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内敛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们,通常都将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情绪视为一种不雅观的行为,尤其是传统文化下的女孩子,更被教导要端庄、斯文、稳重。所以,很多女性都习惯于隐藏或者压抑自己的情绪,殊不知,情绪正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只有直面我们的情绪——不管它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样我们才能迎来健康的人生。
1.心灵的成长,需要一个仪式
奥普拉·温弗瑞曾经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对每个女人来说,在这趟生命之旅中,最重要的任务和收获莫过于心灵的成长。然而,对于这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往往是懵懂无知的,这个时候,需要一种仪式——心灵上的仪式,来提醒我们、引导我们进行这样的转变。
成人仪式:心灵的独立仪式
成人礼,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仪式之一,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成人仪式都被看做是心灵成长的重要阶段。非洲某些地方的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被带到森林里,关在一间男子不得入内的“圣屋”里,斋戒三天,并由妇女开导让她们对即将开始的成年生活作好准备。爱斯基摩少女,以驯一头鹿独自跨越冰原来向族人宣告:“我已不再是小孩,我能独立闯荡冰原了”。纳米比亚的霍腾托族的女子在成人仪式之前一直是赤身裸体的,为参加仪式才披一张兽皮,坐在家门口确定的位置,待父母宰一只母牛以表示祝愿……
对于男孩子来说,成人仪式常常象征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开始承担责任,而对于女孩子来说,成人仪式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成人礼有数千年历史,但近半个世纪则很少举行,传统的中国文化也并不重视女孩子的成人仪式。其实,女人的一生更需要各种仪式,来提醒自己已经进入了人生新的阶段。
30岁的美伦没有结婚,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尽管中国人常说“三十而立”,但是美伦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和父母住在一起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唯一不好的就是父母经常在她耳边念叨她的终身大事。在父母的安排下,美伦也见过不少相亲对象,都是无疾而终,唯一有点儿感觉的,对方还没有看上美伦,理由是,她“还像个小孩子”。
对于女性来说,一个成人仪式可以提醒你:从现在开始,你应该面对自己的人生了。这个仪式不需要有宏大的场面,它可能是自己抽屉上的一道锁,可能是一个“请父母进房之前先敲门”的要求,可能是一个“想要搬出去自己住”的行动……我们的社会文化总是倾向于给女孩子过度的保护,像美伦一样,拥有30岁的身体,却没有30岁的独立心灵,她依然是父母翅膀下的小女孩。可以想象的是,即使美伦在父母的安排下结了婚,拥有了家庭,她的生活也会麻烦不断,因为她从未在意识层面上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了,而父母不可能帮助她解决所有的人生问题。美伦需要一个仪式来让自己明白,她早已经到了该挣脱父母怀抱、拥有自己人生的时刻了。
告别仪式:挥别过去,让心灵继续成长
秦薇的姥姥去世的时候,她正在外地参加公司一个重要的培训,姥姥去世得很突然,事前没有一点儿预兆,因为这次培训事关秦薇在公司的前途,所以家人并没有告诉她这个消息。当秦薇结束培训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只有灰色的遗像和坟头的新草。在看到姥姥遗像的瞬间,秦薇就崩溃了。
秦薇从小就是由姥姥带大的,对姥姥的感情比对自己父母的感情还深,在这件事情之后,她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自责中,并对没有通知她姥姥去世消息的父母满怀怨恨。家人以为她的这种情绪很快就会过去,没想到,半年之后,秦薇依然沉浸在抑郁情绪之中,和父母的敌对关系仍然没有改变。
无奈之下,家人帮秦薇联系了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室里,咨询师让秦薇想象自己的姥姥坐在面前的空椅子上。面对这把空荡荡的椅子,秦薇的情感喷涌而出,她整整哭了一个小时,对姥姥的思念、自己的内疚、对姥姥离开而父母没有告诉自己的埋怨,都在一个小时中宣泄了出来。几次治疗之后,秦薇的抑郁状态明显有了好转。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个仪式来告别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东西,比如与恋人分手,亲人离世等等,我们需要在这个告别仪式中完成新老交替:脱离过去,迈入未来。如果缺少了这个告别仪式,我们很容易陷入过去的影像中,不肯面对现实。对秦薇来说,没有与姥姥告别,成为她抑郁情绪的来源,咨询室里的那一个小时,实际上完成了她和姥姥之间所欠缺的那个告别仪式,是秦薇走出丧失亲人之痛,面对现实的第一步。
