计划的实践活动,那么应如何制订创新计划?创新模式的建立将为此提供理论根据。
建立技术创新模式需要首先界定一个区间,这就是技术创新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其次是区分构成要素,即根据主体的活动性质和要完成的任务,将特定区间分为若干部分或阶段;最后是通过个案分析和理论研究给出各要素间的一般关系和时序结构。
1.创新活动区间的界定
创新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规定了创新活动的区间范围。因此,创新活动区间的界定就转化成了起点和终点的界定。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起点,实际上在其定义中已经明确表达,即起于技术的创新。尽管技术的创新,不论是新技术的发明,产品的改进,还是工艺的革新,都离不开对社会和市场需求的认识,离不开对科学知识的选择。换言之,技术的创新一般源于三种情况:一是社会和市场需求,如各种杀毒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二是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应用开发,如将电磁波的反射原理用于搜寻空间目标而发明雷达技术,将雷达测距技术用于汽车而开发出倒车雷达装置等;三是技术系统或技术体系内部的不平衡,如我国长征运载火箭的自动检测停车系统的发明等。不论哪一种情况,技术的创新的直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得新技术成果。主体的任务是创造满足新的功能目标或性能要求的新的技术系统。因此,技术的创新活动的三种类型所存在的第一个共同点即提出创新问题和确定创新目标。创新目标的确立是技术的创新过程的一般起点,也是由此展开的技术创新过程的一般起点。
技术创新终点的确定取决于技术的创新成果在社会和市场上的价值实现程度,因此与主体坐标直接相关。如果以企业、企业集团或企业家为坐标,那么,建立了新的生产函数并取得预期的市场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就是一项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如果主体坐标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那么一项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就不仅在于一个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而是要看该项创新是否扩散到其他企业,形成连锁创新的趋势,进而促进了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这里所要建立的是以企业或企业家为主体的单项技术创新活动的理论模式,因此终点的确定应该是建立了与新的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函数,使得企业的效益增长与其产量成正比。
2.技术创新活动过程的要素分析
起点和终点的界定确定了技术创新活动的两个边界,同时也确定了创新过程的两个要素,即创新目标的确立和有效营销体系的建立。将主体在这两个边界之间的活动内容或者主要工作区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是我们进行要素分析的任务。
根据熊彼特的理论,技术创新过程包括发明、创新和创新扩散三个阶段。弗里曼的理论强调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NSF在1969年的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强调技术创新过程是“技术变革的集合”。李耀兹在《教育和工业中的技术创新》中则将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研究与开发、工业制造和市场营销。理论家们的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只是关注的角度不同和抽象程度不同而已。由于原创型技术创新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完整过程,只有将原创型技术创新作为研究对象才能得出一般性结论。在这个意义上,可将李耀兹的三阶段理论作为主要的借鉴对象,只要找出其两个阶段的中间环节,就能使得整个创新过程更加明朗和具体,因而更加具有实践意义。
理论分析加之多年从事企业策划和运作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从创新目标的确立、创新设想的形成到新的工业生产系统的建立和形成之间,至少还需要投资决策、样机试制、技术开发、企业策划与计划等环节;市场营销阶段还可区分出包装设计、装潢设计、广告设计和营销策划等内容。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系统一经建立就表现为一个稳定的生产函数,工厂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挥这个生产函数的作用,按计划生产所规定的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生产系统也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变量。由此我们可以将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创新目标和创新设想的形成、风险投资决策、企业策划与计划、样机试制与开发、生产制造系统建设和改革、商品化与市场营销等6个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可看作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要素。
