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132

第132章 论教育城镇化(3)

教育移民暴露了中国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下的公共服务的不足问题,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差异状况十分严重。在急剧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浪潮冲击之下,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出现了失控,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与过剩并存、教育城镇化不足与过度并存的现象同时存在。改变这种局面既要各方面的稳步推进、又要具有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这就需要我们审慎而果断地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对城乡教育格局科学调整,采取如下措施:

(一)城乡教育资源均质化措施

我们的理解是,城乡教育资源要做数量均等是比较困难的,可行取向是质量均等,即均质化的教育资源供给或标准化的教育资源配置,至少在生均财政拨款、生均经费支出、生均硬件设施、生均师资配置诸方面都做到城乡一致,才能大体保证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质化。同时,必须强调,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欠债,义务教育条件与城市相比差距甚大,在一定时期还必须对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采取倾斜政策,补偿以往的缺失,才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质化水平的趋近到位。

(二)城乡教育资源重新整合措施

不能把教育城镇化笼统理解为教育资源一刀切地向城镇集中,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应是教育资源整合的题中之义。一方面,教育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城镇地区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城市管理者应更多地兴建学校、扩建学校,争取容纳更多的农民子女,促进农民的“市民化”;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仍有上述的需要而把教育资源留住,县一级的教育管理部门一定要对这部分农村学校给予扶持,并且周边可以整合、撤并的教育资源优先向留在农村的学校靠拢、集中,促进其做强做优,以期达到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的目标。因此,我们针对城乡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撤点并校”举措优化了“三撤三不并”的思路。“三撤”是指:相邻学校不远且生源分散减少的可撤;靠近交通要道且进城读书便利的可撤;生源绝对减少且多次恢复办学无效的学校可撤。“三不并”是指:虽不能办完小但可办初小的暂不并;边远山区、海岛、省界地带虽学生人数少但归并难度大的不并;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文化传统力量较强的地区不并。这样才能做到义务教育的城乡统筹,兼顾互利。

(三)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交流机制措施

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远远落后于城镇,短期内农村中小学校又无法迎头赶上,城镇中小学校在短期内也不能迅速扩容以接收更多的农村中小学生,可行的短期措施应该是积极调整县域内部的城乡校际关系,利用教师“县管校用”的制度张力,构建城乡师资交流共享机制,规范城乡师资在县域内合理而有效的流动,解决农村学校师资不强和城市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考虑城市学校的实验设备、体育设施与邻近的乡村学校共享,乡村学校空置的校舍和土地也可以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变通,成为城镇补充的教育资源。

(四)扩大公共服务以消除城乡差异措施

一方面,政府应从追求GDP转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像关注城市居民那样关注农村居民的充分就业、公平分配、医疗提供、教育公平、住房条件、养老保障等民生改善的势态,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做到城乡公共服务的广覆盖、普受惠、“均等化”;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降低乃至取消导致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藩篱,包括户籍制、福利制、土地所有制所造成的身份差异、就业差异、社保差异乃至教育政策与待遇的差异,为农民进城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使得农民在城镇中找得到工、安得上家、生得起孩、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养得起老,以城乡同质的制度设计推动农民变市民的真实城市化进程。

(五)解决教育城镇化的相关难题

教育资源集中城镇后,农村学生离家庭远了,相应产生生活开支增加,上学交通不便、生活便利性差等诸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创新思路、加大投入、务实运筹、争取实效的系列举措。其一,交通用车难题,需要政府提供校车或购买交通外包服务,从而延伸教育城镇化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其二,住宿难题,需要解决学生宿舍的财政投入问题,建设标准化的学生宿舍,并创新学生宿舍的管理办法,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其三,免费午餐难题,需要对贫困生进行全方位的经济资助,对家庭经济收入达不到小康标准的学生提供免费午餐。

最后,更应当明确的是,教育城镇化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空前机遇。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城镇虽然给基层学校办学构成了巨大压力,但也给它们改善办学条件增强了动力,为它们提高办学质量增添了活力。城镇学校应抓住这个机遇对基础教育进行结构调整,应适时区分普高与中职、完中与高级中学、基础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办学定位,为农村优质生源提供优质学校,为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提供标准化的义务教育,为“新市民”提供合格劳动力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使农民工和其子女都获得有效的教育,这才符合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目标。

注释

[1]李培林、朱庆芳等:《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22亿,城镇化比率46.6%》中国网http://new.china.com.cn,2010-03-29/最近在报刊上读到的城镇化比率的数据为49%,尚未得到权威部门的证实。

[2]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网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http://www moe.edu.cn/

[3]譬如,出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共进共荣需要,政府引导一些企业为农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又譬如,从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出发,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包括“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力”、“家家通电话”以及修建市场、学校、医院、公厕等公共品的提供。在这些措施的实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政府派出大量的驻村干部、挂职干部和科技服务人员,他们不遗余力地引进政府与企业两方面的资源,以改善农村的生产与居住条件,农村的面貌在他们的努力下也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

注释:

〔1〕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M〕.人民出版社,2009.1

〔2〕李伟.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4

〔3〕蒋华东.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9

〔4〕黄家骅.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教师,2011.2.

〔5〕黄家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平、效率和质量〔J〕.教育发展研究,2010.9.

〔6〕黄家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系列谈○1:以标准化办学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2:以一体化教育推进义务教育的城乡均衡;○3:构建共享学区推进义务教育的校际均衡〔N〕,福建日报.求是版,2010-07-20;2010-08-03;201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