心灵的成长必然伴随着一次次的告别,仪式像是一道门,门外是我们的未来,门里是我们的过去。一个能够获得好命运的女人,必然要在一次次的告别中实现蜕变,获得心灵的成长。面对至亲的离去,你可以采用传统的方式举行告别的葬礼,也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告别“仪式”:去最心爱的湖边独处一个小时,去教堂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清澈的星空对话……怎么样举行仪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和那些过去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人和物说再见,告诉他们:“过去有你在,我的生活很美好,如今你离开了,我接受你的离开,我要继续寻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我不会忘记你,因为你曾经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永远都不会改变。”
每个女人的生命中都需要告别的仪式,它给我们的心灵提一个醒,提醒我们挥别过去。
2.愤怒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拉拉是一个好脾气的女人,这一点所有人都认可,结婚后,拉拉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婆婆是北方人,而拉拉是南方人。尽管在生活习惯上有很多的差异,但是拉拉和婆婆从没有发生过争执,好脾气的拉拉总是顺从着婆婆,直到儿子的出生。
儿子出生后,情况发生了改变,拉拉变成了一个乱发脾气的妈妈,她经常因为儿子的一个小毛病就大发雷霆,尤其是当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拉拉的火气就更大。一次,儿子在晚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拒绝吃拉拉做的青菜,拉拉一怒之下掀翻了桌子,吓得丈夫和婆婆目瞪口呆。婆婆很生气,因为她对唯一的孙子极其宠爱,她埋怨拉拉不应该对孩子发这么大的脾气,拉拉听从了婆婆的教导,但是,类似的情况又接二连三地发生着……
拉拉以前是好脾气的媳妇,后来变成了坏脾气的妈妈。从不表达愤怒到怒气失控,拉拉是怎么了?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曾说:“当人们清楚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作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像则正好相反。”很多时候,女人害怕愤怒,因为一个发怒的女人和我们心目中平和、优雅的好命运女人的形象相距甚远。于是我们压抑自己的愤怒,努力成为心目中那个“满面笑容”的好女人。但是,作为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愤怒从来不会因为被压抑而消失,它会通过其他的途径表现出来,越想让它远离,它越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愤怒是我们划清界限的信号
在生儿子之前,拉拉是好脾气的媳妇,好脾气是因为她从来不在婆婆面前发火,但这并不表示拉拉和婆婆之间没有矛盾,相反,因为南北差异,拉拉和婆婆在生活上有诸多的碰撞。比如婆婆做菜时喜欢在菜里边放很多的油,放比较重的调料,但是身为南方人的拉拉却比较喜欢清淡的口味。于是婆婆做的菜拉拉总是吃得比较少,虽然她通过丈夫表达了不满,但粗线条的婆婆在调整了一两天后似乎忘记了这回事,重油重口味又重新出现了,拉拉很愤怒,但她没有表达,因为她怕愤怒会破坏她和婆婆之间的良好关系。
很多女性惧怕愤怒,因为表面上看,表达愤怒会毁坏我们的关系,让我们和他人疏远,但实际上,压抑愤怒才是破坏关系的最重要原因。因为愤怒情绪的出现是一个信号,它表示有人越界,侵入了我们的空间。对好命运的女人来说,一个健康的关系是适度的亲密和合理的界限,它表示我们需要和一些人保持亲近的关系,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过分的亲密和生硬的界限只会使我们和外界建立不良的关系,比如很多女性在建立家庭之后还任由父母插手自己的家务事,即使自己很不情愿也不会表达愤怒的情绪,怕被别人认为是“不孝”。又如有些女性怕和别人发生冲突,因此不愿意和任何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愤怒,是我们建立合理界限的最好武器,因为它是我们面对他人“攻击”的最直接反应。对拉拉来说,婆婆对自己饭菜口味的忽视实际上就是一种侵犯,是对她权利的否定,如果这时候拉拉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相当于给婆婆一个信号:我拒绝接受你的安排,你这样做是在破坏我们的关系。这样一来,就会使对方清楚和自己的界限,阻止婆媳之间的关系向坏的一面发展。
好的愤怒会带来好命运,坏的愤怒会毁掉生活
愤怒这种情绪和我们的人际关系一样,也有好坏之分,不少女性像拉拉一样,因为难以把握二者之间的界限,所以干脆拒绝自己的愤怒情绪,其实这是将“好”的愤怒推向了“坏”的边缘。
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胡慎之认为: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对这个人愤怒,才能捍卫我们自己的空间,并且愤怒的表达才会有效果。这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对事不对人”,只对引发我们愤怒情绪的人或者事发火,愤怒才会产生好的结果,将愤怒泛化或者转嫁,只会给我们的生活制造麻烦。比如有的女性在和别人发生了一次冲突之后便“疑邻盗斧”,觉得对方处处都在和自己作对,将对一件事的愤怒泛化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坏”的愤怒毫无疑问会破坏正常的人际关系。
