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当代价值
邱守娟
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根本的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就是要解决这些矛盾,其根本任务是按照社会化生产本身的要求,以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取代资本家私人占有。
取代资本主义之后,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作出过原则性预见。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马克思语)“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的不平等;这些弊病的存在,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避免的。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但是,他所说的矛盾主要是指新与旧之间的矛盾和在分配领域存在的形式和实质之间的矛盾。由于历史的局限,他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作出更具体的回答。
列宁不仅从各方面详细地论述了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还指出了在工人阶级内部、工农两个阶级之间,以及苏维埃政权同人民群众之间,都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矛盾。
但是,由于列宁逝世过早,他没有能够亲眼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因而也未能对此后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作出进一步分析。
当苏联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面对这一现实,斯大林在思想上步入误区。他长期不是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而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否认二者之间还存在矛盾。他说:“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经济危机就是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的例子,是两者冲突的例子,在那里,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同生产过程的社会性,同生产力的性质极不适合。”“反之,苏联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例子,这里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同生产过程的社会性完全适合,因此在苏联没有经济危机,也没有生产力破坏的情形。”
直到斯大林逝世前一年,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才谈到,“完全适合”的说法不能在绝对意义上理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没有任何矛盾的说法是错误的。但在该书中,他所看到的矛盾首先是集体农庄所有制和商品流通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他所提出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把集体农庄所有制逐渐变成全民所有制,通过以产品交换代替商品流通的办法来消除这些矛盾。他还是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作为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更没有认识到,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当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毛泽东却发表了与斯大林不同的看法。他明确指出,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矛盾。1956年4月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他说:“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接着,他在接见外宾时,在党的会议上,在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和与民主党派领导人的通信中都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十分美好,没有坏的东西,没有矛盾,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会有矛盾。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没有发展,没有生命,没有一切。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一开始就指出:“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人民所厌恶的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国的六亿人民正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地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
统一和团结并不是没有矛盾。毛泽东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在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在这里,他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和团结看成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还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957年初,他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斯大林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接着,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再次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这里,运用“仍然是”一词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并没有离开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的大道,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发展仍然服从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整个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根源于两对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中前者对于后者起制约作用。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列宁和斯大林也没有这样做。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概念。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确认,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956年11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时还谈到,将来全世界的帝国主义都打倒了,阶级消灭了,那个时候还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就是说,在毛泽东的观念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在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始终存在的矛盾,也就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基本矛盾。
毛泽东还具体地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所具有的特殊性。
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
这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相矛盾的一面。从生产关系来看,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的生产关系更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性质,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从而使生产不断扩大,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在所有制,生产和交换的相互关系,以及积累和消费的分配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加以解决。这些不完善的方面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相矛盾的。
从上层建筑来看,一方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即使在解决了上述各种矛盾之后,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例如,在客观上将会长期存在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人们时常通过国家计划去调节。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特别是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而且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所谓改革,就是要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就是要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如果说斯大林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错误认识从思想上堵塞了社会主义通向改革之路的话,那么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则从思想上为社会主义开启了改革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