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邹忌鼓琴取相
邹忌老兄出道很早,大概在齐威王老爸那个时候就进入齐国公司做事了,但是邹忌职业生涯却出现于齐威王时期。
有句话说得好,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邹忌也觉得自己应该主动要求进步,更靠近决策层一些,否则就只能在公司混日子等退休了。他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威王刚刚即位两年,在这个时候自己提出来想获得提拔,是一件很冒险的事。
原因有二:一,公司的中层干部,威王可能还没认全,这个时候贸然跟公司谈条件,会不会惹毛了董事长,一句“你算哪根葱”就把一辈子的前程都毁了;二,这个新董事长自上任来,既不开会,也不上班,更不关注公司股票。每天就是声色狗马,弹弹琴,吹吹箫,养养小鸟什么的。当然了做下属的不能说董事长不务正业,可是董事长闲暇之余多少应该胡乱关心一下部属嘛。可是咱这位,压根不管这一套,如果你颠颠地跑去跟他大谈公司管理,应该是没什么好果子吃的。
可是升职的想法一旦生了根,发了芽,就像怀了孕的肚子一样,噌噌的一天天鼓胀起来,压都压不住。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呢?这需要技巧。
邹忌想啊想,终于想到了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总结起来就四个字:投其所好。我们敬爱的董事长好什么呢?没错,音乐!尤其是古典乐器弹奏,董事长常常一个人如痴如醉的对着斜阳,悠然抚琴。
机会得自己发现,更得主动争取。天上不会掉馅饼,永远不会,本人无数次幻想的破灭足以证明这句话,邹忌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发现威王是一个“超级音乐发烧友”后,他创造了一个接近威王的机会。
他告诉威王,自己对音律非常有心得,尤其精于鼓琴,因此想找个时间跟董事长交流一下。如果你是一名发烧友,有其他发烧友要跟你分享研究成果,心得体会等等,你一定会欣然接受。邹忌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成功打动了威王。
威王于是在别墅里给邹忌安排了一个房间,特意安排了一个时间请他过去,切磋交流。邹忌到了董事长家里,正好听见他在抚琴,于是就站在门外听。一曲终了,他推门而入,击节赞叹,“啊,董事长,你琴弹得太绝妙了!”真正的发烧友是不喜欢别人刻意恭维的,威王也不例外。他听到邹忌的话,心里已经把邹忌的为人品德给否了,这个人肯定是带着目的来刻意靠近我的,于是就很冷很不高兴地回了一句:“你连我弹琴的样子都没看见,你就瞎胡说!”
这句话已经是非常突兀、很不客气了,一般员工,听到董事长这么说,当时可能就下不来台,无语可说了。但是邹忌没有,他已经料到董事长会对他很不客气。
邹忌淡定地说:“大弦好比董事长,小弦好比CEO。”威王听邹忌把音律往公司管理上扯,又是一个不高兴。一名纯粹的发烧友是不应该什么事都往“正事”上靠的。痴迷音乐就是痴迷音乐,跟地位、年薪、管理、大盘统统没有关系。
所以,威王就跟邹忌说:“谈音乐就是谈音乐,你老往公司管理上靠,不一码事,靠得着吗?”邹忌当然不会因为董事长不喜欢听就不讲了,音乐和管理的伟大关联,是他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一定要说给董事长听,要不自己这辈子就跟前途拜拜了。他继续说道:“大弦的音色低沉浑厚,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就像一位有才有德的董事长给人的印象;小弦高亢清脆,激扬动听,就像一位优秀而富有激情的公司CEO;琴弦时紧时松,就像公司的管理策略一样;琴声和谐嘹亮,高低音天衣无缝,互不干扰,就好比风调雨顺的四季;琴音往复而不乱,说明公司管理有序;琴音流畅连续,说明公司势头如流水般永不间断。所以,我只从声音上,就能判断出董事长您弹琴的技艺实在是出神入化。”
邹忌这一大段“背诵”下来,毫不卡壳,自然流畅,拍马屁于无形,不着痕迹,不露声色,让人心旷神怡,非常受用。邹忌心机之深,绝非初入职场的小毛孩所能比拟。威王在宣称不爱戴高帽的同时,已经被邹忌戴了一顶。他对邹忌的这一段比喻很欣赏,“嗯,你对音律的理解很透彻,很好。”
借着这个机会,邹忌获得了威王的欣赏。很自然的,邹忌会试探着跟董事长谈到市场,谈到经营,谈到管理。三个月接触下来,威王已经完全喜欢上了这位风流倜傥的才子。
董事长就问邹忌:“你在公司也很多年了,有什么想法吗?”
