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必然的技术创新的社会条件,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应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为先进,技术创新的社会条件更为优越,但却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解上的偏差,一步跨入计划经济,忽视了本国的基本国情,其结果是适得其反,抛弃了技术创新赖以开展的市场经济条件,又没能建立起新的、有效的、适应新的政治制度的技术创新体系,虽然在政治鼓动和行政命令之下也能够获得一时的经济增长,却不可能保持这种增长的持续性,最终导致国家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这20多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从开拓技术市场、允许人才自由流动,到实行有偿合同制、减拨事业费、进入企业、创办民营科技型企业、稳住一头、放开一片、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等,逐渐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构筑的新的研究与开发体系。经过20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基本实现了科技资源配置从计划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轨;初步完成了科技力量布局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调整;基本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和分工定位;基本确立了科研机构新的组织形态和管理规范;开始形成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这就形成了构筑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但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明确目标是在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所发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大多数科技力量进入市场,从创新主体建设入手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此后,中央决定在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把开发类院所转制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对开发类院所实行企业化转制。通过转制将全国1618家开发类院所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转制后的科研机构按照行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了创新方向,并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参与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项目,开展重大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了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发挥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初步确立,使得创新能力和创新关系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进而使得创新能力开始释放。据有关统计,2002年与1999年相比,专利申报数增长了76.9%,专利授权数增长了14.1%;培养的博士生增长了104.8%,培养的硕士生增长了60.2%。2002年四部门的29个非营利机构共承担国家项目375项,经费总额达3.4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76%。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虽然只是向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迈出了第一步,但是,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将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不断优化。创新关系和创新能力的协调与互动,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2.企业创新体系
任何一家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要素,其自身也是一个创新体系。但是,正如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转制不等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一样,一家面对市场的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甚至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也不等于其内部创新体系的真正建立。企业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赖以形成的组织基础,是与企业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和创新目标相统一、相适应的。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运营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原本就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位置,依靠不断的管理创新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行政组织和单纯的生产部门构建的,产权属于国家。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原有的国有企业被推向市场,其社会职能和地位需要重新确定,这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就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政治保障。产权清晰才能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方能管理科学。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是科学管理的一种上佳形式。现代企业制度和技术创新机制之间的关系,既是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又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还可以视为存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国所有非公益性企业都已经完成了改制和转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不同性质的企业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这就是在同一种市场环境下,面对市场竞争的考验,接受市场的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市场淘汰。企业主动应对市场变化,利用竞争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然而,要赋予市场运行机制以技术创新功能,就必须将相应的企业制度同时整合为符合技术创新要求的创新体系。建立企业创新体系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一种形式,也是企业现代化和竞争力的标志。
随着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及领导体制的演变,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历史来考察,其形式的变化依次经历了由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到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和矩阵结构等。从现实角度来看,由于不同企业规模的不同,市场环境的不同,所有制结构和性质的不同,所采取的形式有所不同,其组织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讲,前三种形式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后三种形式则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邯钢集团的组织形式属于模拟分权制,海尔集团属于事业部制,而吉利集团则是矩阵式和模拟分权制的混合形式。
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能否成为技术创新体系,判断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的要求。一种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能够根据市场竞争的需求信息,及时调整内部的资源配置,通过新的产品或技术研发,以及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重组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和利润函数,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这里很难对上述几种企业组织形式的优劣作出肯定的回答,只能提供一种判断其优劣的原则,这就是能够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适合企业自身条件的组织结构就是好的企业组织形式。
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所要求的创新组织体系,具有敏感的市场反应机制,民主而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机制,灵活的生产组织机制,有效的产品营销机制,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根据结构设计服从功能需要的原理,企业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由其整体创新功能及其所要求的职能机制所决定。这就是以市场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处理机构,企划和决策机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机构,生产组织机构,产品营销机构等形成的创新职能链条为纵轴,以人力资源、融资财会、物资供管、公共事务等形成的服务链条为横轴,纵横相交所形成的矩阵网络体系。
3.企业创新联盟
在资本主义国家,企业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会结成不同的联盟而形成垄断组织。较早期的垄断组织如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他们或者是垄断原材料,或者是垄断市场,或者是垄断价格。这种垄断组织可以使得每一个组织成员都能够从中获得利益,但却损害了组织之外的其他相关企业,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中国电器市场曾经出现过几次价格联盟,但都因其内部原因而破裂。价格垄断的破裂,使得一些电器企业破产,一些企业如长虹、海尔、海信、康佳等却因此走上了创新之路,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发展壮大了自己,如今都成了国际知名的电器企业集团。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器市场特别是彩电市场发展了,不仅在技术上提高到了国际水平,而且对我国彩电的普及,社会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世界各国从市场秩序的规制管理和消费者利益出发,都制定了各种反垄断的法律,如美国的《反垄断法》、中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垄断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种消极的、落后的、不合法的市场竞争策略。在经济文明的今天,像这样的策略应该从市场竞争策略的词典中删除。技术创新是一种应对市场变化的既先进又有效的竞争方略。这里所谓的企业创新联盟,已经不存在任何垄断的痕迹,而是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就同一创新项目进行专业化合作,从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系统。如一个汽车的新产品项目,不仅从设计开发、融资、生产到销售及售后服务,需要由若干家企业联合进行,仅是一辆汽车的生产所需要的零部件供应商就数以百计。一辆大型客机的生产,其零部件供应商将是数以千计。宝马汽车的生产需要300家相对稳定的零部件供应商;波音飞机的生产则需要一万多家零部件供应商,而且都实行全球采购。新产品的生产只不过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只有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化,才能确保整个创新过程的最优化,以及创新成果的最优化和市场利润的最大化。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企业创新联盟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在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中,不仅企业面对市场,研发机构同样面对市场,各种中介公司、咨询机构、投融资机构、企业孵化器等,都可以看作从技术创新过程中独立出来的专业化部门。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新目标及其所要求的任务,同其他相关的专业公司或机构形成缔约关系,并由此结成创新联盟。像我国汽车行业中着名的民营企业吉利集团自主研发的吉利、美日、华普等系列轿车,不仅已经成为国民“买得起的好车”,还批量出口国外,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吉利汽车项目技术创新的成功,得益于李书福的创新策略和创新决策。他不仅建立了适合吉利的内部创新体系,还同意大利的着名专业汽车设计公司、韩国磨具开发制造公司缔约,形成了国际性的创新联盟。吉利的创新模式已经开始向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扩散,建立创新联盟将很快成为中国汽车业跨越式发展的一种新的有效模式。汽车业的这种成功的跨越式的技术创新模式,必将扩散到其他行业的创新过程之中,使得以国内企业为主导的国际性创新联盟,成为我国企业发展以至国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国家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联盟,三个层面构成了一个国家创新活动的组织基础。国家创新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社会环境条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联盟是企业技术创新走向专业化的表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现代化手段。当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技术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源泉的必要前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特别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地位的认知和自身创新体系的优化,各种形式的创新大量涌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不竭动力就会形成并充分发挥作用。一个后来居上的经济强国,必将会在创新浪潮中产生。
思考题
1.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创新之区别和联系。
2.技术创新过程构成的基本要素。
3.技术创新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4.技术创新分类的现实意义。
5.原创型技术创新与原创性技术的创新之间的关系。
6.理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义。
7.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置。
8.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国家公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