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处于生死存亡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快要消亡的时候。民族精神文化消亡了,就是民族灭亡的时候。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是因为入侵者将被入侵国的文化消亡导致被入侵国民族灭亡。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危险不仅是日寇占领了半个中国,也不仅是因为日寇的大屠杀,也不仅是因为日寇掠夺了中国大量经济资源,还因为日寇在战争中正在消亡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以达到其灭亡中华民族的根本目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之所以民族灭亡,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入侵,民族文化消亡了。某学者在“浅析抗日战争中的汉奸”一文中,分析了抗战时期曾产生大量汉奸的原因主要有四个:(1)近代中国长期不统一是汉奸产生的基本原因;(2)政治腐败造成严重社会矛盾是汉奸产生的社会原因;(3)文化教育的失误是汉奸产生的深层原因;(4)日本的威胁利诱是造成汉奸的直接原因。其中第三个原因应当引起当代的高度重视。当代文化教育如果失误,革命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中华民族又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是危言耸听。
三、革命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发展
(一)没有赋予时代内涵沉湎于历史的革命传统文化没有生命力
革命传统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不管有多么的辉煌,毕竟是历史文化,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在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社会中仍然处于辉煌的地位。当前许多人认为革命传统文化处于弱势的地位。应当说,这种认为不无道理(这是根据有关调查材料论定的)。为什么成为弱势,原因很多:
其一,当代,反映革命传统文化的纪念馆、纪念碑等已具规模,革命传统红色历史周年纪念等例行性活动也很多,但物化成果如果只停留在历史的回顾和追忆上,难以创造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向上的新思路、新思想。
其二,反映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影视作品等在当代出现的精品不多。有的是粗制滥造,对青少年没有吸引力。甚至将某些历史负面的细节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再通过媒体传播给青少年而产生副作用。
其三,在学术研究上,将历史问题展开无休止的争论,甚至对党在历史上犯的错误,一味地追根寻源,去所谓地“还历史本来面目”,然后,再去贬低革命领袖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功绩。
其四,存在着将学术研究成果束之高阁,埋藏在书本杂志中,难以面向社会大众,特别是向青少年传播。
其五,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问题,缺乏把与当代实际联系的更紧密的历史教育内容提供给青少年吸收。当代不乏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模范事迹和社会优良风尚等,这都是革命传统文化向时代精神文化升华的源泉,但挖掘创作不够,难以产生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动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没有赋予实践、民族、时代特色的革命传统文化也是难以传承的。
(二)发展革命传统文化才可能产生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有效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就是革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成分。所以,发展革命传统文化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才可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升华,才可能以“八荣八耻”引领风尚。
总而言之,当代社会思潮的多元性,是当今不同文化共存所决定的,要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只有发展革命传统文化才能做得到。因为历史证明,当代诸多文化中,只有革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他在形成的过程中,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先进思想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精华的结合体。当代发展革命传统文化,同样可以继续“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将多元文化下的多种社会思潮,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行为力量上来。
(三)革命传统文化能不能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升华
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内容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其内涵: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在本质上与革命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建国六十多年来,虽然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革命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仍保持着深厚的底蕴(他比起中华传统文化要深厚的多):
(1)建国六十多年来,革命传统文化中蕰含的主体精神,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纪念和颂扬,并作为判断当代行为是非的真理标准。
(2)建国六十多年来,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忘记那英雄辈出的年代。没有忘记为新中国诞生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和为建设新中国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
(3)建国六十多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仍旧喜欢那百唱不衰的革命传统文化精品歌曲,百看不厌的革命传统文化精品电影和电视剧,并认为是最健康、最富有激情、最能够引人向上的精神食粮。
(4)建国六十多年来,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忘记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十几亿中国人和海外侨胞,为香港、澳门回归欢呼歌唱,为自己的同胞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欢欣鼓舞。
(5)2010年“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揭示,当代大学生对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中医、故宫、兵马俑所代表的我国古典文化传统高度重视和热爱;另外大学生对五星红旗、毛泽东和邓小平所代表的中国现当代政治文化也高度认同。调查人介绍,根据分析,性别、地域、家庭城乡差异、专业等,对调查结果都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文化符号的感知惊人一致。革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广大青少年中是大有市场的。
四、革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
(一)要将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上升到国家层面