邹忌小心翼翼地说:“我只想为公司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董事长说,给你个CEO当当,让你好好为公司尽一下力。
如果说邹忌的发迹要感谢谁,得益于谁的话,那么这完全得益于他自己。他要感谢的首先是自己,典型的“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这就是邹忌“鼓琴取相”的故事。凭这个看似玩笑的故事,就当上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自然不能让人信服。不信服的人里头,就包括淳于髡。
淳于髡是何许人也?前面已经提到过,正是他的一个比方激醒了齐威王。淳于髡本不是齐国公司的员工,可能听说齐国是大公司,员工待遇好,发展空间大,于是就做了齐国的倒插门女婿。
那么淳于髡何德何能,有什么特长呢?他没有什么特长,相反的,他各方面都特短。司马迁把淳于髡的故事放在《史记·滑稽列传》里,足以说明这个人长得实在很委婉谦虚。《史记》是这么描述的: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一个“赘”字,把淳于髡判了刑,要不是个人和家庭条件非常差,一般的男人是断然不肯入赘到丈人家的。淳于髡进入齐国后,在当时最出名的国立中央大学“稷下学宫”做了一名“学者”。可见淳于髡当时能进入齐国公司,也不完全是靠着裙带关系,能在这么著名的大学当教授,说明他是非常有学识的,大概是通过“黄河学者”计划,“技术移民”到了齐国。
稷下学宫的一大帮学者得知邹忌靠鼓琴,三月拜相后,心里都相当不服气。于是找了一个机会,一帮人以淳于髡为首,找到邹忌,向他发难。
淳于髡叹了一口气,说道:“伴君如伴虎,弄好了名利双收,搞不好就是身败名裂啊。”
邹忌回答说:“多谢老兄提点,我一定铭记在心。”
淳于髡继续道:“把猪油抹在车轴上,可以起润滑作用,但是如果轴孔本身就是方的,你抹再多的猪油,车轱辘还是不转,有什么用呢?”
邹忌说:“你说得太对了,公司就是一驾马车,我作为CEO怎么会去做那个方形的轴孔而影响公司的发展呢?我一定紧跟董事长的思想高度,跟公司的策略保持高度的一致,使马车跑得更快。”
淳于髡又说:“不停地往弓背上抹胶,是为了让整张弓粘合无隙。但是你知道,抹再多的胶,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缝隙都弭平。”
邹忌点头道:“是啊,不过您放心,我会约束好自己,坚决不做那一道影响公司团结的裂隙。”
淳于髡又说:“狐皮大衣即便坏了,也不能用狗皮补上去糊弄敷衍,对吧?”
邹忌说:“那是!既然我在CEO的位子上,就一定不会允许拖公司后腿的小人混进来,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点我是零容忍的。”
淳于髡准备的杀手锏已经使出了一大半,可是这位邹忌老哥居然对答如流,这让淳于髡有些泄气。他只好抛出了自己最后一个隐喻:“马车不调校,就不能装载更多的货物;琴瑟不调校,就不能弹出美妙的曲子。”
邹忌点点头,“多谢提醒!我一定及时纠正那些不当的员工行为,贯彻落实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据《史记》记载,邹忌刚说完这句话,淳于髡抬腿就跑了。这有些夸张,不过当时窘迫难当的一定是淳于髡,心里暗笑的一定是邹忌。这个故事说明邹忌能当上CEO,必然是有一定的真材实料,要不那可就真毁了!
邹忌当上公司CEO仅仅一年,威王就把下邳分公司转让给了邹忌,邹忌以此折作股价,成为了齐国的股东。邹忌获得了“成侯”的封号,名利双收。
可是我们的这位成侯,在威王二年就位极人臣,“一鸣惊人”却已经是威王九年了。邹忌这七年都干什么了?难道只是陪董事长养养小鸟、吹吹箫吗?很显然,邹忌在这七年中是不称职的。
二、田忌崭露头角
关于这段时间的齐国历史,小三不得不交代一下,在年份上非常混乱,常常让人有错乱的感觉。混乱到齐废公有没有执掌齐国十年都搞不明白。《史记》关于这个时期的具体年份也是前后矛盾,与其他史料对照推演,又有更大的出入。这几十年可能是有历史纪年以来,最理不清的一段时间了,难道是外星人来过,把时空搞乱了?
