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90

第90章 论家谱的种类及其功能(8)

第三,道学的“中和之德”是弘扬调适智慧的和谐哲学。严复关于《齐物论》之“和以天倪”,是调适智慧的点睛之笔。(1)从和谐哲学的原点看。胡孚琛认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礼仪是一种协和万邦的礼仪,是道学文化’中和之德‘的体现。”(《新道学文化战略》)可见,和谐哲学的原点,可追溯到协和万邦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礼仪。(2)和谐哲学是道者的哲学。此处“道者”即“得道者”。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孰能损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老子》第七十七章)谁是“道者”?奉天道的圣人即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章)因此,“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老子》第六十六章)“民不重”,不受重压。“民不害”,同“利而不害”的“天之道”相吻合,也同“执大象(即大道),天下往,往而不害”相一致。不压迫民众,不伤害民众,就实现了圣人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与和谐。(3)道学的“中和之德”,不是斗争哲学,不是霸道哲学,而是以德报怨、平等相待、和平共处的和谐哲学,具有普适价值的调适智慧。“中和之德”不仅提倡不争、知足,而且是大爱无疆的道者情怀。它反对“仇必仇到底”的仇恨哲学,主张“仇必和而解”的和谐哲学。这样,以“平和”为中介,“安平太”的道学三境界必将立足中华,走向世界,普及全球。

马克思摘录过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关于“自由、平等、博爱,虽然从来没有明确表达出来,却是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段话。马克思也曾预言,在中国万里长城的大门上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5卷;第2版10卷)严复重新发现并解读的老子“安平太”,就是“明确表达出来”的“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则”(以中华上古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为母本)。它是现代“自由平等博爱”的古典文本。这可看作老子和严复的第一个贡献。我们还可以将马克思预言改写为:“中华共和国安(自由)、平(平等)、太(合群)”。它必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纵贯古今、通融中西的新道学文化宣言。这可看作老子和严复的第二个贡献。“从老子到严复”的文化转型,“安平太”与“自由平等合群”的对接,有这两大贡献,应视为哲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作者单位:南昌陆军学院)

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

李德建

本文认为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所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会合一以及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老子天人合一观是独异于人的,尝试概括为宇宙天人万物的“五同性”思想,即天人万物的“同源性”、“同构性”、“同归性”、“同律性”、“同一性”思想。

老子天人合一观五同性同源性同构性同归性同律性同一性

李德建,1962年12月生于福州长乐,1983年毕业于南昌陆军学院,1984年入党,中共长乐市文联党组书记,福建省社科联全委会委员,中华老子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老子研究会执行理事长,负责完成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一书《老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实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发表文章30余篇,1999年起在厦门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作老子大道科学、大道哲学学术报告逾五百场。论文《老子兵道观》获“李耳文学晨光奖之一等奖”,《老子大道哲学规律论初探》(4.3万字)被认为是有突破性意义的好文章。

通讯地址:(350211)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建设路100号

联系电话:138095372380591-2867330811

年磨一剑,当代中国著名老学专家黄友敬的《老子传真》,全文54万字,由原文、校正、注释、今译、解说五个部分组成,1996年3月,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教授为之题辞“阐明为道日损玄旨,深研长生久视之道”,1998年1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一经面世,就深受老学界的高度好评,1999年获“李耳文学晨光奖之特等奖”。本文是这一明师明作习研之心得。

“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这一观点,在2003年12月26、27日于福建省长乐市冰心文学馆举行的福建、江西、安徽、广东、河南、上海等六省市二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老子学术机构的百余人专家学者参加的“2003福州·长乐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长乐市老子研究会主办)上形成共识,并对“老子是世界哲学之父何以可能”(全军优秀政治教官、南昌陆军学院哲学教授曹志成论文)展开了讨论,进行了初步的论证。本文作者是这次研讨会的组织者和主持人。

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道德经》说的是宇宙中自然之道,乃中华上古流传迄今之道。“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1]它所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会合一以及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深入探讨老子的天人合一观,把握“合一”的精髓,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哈佛大学的题为《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演讲中指出:“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学习老子《道德经》(以1998年1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黄友敬《老子传真》为本),思考老子天人合一观,深深感到它是独异于人的。

老子“天人合一”观中相关概念的含义

(1)“天”的含义。老子的“天”是指宇宙自然之天。无限性是其显著特征,是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统一,“可名于小”,“可名于大”(《道德经》三十四章,以下只注明章次);又是无始无终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它内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这是老子的大道宇宙观,它有别于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的不断进步发展而逐步地扩展它的有限范围,包括向内扩展和向外扩展。但是,它永远没有极点,永远达不到无限。有限性是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老子的“天”是无限的,是无限大与无限小的统一。