中国封建社会时,为维持和巩固封建统治,将儒家学说作为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将“独尊儒术”上升到最高形式,作为政治文化,使儒家文化处在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位置,以至封建制度维持了两千多年。革命传统文化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是民族解放和独立建国的文化基础。当代,革命传统文化要真正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位置,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上去弘扬。
当代,我国的大、中、小学都属于国家层面的教育。但当前,在小学的教科书中,革命传统文化课文很少;中学早已经将“中国革命史”的课程取消;大学至今也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的课程有效地恢复起来。这可以说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上。想想日本,为什么总是在中小学教科书上篡改历史,其原因就是要将被歪曲的历史上升到国家教育层面,可以达到使青少年永久地不明历史真相,而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当今在青少年中,革命传统文化传承正在出现“断代”迹象,其主要原因就是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一个不懂得革命史的人,肯定不会具有革命传统文化素养,这也就不可能树立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要创造有利于革命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环境
文化传承是一个“熏”的过程,如同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才能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熏”。传承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如果传统文化精神在某一代人身上已经死了,传承就无以为继了。成人创造了怎样的文化环境,后人就接受怎样的文化。当代,革命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环境能不能形成,关键取决于处于承上启下的一代(36~70岁)。如果在这一代,革命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环境创造不出来,在青少年一代中(35岁以下),就不可能受到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古今中外,依法治国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国策。法是道德的底线,我国没有有利于青少年革命传统文化熏陶良好文化环境,法治的本身是提高不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道德文化水准的。例如当代中国足球界改革为什么如此失败,关键就是没有将革命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到创新中去。中国足球界的改革,是全盘西化的改革,即单一的俱乐部制,将原来优良的传统做法全部丢弃,造就了一个在精神上是“钱文化”为主导的环境,以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丧失。多年来,在中国足球界受法律制裁的不乏其人,如果不改变当今无灵魂、没主题、缺基础、充满“铜臭”的环境,这只能使腐朽文化进一步得到蔓延。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是对传承革命传统文化要创造良好环境深刻的揭示。
(三)摆正革命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位置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封建立国的根基文化。革命传统文化起源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产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的根基文化。两种文化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但革命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融的。但是,革命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是对立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其可取之处,但毕竟是封建文化,只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革命传统文化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两者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革命传统文化是在反对封建文化中产生的,是先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
当前,在青少年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与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教育不够是有关系的。但是仅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开展教育,涵盖不了当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需要,臆图就以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来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做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对于革命传统文化而言,只能位于配合教育的地位。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现代化,并融入到革命传统文化发展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才能在当今社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革命传统文化怎样发展
(一)要在传承革命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开放、吸收、创新
革命传统文化要取得发展,就要将新时期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升华。开放、吸收、创新就是发展革命传统文化的基本做法。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区别是有些是向下的发展,有些是向上的发展,开放、吸收、创新是事物螺旋式向上向下的临界点。当代,革命传统文化基本处于弱势地位,有呈现出向下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当代青少年,对革命历史知之甚少,传统道德水准下降,理想、信念、信仰缺失……(有社会调查数据给予佐证)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某些改革不是建立在传承革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改革,某些创新不是在革命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是建立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不了四项基本原则,开放、吸收、创新只会走向歧路。(中国足球界就是鲜明的例子。)这也如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所指出的: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要联系当代社会的实际问题
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今社会问题相联系,才可能发展革命传统文化。例如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电视剧、动漫等,如果大多是反映打仗、谍战的故事,这对加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深度和强度上是不够的。革命战争年代有许多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掌握革命政策和策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事迹,有许多涤荡社会污泥浊水的故事……这些都是与当代社会存在的脱离群众、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相对立的,是有直接的针对性的教育内容。革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展现,才能对青少年思想觉悟的拓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