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业有啥了不起
8549600000012

第12章 创业要素 掘好人生第一桶金 (4)

黑社会真的就那么黑吗,或者坏人真的有那么坏吗?我做生意的时候经常碰到有些生意人,比如管项目的人,接项目统统都要求回扣,碰到像我们这样不给回扣的公司,他反而认为既然不给回扣,可见你很例外。其实在这个人的内心里面并没有想过做那样的人,只是后来发现世界就是这样,拿惯以后形成了行为习惯,而有人居然跑到这边挑战那个习惯,他内心部分原来那点良知导致了点好奇,最后一个本来被看成贪官的人居然会跟你做很干净的生意。我也偶尔有点黑道上的朋友,黑道上的朋友很讲规矩,比白道上的还讲规矩,所以社会是比较复杂的。有一些非常正直的人却没法跟他相处,因为正直所以苛刻;特别灵活的人,你觉得很和蔼可亲,但这个人没有原则性,乱七八糟什么事都干,三教九流什么朋友都交。所以到底是正直的人好,还是灵变的人好,这就是讲江湖的特点,原则和立场并不是泾渭分明。

江湖非常动态非常变化,而大学里面学到的知识是格式化的,它告诉你这世界上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是学校里通常能学到的东西,但是社会上碰到的东西通常不是这样子,那么如何认识社会呢,认知论告诉我们,一个认识的过程有三个要素,主题、行动及场景。

普通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都是格式化的,尤其是物理化学,实际的反应并不是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那种,这几样东西弄到一起也许会产生污染,所以这些是社会中间的场景,是高度复杂的。就像做生意的时候,去推销十个人,发现这十个人没有一个是一样的,事前没有老师讲清楚每一种人应该怎样对付他,只有在实际的行动过程中间来认识他,以实习入江湖这个实习就是个尝试性的行动,江湖就是这个实际场景。

江湖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胃口,不实习无法知道。我从大三开始文字就发的很多,一个月挣五十块钱稿费,八十年代挣五十块钱稿费天天能喝咖啡吃小炒,研究生的时候正常一个月挣八十块钱。这是八七年,八十块钱相当于现在两千块的购买力。现在我两个月写一本书,有人说我写的太快了,出书也是有规律的,就像做主持人也是有规律的,不是说普通话好就可以做,但是要掌握这个规律,怎么知道这个规律?大学生学的东西就不是江湖的,学的是我们校园的要求,是黑白版的不是黑白不分版的,或者黑白两套版。

学习非江湖版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世界上本来的知识是黑白不分的,为了研究的方便,把中间的某些规则抽离出来构成一种教学内容,然后告诉大家这个叫物理,这个叫化学,这个叫文学,这个叫管理,这个叫社会学,这个叫心理,学到的都是从一个活生生社会中隔离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不是真实的。假定一个老师或者整个的老师集体都还是从校园到校园的,也就是说他本人没有什么江湖经验,不太懂得社会集体之间的联系,弱弱相加等于更弱。当然作为一个学生,隔离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有的人特别喜欢物理,物理是认识世界的一个角度,有的人特别喜欢心理,心理是认识一个事物的角度,一个人只要掌握一个角度,在这个角度上很精深,就可以扬名立万。但是真正要精深是要在江湖的运用中间,大部分同学是要在社会上谋一个职业而不是学术研究,在这个前提下,了解江湖规律非常必要。

今天在工作单位中,没有一个单位的主要岗位是需要使用考试这个技能的。在这个前提下,在考六七十分的前提下,才有实习这件事。实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不知道你爱好什么工作,那个百分之五六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跟以为的那些一大半是对不上的。比如有人想当老板,而我们给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做了一个调查表明:上海大学生百分之八十的人有创业的想法,有百分之零点零一的人准备试一试,试完之后一万个人中间可以有一个人可以撑过五年。也就是说真练过以后才知道原来当老板是有命的,所以要试。

实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试,通过试来知道我们的爱好到底是什么,要真正找到这些爱好,试一次是不够的,大学至少实习3次,而且最好是3个不同的岗位和3个不同的职业,跟大学里学什么专业没什么关系,因为大部分人学的专业并不是爱好专业,今天绝大部分大学生选的专业跟爱好没有关系,是跟大部分人的看法有关系,比如金融系的同学没有几个爱金融的,大部分是他的父母或老师认为金融就是天天数钱。现在金融危机了,危机东西就是过去的知识体,所以下一轮用到的知识不是现在学的那些,但是现在真正要探索出有用的知识变成教材要五年左右的时间,真的要想学金融,差不多5、6年以后才能学到真的知识,但是可以通过实习知道真正喜欢什么。

