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要百分之百的正确,百分之百的人同意才去干,根本没有这样一种实践。当然,敢于“闯”并不是盲目地干,而是确实从现代实践出发的。现代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之一,便是提供着各种发展的可能和机遇,是以可能性来设计现实发展的实践。从根本上说,可能性是现实提供的,但是,可能并不会自己走上门来,如何认识这种可能性,如何为新的可能性创造条件,取决于我们头脑中的框架。一个从旧框架出发的头脑,即使在可能性充分展现出来的时候,仍然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有换了脑筋的新头脑,才会充分把握可能性,并设计出新的可能空间,从而迈开步子,敢闯敢为。
“变”。现代化实践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根本转轨,因此必然要求一种改革的精神,一种变革的意识。“变”贯穿于实践活动始终。就深度而言,当今中国的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修正、补充和改良,不是枝节的、细微的、日常性质的变革,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它既关系到中国的经济性质,即从所谓的产品经济转向商品经济,又关系到中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即从指令性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转换又必然在生产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引起重大变化。可见,“变”的指向性首先是经济体制的深层结构和根本问题。就广度而言,当今中国的改革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改变,而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即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并“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可见,“变”应当辐射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整体转型。
“新”。现代化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创造性的时代,必须突出主体的创新意识。“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越高越好,越新越好。没有新的思想和新的实践就没有新的事业。置身于现代世界的交往体系中,我们不惮于暴露自己身上的弱点与困境,我们承认落后,以先进作参照,找到落后的原因,从而改变落后,我们再也不能固守意识形态的成见,不屑于了解人家,反而无谓地浪费精力和时间去创造人家已有的东西;迎接现代化潮流的挑战,我们要敢于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式来认识、处理各种情况、各种问题,不怕“标新立异”的指责,不循“自古有之”的旧例,因为“除旧布新”、“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规律。“新”意味着进步,意味着发展,意味着现代化。
当然,主体精神不是一个可以分离开来的变量,以“实”、“闯”、“变”、“新”为主要特征的主体实践精神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突出强调这四个特征,是因为它们对于处在现代化后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我们应站在当代实践的基点上,抓住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全球化的新特点,分析由此所引发的社会总体特征的变革,以及所造就的新型实践观念与新型实践精神。因为这些因素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有关当代实践的总体图景。
11.4 知识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引起整个世界总体特征的根本变化,世界出现一体化、加速度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新特点;而且引起社会根本因素——人的变革;更重要的,新的时代呼唤一种新的观念和精神。可以概括地说,在科学技术浪潮的激荡之下,整个人类社会的现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可以断言,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发生更大作用,占据更主要地位的世纪。单就经济发展而言,知识经济将是未来社会的主导型经济,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21世纪称作是知识经济时代,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知识经济”这个概念的内涵及意义?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以迎接这个时代?别国的战略模式对我们有没有借鉴意义?这关系到我们的科技战略的选择。
1.“知识经济”的内涵、渊源与标志
关于知识经济,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人们比较认同的定义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发表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份报告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而且,知识经济已经占其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
很显然,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传统的农业经济是以广大的耕地和众多的人口劳力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时代是以大量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而知识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它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这里讲的知识,是指高技术和科学管理知识,其中高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科学技术,尤其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首要因素,这具体是指:
知识的经济功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知识创造的价值占最大的比重。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发表论文,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强调必须承认知识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在生产体系中考虑,也就是说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函数;同时,必须充分认识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知识的投资不仅能增加知识本身的积累,还能增加其他经济要素的生产能力。“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
知识经济在理论上虽然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是,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的确立则是近几年的事情,其主要标志就是美国微软公司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
2.知识经济的特点及其理论难题
知识经济至少体现出以下10个特点:
①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为基础,知识、无形资产和知识型劳动者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②生产特征是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分散型、及时性、敏捷性,厂家与用户合作设计,用户指导生产等;
③组织特征是学习型、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并行关系、网络结构等;
④管理以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适应性、创新性等为特点;
⑤成功的企业是创新、柔性、知识生产型企业;
⑥产品特征是智能化、特色化、艺术化、以知识为基础;
⑦市场特征是全球化、变化快、非中介的;
⑧技术特点是数字化、智能化、知识化、可视化、柔性制造等;
⑨产业结构是知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占主导地位;
⑩知识型劳动者就业率高,劳动者须终身学习等。
然而,知识经济并不都是充满美好幻想的梦境,对于人们来说,也提出很多挑战和难题。比如,知识并不等于现实的生产力,那么它如何转化?任何一种高技术方面的知识,在没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之前,它还只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知识,是潜在的生产力,换句话说,高技术方面的知识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只有将它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才能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其经济效益才能显现出来。这时也才有完整意义上的知识经济。知识要转变为直接生产力,至少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人才、稳定的科技队伍、良好的发展环境、信息。这在不同的国家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
3.知识经济效益的三种体现形式
知识经济效益是指知识的投入与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在谈到知识经济效益时,大家往往都会列举美国的微软公司,中国的联想集团、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成都地奥制药公司等这些依靠高技术的投入创造出巨额经济效益的典型代表,这些典型代表,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把握知识经济效益的主要形式。这里将其称之为知识经济效益的第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