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13

第13章 “管理创新与跨越发展”分论坛综述(1)

郑雪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1年学术年会之管理创新与跨越发展分论坛”于2011年10月22日在福建安溪召开,本次年会由福建省社科联主办,福建省经济学会、福建省《资本论》研究会和泉州师范学院经济研究所共同承办,会议吸引了来自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的93位专家学者。在开幕式上,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谢孝荣、福建省经济学会会长庄宗明教授、安溪县副县长郭从容分别致辞。围绕此次会议的主题,通过与会代表发言、点评及分组讨论对诸多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共有来自不同院校的近20位专家或青年学者就近期研究成果向大会作了学术报告,并由五位专家针对其报告内容做出了详尽的点评。这次研究会共收到提交论文49篇,论文涉猎范围广泛,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对国际经济、中国经济主体以及针对福建经济发展和海西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福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切实的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主要的研讨、论文内容与观点综述如下。

一、福建经济

福建经济发展是本次会议各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主要包括对福建农业经济的分析、福建区域经济的分析和福建整体经济的分析等三个方面。

(一)福建农业经济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业劳动力的剩余数量及转移问题一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获取更科学、更准确的农业剩余力的数据对于福建省解决城市统筹就业,大力推进海西经济区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兴祥等在《福建省农业劳动力剩余数量测算》一文中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项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工业化和城市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做出科学测算,对促进省内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国际标准结构分析法”和“平均生产率折实法”的改进估算法,测算出1996~2009年福建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剩余率。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而基础建设中投融资方面存在的资金短缺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陈玲等在《福建省农业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与创新发展》一文针对投融资管理的制度提出了五点建议:“创新财政供给制度,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创新市场准入制度,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运行机制”;“创新投资管理体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明确投资方向,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创新投融资模式,搭建投融资平台”。

(二)福建区域经济

福建省区域众多,整体划分为9个市、45个县(14个县级市)及26个市辖区。在关注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同时,各个县市也针对自己所在地区的特点及优势,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林晓红针对安溪藤铁工艺产品市场,提出扩大藤铁出口的对策:推行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成本控制,完善政府与行业的服务体制,加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锜灵宝则针对安溪铁观音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发展安溪铁观音的对外贸易需要“加大对安溪铁观音的科技投入,实现产品的科技化与精细化”;“加大对安溪铁观音文化的宣传力度,拓宽市场,使功夫茶文化深入国外消费者的心里”;“实施‘优质、精品、名牌’战略”,“推动安溪铁观音茶叶的产业链升级,整合现代营销方式”。程德通等研究了三明市旅游业大规模定制化服务问题,运用面谈访问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明市20家旅行社及200位旅游消费者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提出三明市旅游业开展大规模定制化服务的对策建议。陈丽丽研究了“十二五”期间漳州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提出“十二五”期间,应正视漳州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实现纵横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漳州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福建整体经济

对福建整体经济的分析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1)科技进步对福建经济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视,而自主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福建省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一问题,黄静菲、陈燕武在《福建省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进步分析》中通过对福建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提出了“福建应立足于集成创新对广义技术进步有正向作用的现状上,继续保持集成创新能力的优势,同时加大对原始创新和消化吸收在创新的投资,不断提高三种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结合海西经济区建设的对福建整体经济的分析。福建省是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主要地区,加快福建发展对海西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一问题,肖乌妹等研究了长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分析了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启示,提出海西建设应当采取积极引进人才,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利用民间资本,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措施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海西经济更好更稳地向前发展。丁文辉等则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结合海西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独有特性,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规律、产业关联理论、主要经济衡量指标等几个方面,对海西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发挥对台贸易优势,借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措施。颜雅英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保障机制,指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必须主要依靠政府的主导和推动,构建灵活多样动态考核的激励机制、双管齐下的约束机制,发挥以工会为主体的维权机制等,以促使劳动者福利提高和企业效益增长,从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3)其他产业对福建经济的影响。金融的发展对现代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张文棋、林敏在《福建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1978~2010》中提出扩大金融规模,把分散的蓄集成资本并转化为投资,同时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培育多层次,适度竞争的金融市场有利于福建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张惠萍以福建为例研究了信息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区位策略对集聚的影响,得到“福建省信息服务企业主要集聚在城市中心区域,邻近同行业代表性企业和企业众多的开发区,邻近大学和科研机构,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郊区化倾向”的结论,并针对福建省的经济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闽台经济合作

福建地处海峡西岸,与台湾尽一湾之隔,在地缘、血缘、文缘、商缘和法缘间有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对发展大陆与台湾经贸合作有着独特的优势。2010年6月29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双方正式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2010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两岸和平发展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因此,福建在全国对台工作大局的重要地位不可小视。

(一)闽台产业的合作与比较

闽台在产业上合作紧密,同时又具有各自特点。针对这一现象,黎元生在《闽台渔业产业链分工和整合及竞争力提升》一文中针对闽台渔业链分工与合作中存在的“产业链分工形态多样性、关联空间布局碎片化和集群化、企业间合作稳定性差以及运行风险大”等特征对提升闽台渔业链竞争力提出了“保护渔业资源,拓展渔业健康养殖”;“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纵向延伸渔业产业链”;“发展精品的滨海休闲渔业,横向拓展产业价值链”;“培育产业链品牌,促进产销联盟”;“加强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建立产业链风险防范机制”等五点建议。吴凤娇对海峡两岸农业生产率进行测算和比较,结果显示,“虽然两岸农业生产率增长差距缩小,但增长的动力源不同,两岸农业增长方式仍存在根本区别,而大陆各省份吸引台商农业投资状况也是导致其区域农业生产率不平衡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密切两岸在农技创新与推广上的合作,加强两岸农业合作组织的交流,引导台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扩散是大陆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基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相关探讨

ECFA的签订是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客观需求和要求,是在遵守世界贸易的有关规则前提下做出的一项具有两岸特色的制度安排。本次会议有诸多学者针对这一协议做出了详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