第一,知道真正的东西是什么,然后判断是不是真的喜欢。美国普通的大学本科生人均实习2.7次,中国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10%左右有一次以上的实习,90%的没有实习过,意味着不管你知道不知道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实际上你都根本不知道喜欢什么,喜欢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这个样。人的个人喜好高度依赖于个人经验,以自己的经验为自己的知识,其他人的虽然会听,只是把它当作参照而不是自己的经验,所以真正的爱好是通过实际行动找到的,实际行动是认识自己爱好的渠道。实习可以辨别自己的偏好。你即使没有绝对的偏好,但你可以找到相对的偏好。你用几样东西比较可以找到相对偏好。

第二,只有在实习中间通过被拍砖头或被表扬,找到你的职业行为模式。实习生在一个单位里面,从职业资格来说是地位最低的,一个人在一个地位比较高的位置看人通常是看上面的人比较仔细,看下面的人是比较粗的。观察一个单位生态的时候,最底层可以看到所有的东西,而且正因是实习生,可以尝试一点东西,或者对一些东西很好奇,都很正常。有个社会学家戈德曼,戈德曼说:”人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演戏。”公司里面的每一个场景,都如同一个话剧里的一幕,当实习生的时候,基本上都相当于匪兵甲、匪兵乙,配角都算不上,群众演员中较低的那一个,但这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成为一个观察者。

如果是第二角第三角,根本没功夫在那观察,而作为实习生,被安排到看不见的地方,看他们的背景,会了解许多,比如会知道名片是非常重要的。在任何一个场合,你要的联系方法的时候,先给别人了一个名片,别人就会应该给你一个名片,这是一个社交场合中间的交易规则。有个课叫做商务礼仪,就是有很多这样的规矩,这些规矩很有意思,如果你做到了,觉得这一切如常,没做到就有人说:这个人不好。大部分实习生在一个单位被其他人评判好不好的时候不是评价思想品德,而是指人情世故。实习是个非常特殊的过程,是在通过实验性的工作的场景被其他人拍砖头、批评、矫正,然后在第二次实习的时候潜意识的提醒自己。所以实习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商业或者职业上业规则的场合,通过几次实习,特别会容易让正式使用你的人感觉到,一切合乎规矩了。

网上有很多面试技巧建议给老板留个字条,真正很有经验的面试者或老板通过问答的方式或者是场景反应就大概知道应聘者懂不懂事,所谓的懂不懂事就是常规使用一个人的时候,他是不是有那些典型场景的反应方式。在试用期的时候,曾实习过几次比较容易突出。事实上在校同学的专业知识在同一大学的同学之间比是比不出高下的,和前面已经工作的同学比也比不出高下,真正特别能表现出差别的就是每个人的职业行为模式,让别人觉得懂事,获得好印象,机会大很多。

而第三次实习的好处就是人们在第二次实习的时候就开始获得职业的可能。今天跨国公司大部分在裁员,找工作的时候去跨国公司机会基本上没有,因为一个跨国公司能够不裁员就是不错的了,但是大部分跨国公司依然保留着实习生机制,如果少量吸收新职员的话,通常是从实习生中选择的。

实习三次理论上来说通常有一到两次就业机会,如果实习五次在正常情况下是有两到三次就业机会,所以就业本身直接跟实习关联在一起,实习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会,有机会考察单位的情况,同时单位有可能考察你的情况,这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你对工作场景的了解和人们对你在工作场景表现的了解。与直接网投面试相比,在实习过的情况下,对新工作的不适应性要小得多。当我们到一个新岗位都会有个适应性,在正常情况下适应的时间是六个月。就像我第一次工作在国家机关,在六个月之内,我觉得机关真不是人呆的,从好的来说公务员都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想法。什就是要有公益人格,就是为其他人忙活着心理面有成就感,不求明显的对他自己的回报这叫公益性人格。一个公益人格的人当了公务员,服务着就快乐着;而另外一种人当公务员人民就遭殃了,他是交易型人格,交易型人格的人通常做生意一分价钱一分货。但当了官员就容易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