(2)“人”的含义。老子所论述的“人”分为自觉的以道莅天下的“真人”、“圣人”和修真证道的“上士”;世俗的“下士”,即“俗人”、“众人”、“百姓”;以及介乎两者之间闻道而“若存若亡”的“中士”;另外,是严重异化的如“强梁者”、“盗夸”。老子要求“上士”闻道而勤行,“中士”、“百姓”反俗而修炼,通过“涤除玄鉴”(十章),修持心灵之境,能够逐步自觉地把握大道规律,掌握人生命运,从而修真证道,与“天”合一,达到“天人合一”的真人、圣人境界。“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这里老子所讲的“四大”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由自发自在进入自觉自由,达到高度觉醒的伟大标志。人要成为“四大”之一的人,具有自主性,才不再是芸芸众生,苦海无边,而是自觉地把握大道,以人之道合乎天之道,认识宇宙,认识自我,唯道是从,无往不利。

(3)“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含义。老子的“天之道”是指宇宙自然之道,即宇宙自然的客观规律。老子的“人之道”是指世俗之道及其处理事情的观点和方法。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以道修之于身、修之于天下的真人之道、圣人之道。

(4)“合一”的含义。“合一”就是不二,就是浑然一体,就是与道合真,就是一切能“唯道是从”(二十章),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遂心所欲而不逾道。

老子“天人合一”观,尝试归纳为“五同性”即宇宙万事万物的“同源性”、“同构性”、“同归性”、“同律性”和“同一性”思想。

(一)天人“同源性”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这是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化论。老子认为,宇宙有一个客观自然、永恒不变的先于天地万物的“道”。这个“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宇宙大道本体论的建立:他认为存在一个先天地生的万物母亲--道。这个“道”是自然而然的,是天然的。这个高度抽象的用数学表达的宇宙生化公式,可以理解为由自然客观永恒的“道”,即是“道”处于混沌无序的原始状态,然后运动变化到了某个度(适度)而产生了一,即道生一(指未分阴阳的浑沌气);然后,一生二(指阴阳两气),二生三(指阴阳冲和之气),三生万物,由随机性的阴阳冲和之气而生万物。宇宙的化生过程,老子以简明深刻的公式予以表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迄今“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道生一,此处的道,是处于虚无状态,看来无声无色无形,却是似无而实存,不是一无所有的绝对真空;此外的道,虽然恍惚不可捉摸,但其中有“象”、“物”、“精”、“信”(二十一章),不是“本来无一物”的“空”,而是具此“四有”;此处的道,不是什么从天上掉下来的绝对精神,它只能是作为宇宙万物之本体的始源的客观存在,用老子的话讲,就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四章)、“先天地生”(二十五章),是万物恃之以生的原始物质(借用现代的概念)。天人同源于“道”的这一原初物质。

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一章)

处于“无名”状态的道,是万物的原始;而有名状态的道,是孕育万物的母亲。万物源于“有名”状态的道,而有名状态的道是源于“无名”状态的道。老子把“道”的原初本体称之为“无”--虚无,是从其本体论来说的;称之为“无名”,是从认识论来说的。其实质皆指浑沌无序状态的道。“天”与“人”同源于“无”、“无名”,即同源于“道”。

(二)天人“同构性”思想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老子说:“道之为物”,明示处于本体阶段的道,是“为物”,不是凭空的虚构与天才的猜想之类出于纯意念的产物,而是“物”,姑且译之为基本的物质存在。这个“物”,就是“有物混成”之物,老子将此“物”“强字之曰道”(二十五章)。由此可见,老子认为道是“物”,但不是具有特定形象的具体的“某物”,而是“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的“物”。此“物”恍恍惚惚,看来仿佛隐约,似有似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好似一无所有。然而,恍惚之中,却似虚无而实含妙有,“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一章)之际,是可以窥见,可以感知,是含有“象、物、精、信”的,也就是道之本体--“物”中的“象、物、精、信”是产生万物的基本物质存在。

这个“象”,是道处于本体之象,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十四章),尚未形成具体的万物时,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实物的形象。这个“物”是道处于本体之物,是无物之物,所以“无名”,但却是生成万物的基质(基本物质性存在)。这个“精”是道处于本体之“精”,它是生育万物的精气,是万物内在的生命力。它非常纯真,没有丝毫的渣滓。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也”,万物之所以“始”,便是由于“其中有精”。这个“信”,是道处于本体之“信”。信者,一、周期,如潮信,为道周行不殆规律的显现;二、信验,有规律可寻,无差爽;三、信息,或嫌它过于“现代化”了,但道为万物之母,自然含有万物的生命信息,其理自明。“象、物、精、信”此四者,内在于“道之为物”之中,为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老子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十四章)

道之本体的“象、物、精、信”,其外现是“微”、“希”、“夷”。虽然颜色“微”到看不见,声音“希”到听不到,形象“夷”到摸不着,是常人感官所无法感知的,却是无形无色无声之中的实际存在。老子认为,这“微、希、夷”三者,不可能追问它们的究竟,是“混而为一”,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离的。也就是说老子认为:道之本体之“物”中的“象、物、精、信”以及它的外现“微、希、夷”,是万物、天人同构的根本内容。

(三)天人“同归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