其中创新设想是主体运用已有科学技术知识和经验解决某种社会或市场需求问题的初步构思,是技术创新过程的真正起点。技术创新过程须围绕创新设想的市场价值的最终实现展开。投资决策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创新设想发展的可行性、可能性和风险性作出判断,并决定是否筹集和注入资本后就该展开技术创新活动。样机试制与发展,是通过将创新设想具体化、操作化并进行运行实验,为主体进一步的投资决策提供可靠资料的同时,完成进入生产系统前的定型工作。企划和计划阶段的任务有二:一是根据市场预期对生产经营的规模和方式进行策划,完成具有可行性的企划方案;二是根据企划方案做出融资和投资计划及创新实施计划。生产系统的建设是新的生产函数建立的物质形式,包括人、财、物、场地、厂房、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织和重组。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创新设想的市场价值实现的关键。这六大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并存在的时序结构,形成技术创新的一般模式。
3.技术创新模式的构建
上述6个要素都与技术的变革直接相关,或者本身就是技术的变革活动,所以由此构成的整个技术创新过程表现为NSF报告所描述的“一系列技术变革的集合”。研究技术创新模式,不外乎探寻该集合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结合方式,给出其逻辑或时序关系。如果将整个创新过程看作一个开放系统,那么这个系统输入的是知识,变革的是技术,输出的是商品,收获的是货币。
一般认为创新设想的产生或引入是技术创新的起点。但是创新设想的产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主体对市场需求的认识与已有科学技术知识在头脑中碰撞、交合形成的,是主体创新思维的产物。创新设想作为主体运用科学技术知识解决某种市场需求问题的初步方案,是笼统的、抽象的、模糊的,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成为具有精准性的、具体的新技术方案。创新设想的产生可能是主体的灵机一动,也可能是经过长期思考的结果。它所需要的是创新智能而不是资本。但要将一个设想发展为实用性的创新方案,不仅需要资本的投入,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团队合作即人力资源投入,还需要较多的时空资源的投入。因此,创新设想确定之后,主体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投资决策。投资必须要有收益预期,还要有资金来源,决策需要科学依据,因此投资决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样机试制与开发和企业策划与计划,这软硬两大课题不仅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或专业部门来完成,还需要有足够的经费保证;二是根据企划和计划方案进行实施决策。第一个层面可称为预研投资,而第二个层面是整个创新投资的主要方面,也可称为创新投资,二者都是风险投资。解决资金来源的过程是一个筹集资金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谓的融资。在任何已经建立创新体系的国家或区域,一般都设有政府创新基金,主要用于创业者的风险投资支持。当然,银行借贷、寻求合作、社会集资等都是有效的融资渠道。
样机试制与开发始于主体的试探性投资决策,终于样机的发展定型,既是对创新设想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判断过程,又为其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化运行提供保证。原理、结构、外观、工艺及性价比等任何一个方面的否定性结论,都将影响主体的创新决策,直至终止该项创新活动的进行。样机的试制表明创新设想的可实现性,进一步的发展意味着产品的定型和系列化设计。样机的试制及工艺流程的制定,是生产系统的建立和变革的依据。
生产系统的建立体现两个“新”字,一是为生产“新”产品而建立,二是由新产品生产所规定的新工艺、新流程及其赖以实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这两个新字保证了一个“新的生产函数”的形成。工业化生产使得产量与资本、劳动力及时间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成正比。但是产量不但不能直接形成效益,而且一旦市场滞销还会产生负效益。有效的商业营销就成为技术创新成功不可忽视的要素。
产品和商品存在很大的差别,产品生产注重的是功能和性能的实现,而商品生产注重的是市场价值的实现。因此生产系统生产出来的产品,若要经得起市场的选择,最终实现其市场价值,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装潢、包装、广告,以及营销策划和销售网络的建立。通过这种商品化和市场化的阶段,主体的一系列技术变革的社会和市场价值最终转变为财务上盈余额度增长的实现。市场反应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主体的创新决策及进一步的创新活动内容。
4.创新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创新活动是具体的,而创新模式是抽象的、一般性的,创新活动是客观的实践过程,而创新模式是主观的理论概括。抽象源于具体,理论源于实践,这是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关于创新活动的认识也不例外。然而,抽象涵盖具体,理论指导实践并赋予实践以理性,这一不争的铁律同样适用于技术创新,使得创新模式对于创新实践的方法论意义不言自明。
理论对于实践作用的有效性,在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而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既能够解释已有的事实,又能够预测未知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就创新模式而言,其科学性在于它既可以用于解释任何创新案例,又可以用于创新活动的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