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自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以来,整个证监会的形势从之前一点点的量变,终于发展到质变,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了战国时代。这两个时代截然不同,下面让小三给大家分析一下。
春秋时代很像“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其间大大小小二百多家公司撒开脚丫子向着自认为正确的方向奔去。这个时期,不断有跑得快的公司崭露头角,齐国、宋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秦国等等公司先后因为表现优异而获得霸王称号,赢到其他公司的敬畏和认可。
总体来说,春秋时代还处于一种自发的、非常质朴的竞争秩序之中。因为上市公司数量庞大而导致多边关系极度复杂,往往每家公司都要同时面对若干家公司力量的制约和牵绊,从而无法形成一种托拉斯式的绝对秩序。其实,这种秩序也有好处,好处就在于凡事都有个“缓冲”。如果一家公司受到另一家公司的攻伐,他就有多种选择来保全自己,因为这家公司可以打的牌实在是太多了。
打个比方,齐国公司去抢宋国地盘,宋国可以联合郑国,也可以向南求救于楚国,更可以向北拉拢晋国,还可以找鲁国帮忙。总之,选择非常多,也就是说跟齐国面对面、硬碰硬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时期,一家小的上市公司可以维持几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战国时代又是什么样的呢?
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壮大,壮大的必然趋势就是压制别人幸福自己。但是这么多上市企业,不可能每一家都发展、壮大,必然有的公司要掉队,要被欺负,被吃掉。也就是说,历史的一个必然进程就是:弱肉强食。
经历过一轮轮的弱肉强食之后,生存下来的,都是凶猛的肉食动物。这些物种必然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而且根据自然界法则,这些物种的数量不会太多。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论,用在这里是合适的。所以经历过春秋时期的混乱后,这些上市公司必然会建立一种新的市场秩序,这种市场秩序必然以极少数大公司为基础,以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主要市场矛盾,以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市场关系,以他们各自的发展情况为主要市场趋势,从而促使历史揭开新的篇章。
这种秩序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家公司为主要市场构成,跟“垄断资本主义”极其相似!这种秩序建立之后,小公司逐渐被大公司兼并,大公司成长为超级公司。而伴随着小公司的破产,超级公司之间的“缓冲垫”越来越少,他们之间硬碰硬的格斗次数逐渐增加,格斗规模也不断升级,杀伤力已经远非春秋时代可以比拟。战国时代的市场兼并和争夺,更加血腥频繁,各家公司已经走上了一条没有退路的誓死拼杀之路。
二、给七家超级托拉斯算一卦
市场兼并的最终结果,我们都看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家公司从众多上市企业中胜出,成为左右时局的超级托拉斯。那么,我们不妨给七家托拉斯算上一卦:
燕国:证监会嫡姓,地处中原最北端,占据山海关内外之地,辟地广袤。虽然没有沃野千里,没有民丰物饶,但是却因祸得福,极少遭受外公司侵伐。最大之祸怕是北狄侵扰。春秋时期,鲜有出场机会。进入战国,才不得不走上前台。总体来说,这是一家既没有大作为,也没有大灾难的弱公司。
齐国:田氏代姜,开国伊始。工商发达,渔盐丰富。大国之风犹存,依山带海,攻守兼备,地处中原之东,无腹背受敌之患,有名利双收之资,隐隐有霸王之风、一统江湖之气。具备了吞并六国的各项条件。
楚国:熊姓。南处荆蛮,瘴气之地(无贬义),中原人南涉汉水必水土不服(昔日,周昭王南伐楚,一去不返,堕江而薨),于其利亦无所取,故极少受侵伐。据荆汉之险,兼之楚人剽轻,多利少义,极具进攻性。晋楚争霸,百年而不衰,自有其生存之道。战国而后,地利有之,天时有之,人和稍缺,也是一统江湖的有力候选。
秦国:嬴姓。列为诸侯日晚,初期备受西戎骚扰,自顾不暇,因此春秋时鲜有出场机会。然秦国西据崤函之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秦开函谷关则天下受敌,如江河入海,奔腾之势不可挡。兼之,西秦南侵巴蜀,天府之国,西南粮仓,家底殷厚。实为大哥之有力争夺者。
三晋(韩赵魏):地处中原,腹背左右受敌,地域狭小,而兵戎拥堵,自古以来就是各家征战的用兵之地,百姓备受其苦,疲惫不堪,欲休养生息而不得。民不富,战不止,凭什么一统江湖?纵观韩赵魏,唯有赵国,稍稍偏北,地利稍占优势。但是这三家,注定不是韬光养晦而一举定天下的主儿。
这一卦算下来,应该说,有三家公司有可能取代大周证监会,重开门户。这三家就是齐、楚、秦。
三、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一定是古人在遇到无数的为难事后的心得体会,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虽说这句话本身已是血泪斑斑了,但是仍旧带了一半的激励成分。实际情况应该是:穷,则思变,变不一定通;然,不变一定不通。那咋办?死活都要试试!