且不管它。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就是把齐国重新推上辉煌的重要推手之一——田忌。
田忌跟邹忌出道时间相当,但是跟邹忌显然不是一种技术类型,田忌是市场营销类的,邹忌是企业管理类的。在两人大红大紫之前,有一年,秦国和魏国联手欺负韩国,韩国当时跟齐国是市场盟友,就派人向齐国求救。董事长召开董事会,商量怎么救法。
邹忌说:“救韩国无疑会损耗公司人力物力财力,别救为好。”
段干朋反对说:“如果我们见死不救,首先是违背了盟约,其次如果韩国被魏国吞并了,对齐国有什么好处?魏国本来就比其他公司强,如果它得逞,下一个遭殃的恐怕就是我们公司了吧?”很明显,邹忌对外事的态度很消极,属于“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类型。
这时田忌说:“我个人觉得,秦国和魏国打韩国,这对咱公司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看着,到时韩国撑不住了,楚国和赵国一定会出手相救。如此一来,战国七雄中的五雄就都被拉进了这场市场争夺中,唯独剩下燕国和咱公司隔岸观火。我认为,这正是我们去抢掠燕国的大好时机。分身乏术的其他公司,想救燕国也没这个精力了。”
听听这一席话,这才叫审时度势,这才叫谋略。董事长听了田忌的一番话,深以为然,于是表面上答应救韩国,实际上所有人财物都备齐了后,却直奔燕国,搞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齐国成功抢占了燕国的桑丘。田忌的这个事件不过是个垫场,接下来就是传奇再现了。
三、一代营销宗师——孙膑
孙膑是中国古代市场营销学的祖师之一,是著名营销大师孙子的后代。孙膑的营销学著作《孙膑兵法》,与姜太公的《六韬》、孙子的《孙子兵法》并列,堪称古代市场营销学的奠基之作。
讲孙膑,必须要先讲讲他的老师。老师对他的影响和教育,远远超过了他爷爷孙子。而这位高级教授就是鬼谷子。
鬼谷子,单凭这三个字,就值得后人膜拜半天,这是一个具备各种传奇要素的名字。有关鬼谷子老先生的事迹,史料没有详细记载。那他到底是不是后人凭空捏造的一个神?看看他的学生名单,我们就可以否定鬼谷子浪得虚名的诬告: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商鞅……能教出这五个学生的老师,你说得有多高的道行啊?
而这五人是他的学生铁定无疑,还有一帮牛人据说也是鬼谷子的学生,但是没有史料支持,他们是李斯、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郦食其、蒯通、黄石、李牧、魏僚。如果后面这个名单是真的,那我个人觉得鬼老先生绝对称得上史上最成功的教育家,甚至超过孔子。诸位看看这份超豪华名单吧,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公司的牛人,佩服,实在佩服!可以说,从庞涓成为魏国CEO开始,整部战国历史就落入了鬼谷子老先生的套中。甚至可以说,整部战国史,实际上就是鬼谷子老先生的学生们进行的一堂跨越二百年的野战实习课。
为什么这么说?
当时魏国是最强大的,魏国在战国初期占据了史书的很大版面,而作为魏国CEO的庞涓,自然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后来,孙膑通过马陵之战,大败魏国,除掉庞涓,更是跌宕起伏,很有看点。再后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后来者居上,一跃成为令所有人不寒而栗的超级大公司。尤其是苏秦和张仪出场后,苏秦为六国相(也就是六国联合CEO),张仪为秦国CEO,六国与秦国的市场攻伐战,皆出自苏秦、张仪之手,胜败居然都成了鬼谷子学生们的事了。你说,这样的一个老师,如果他成不了传奇,谁能?
剖析一下鬼谷子老先生:
地位:纵横家的鼻祖;
职业:高级教师(拿国务院特殊津贴);
科研方向:包括神学、兵学、游学和出世学。
神学主要是占卜星相,算天算地;兵学指市场营销;游学开创了“演讲学”和“辩论学”这两门课程,要求务必出口成章,无理也要抢三分是主要考核标准,难怪战国七雄的董事长们被苏秦、张仪两张嘴忽悠得言听计从。几百万市场人员,竟然被两个手无寸铁之人忽悠掌控,不得不佩服鬼谷子的教学水平。另外,《战国策》行文风格可能大受演讲学的熏陶,偏重于言辞激辩、动不动就用超长的排比句,看起来是过瘾,但是也给人言过其实的华丽空虚感。这是本人不喜欢《战国策》的原因。出世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如果能把人研究透了,世上也就没有成不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