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的鼻子
8603700000027

第27章 呈现荣誉追寻尊严

时令虽是严冬,这一期《莆田文学》刊发的几篇小说故事都发生在盛夏。如余得水的《夕阳如虹》和《路灯奏鸣曲》,游佳丽的《不败的花树》。黄劲松《枫叶红了的时候》标明是深秋,但地点是闽中南,因而不冷……通读下来,有一种温暖人心的感动。

三位作家(或作者--其实是同义词)分属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对于仿佛高不可攀的文坛来说,都属于被忽视的弱小者,却以他们的执著、勤奋和思索带来一份“爱的奉献”:他们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

这就是小地方文学的优势。回顾二十多年中国文坛,大都市云集名人和大师,却鲜有名著和力作。贾平凹、陈忠实出于“废都”西安,北京则多出文怀沙之类的大师,上海则出余秋雨和周立波……小地方的作家姿态低,没有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他的父老长辈、兄弟姐妹,因而能够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宽容包涵,温存清凉……当然,小地方也出小流氓、小无赖。

《谁的灵魂在夜里歌唱》的作者陈孝荣来自远方。我不知道远方是何方,但可以确定也是小地方。《莆田文学》欢迎四面八方作家的来稿,还特别欢迎大都市大刊物发不出来的作品……因为--小时候,我常听我们村“贫协”主席有一句口头禅:“穷人爱穷人。”

我是个自由散漫的人,对整齐划一有本能的抵拒。但在大雨滂沱的那个夜晚,我在福建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式现场,心中期望妈祖的再次显灵,驱散阴霾,拨开云雾……然而,集结号吹响八闽英灵集结,忽报人间有盛会,“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的诗句),妈祖也无能为力,只好考验着我们的群体意识。万人云集所呈现出的是地域文化中最积极的因子,那就是集体荣誉感;涌动出无数感人至深的人与事,呈现出捍卫荣誉的豪情和无畏。这就是《豪情省运》所叙写的动人篇章。与黄明安、徐向阳们的豪情和壮阔相比,楚鹰的小说《句号》追问弱势与下层的艰难和尊严,文字很美,女人堕落的凄美和无奈刻画的毕毫纤现。我佩服作者视角的敏锐,不足之处是细部的过份雕琢。

似乎还应该再说点什么。《杜鹃花》中曾广柱等退休老人相逢于故乡枫岭,为太平盛世欢欣之余,感叹四十年前的红颜女子死于非命,死于时局;对照如今女教师萧寒面临的困局,依旧茫然--我没有曾先生那样轻松。

释家浩大无涯,我不懂,法外之人不敢言法,我的朋友黄志雄多年痴情于文学,创作的这部《妙应禅师传略》,让读者自己评说。

2011年2月

2010年11月

这几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