战国初期,各个公司面临的就是这么一种严峻的形势,尤其是身处中原的韩、赵、魏,他们是首先图变的,因为不图强即是死。韩、赵、魏的四周龙盘着秦、楚、齐、燕,虎视眈眈,随时就可以来一口。而拥有地利的秦、楚、齐则为了吞并嘴边的猎物,图强图霸,也开展了自发的变革。因此进入战国后,各家上市公司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变革,其变革力度之大、时间之紧凑闻所未闻。
先是魏国魏文侯时期,起用李悝变法。他在政治、经济、法律、人事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尤其是《法经》的问世,一举奠定了以法家学说为基础的律法框架,对后世的秦律、汉律都具有奠基性质的影响。而“武卒”制度,更是开创了“特种兵”的先例,创建了一支突击队,令敌人闻风丧胆。可以说,李悝变法的实际效果可能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但是其开创性的影响力却远胜过商鞅。
紧接着,楚悼王任用吴起开始变法。他的变法内容针对性太强,把公司世袭股东、公族家族得罪了个遍。他将改革的着眼点放在了“大规模裁减冗员”、“禁止公司管理层腐败”、“落实《公司法》的执行力”等问题上。吴起在楚悼王死后,马上被楚国公司的利益集团乱箭射死,下场惨烈。
接下来,齐威王一改旧面貌,决心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他任用邹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本来就家底雄厚的齐国很快迎头赶上,成为仅次于魏国的超级大公司。邹忌最终下场尚可,实属少见。
再后来,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这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改革,并且大获成功。因为有了前面各个公司的改革作为参照,商鞅提出了更为详细和更具操作性的条款,几乎涵盖了公司各个方面,一下子把秦国公司的地桩扎得非常的扎实、稳当,为秦国后来一统市场奠定了基础。商鞅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下场依旧惨不忍睹,他被五马分尸。
随后,还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韩国CEO申不害实施的一系列变法。这一系列的变革,使当时的各家上市公司有了一个腾空步,一下子把股市的质量提升了一大截。但是,改革的根本手段是什么?很简单,改革就是为了使一方利益最大化,而限制、革除另一方利益的革命式的行为。通俗地讲,只要是改革,就必定会触及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从自己身上割肉,是谁都不会同意的。
纵观此次改革,几乎都提到了一项内容:废除(或连续三代以后)世卿世禄制度。这一点几乎就要了那些世袭股东的小命儿!因此,改革的实施者下场惨烈也就不足为奇了。
难道他们不明白,这些改革者只是董事长意图的实现者?董事长才是导致他们的利益被革命的始作俑者?他们或者明白,或者不明白,但是这些既得利益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等董事长死后,把一肚子的火全撒在改革执行者身上,也就是这些CEO身上。这或许就是革命的代价!
四、一语惊醒梦中人
战国时代开始后,魏国因为地处中原,腹背受敌,所以魏国董事长危机感最强。魏文侯率先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赢在起跑线上,结果证明他确实赢在了起跑线上。经过吴起强兵,李悝变法,几年后,魏国在众多公司中,率先出位,跑在了最前面。
此时齐国公司新的控股家族田家在做些什么?
他们首先做了一件事:看地图。董事长办公室里的地图是当年新款。这几年,各家公司的势力范围变化实在太快了,更有甚者像晋国和齐国,居然连东家都换了。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这直接导致了地图出版业的繁荣。
董事长很仔细地研究了形势图,齐国依山带海,周边的小公司像卫国、宋国、鲁国混到战国的时候已经疲态尽显,自保都吃力,唯有韩、赵、魏三家公司(搞来搞去还是老晋国的那些盘子),尤其是魏国,实力较猛,敢刺挠齐国。不过田氏老祖宗是有先见之明的,在韩、赵、魏刚另立门户的时候,他们就以家族的名义发去了贺电,所以田氏跟韩、赵、魏三家的关系在初期自不必说,他们不会贸然跟齐国过不去。
外围公司既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那么就把政策重心放在内部管理上了。
田齐第一任董事长田和在位仅两年,就归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