除了泛化愤怒之外,表达愤怒最危险的一种方式就是转移,这种“坏”的愤怒常常要借一个“替罪羊”来表达。比如,拉拉表面上是一个乖巧顺从的媳妇,但是她的好脾气是建立在压抑愤怒的基础之上的,她虽然对婆婆不满,但是不愿意表达,因为在拉拉看来,对婆婆表达愤怒就是破坏了好媳妇的形象。但是,我们的情绪从来不会因为理智的存在而被消灭,压抑愤怒只不过是自我欺骗。拉拉将对婆婆的愤怒转嫁到了儿子身上,因为婆婆疼爱孙子,对着儿子发怒实际上是在对婆婆表达愤怒。因为无法对婆婆发火,所以把儿子当成了替罪羊,这才是好脾气媳妇变成了失控妈妈的根本原因。
总是怒气冲冲的女人其实是在表达“坏”愤怒,总是好脾气的女人其实是在压抑愤怒,这两种女性都不能正确地对待愤怒,也就不会拥有良性的人际关系,她们的生活,也必定是暗流涌动,危机重重。
3.内心的恐惧,我们必须认识的情绪
在人类所有的基本情绪里,恐惧是最神秘的,也是能量最强大的。恐惧是每个女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随着我们,从出生到死亡。
从远古开始,人类就不断尝试,借用巫术、宗教、科学来思索如何克服、减缓战胜或是约束恐惧,于是,与恐惧作战的方法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原有的恐惧似乎被战胜了,比如打雷闪电已经不再使我们感到战栗害怕,但是新的恐惧又产生了,我们恐惧未知的病毒,恐惧新型的绝症,恐惧寂寞和莫名的焦虑……
恐惧情绪是心灵的警钟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无忧无惧愉快地过一生是所有女人曾经做过的美梦,但人生在世就没有办法不忧不惧,我们只能在各种“战胜恐惧”、“超越恐惧”的口号指引下,努力增强和恐惧抗衡的力量:知识、金钱、勇气、信任、希望、信仰、爱……当然,我们只有克服恐惧才会有进步的可能,才会有拥有好命运的可能,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恐惧和我们基本的情绪一样,也有它独特的价值,我们越恐惧一件事情,它背后传递的信息就可能越重要,可能正是因为我们没能静下心来聆听恐惧背后的声音,我们才与自己所期望的好命运存在距离。
她曾经是国家级电视台的当红主持人,她的名字在当时的中国家喻户晓,她主持的节目播出时可谓是万人空巷,她就是杨澜。从央视《正大综艺》的主持位置上急流勇退是杨澜生命的转折点,但是,是什么促使她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杨澜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道出了真相:
“当时我在中央电视台是一名当红的主持人,大型的活动都由我来主持。可是一件小事,却让我感觉到我身处的环境极其不安全。有一年春节晚会,共有六名主持人,多遍彩排之后,有一位主持的大姐,导演组突然决定不用了,但却没人去通知她。那一天,那位大姐兴冲冲拿着礼服到了化妆间,化妆师说没她的名字,结果那位大姐黯然神伤地走了。我当时坐在一旁,那一刻我似乎看到自己的未来就是这样的。我当时心想,今天,如果没有机遇和环境的平台,有多少成功算是你努力的结果?选择离开是因为恐惧,因为命运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从那一刻起,我就觉得自己首先得站稳脚跟,不要沉迷在鲜花和掌声中,应该去寻找成长、去读书。我的一些成长并不是精心安排,只是跟随心里最真切的声音。”
事隔多年,如今杨澜的名字已经不仅仅出现在主持人的名单中,她和丈夫的名字,开始出现在了福布斯富豪榜里。她事业成功、婚姻幸福、儿女双全……这样的人生,使得杨澜成为了很多女人心目中好命运女人的典范,她人生的每一步选择,都仿佛成了无数人津津乐道的好命运秘籍。但是,推动她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选择的,不是什么别的理由,而是恐惧。
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曾经谈到:“恐惧的形态千变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恐惧的东西,我把它称做是‘恐惧的原型’。”按照弗里兹·李曼的理论,我们每个人因为天生的遗传、童年的环境、父母和老师的教养不同,会发展出独特的“恐惧的原型”,一个人所恐惧的东西可能在另一个人眼中却是向往的。在杨澜看来,即便是在央视这个无可比拟的大舞台上,拥有光彩夺目的身份和头衔,当自己无法掌控命运时,恐惧也会席卷而来。同样的事情放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根本不会觉得恐惧。在随后的生活中,杨澜在美国读书、结婚、成立杨澜工作室、成为阳光卫视的总裁,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不再恐惧“命运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每个女人的恐惧都是独特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最恐惧的东西,可能隐藏着我们生命中最关键的答案,当恐惧情绪袭来的时候,恰恰是我们的内心提醒我们需要改变的时候。如果每一个热爱好命运的女性都像杨澜那样“跟随心里最真切的声音”,聆听恐惧所带来的改变的信号,迎来有质量的生活,绝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