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田一中《林兰英院士》首发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真诚地感谢大家在学期之初的繁忙中来参加长篇报告文学《林兰英院士》的发行仪式。作为本书的作者,按照通行的做法,我应该在这里介绍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和创作中的一些思考;但我觉的,紧接着,各位领导就会把书送到各位同学的手中,在书的《后记》里面,我已经把书的采写、出版过程讲了,这里我不再重复。
我在这里集中讲一点:从《林兰英院士》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什么,获得什么样的人生启迪?换一种说法,就是林兰英院士以其辉煌的人生留给我们后人予如何丰富的精神遗产?
首先,就是在逆境中的抗争和拼搏精神。林兰英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大家庭。什么叫封建大家庭?如今的同学恐怕只能从巴金的小说《家》中去体会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就是父母亲、祖父母、堂叔公、叔叔婶婶交叉很多,连我这种年纪的人都弄不清的人伦社会关系。林兰英的家庭虽说是莆田城最富有的家庭,但也跟当时的社会风气一样:重男轻女,女孩子不让念书。读书做官是社会对男人的要求。林兰英的爸爸结婚之后还在念书,就是不让林兰英念书。
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小小的林兰英奋起反抗--反抗的手段跟现在的女孩子一样:就是不吃饭!结果,她胜利了!
第二种精神,就是绕过壁垒,成为领跑的精神。林兰英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协和大学物理系助教。她基本功扎实,口才很好,思维缜密,是个优秀的老师,很受学生的欢迎。结果被她的同事和领导所嫉妒。嫉妒这种毛病是中国人比较突出的毛病,根据我个人的观察莆田人这一点特别厉害,我自己深受其害;林兰英的这位领导也是莆田人,现在一百多岁了,还活着。上面说到林兰英课讲得很好,但讲师的职称不评给她。她没办法,只好辛苦一点写了一本专著,寄到教育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设在重庆),重庆教育部直接批给她讲师的职称。
林兰英受到的压制刺激了她的创新精神,她由此决心出国去。在闽南人的帮助下,她成功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成了著名物理学家,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自己的祖国争了光。
第三种精神,爱父亲、爱家乡、爱祖国一致的精神。我们莆田的老一辈都知道:林兰英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前担任国民党莆田县党部书记长,解放后以反革命罪被判刑劳改;林兰英从美国归来,他父亲同时获得了释放。对于这样重要的历史事实,我这本书之前的所有文章和书籍都不讲,林院士生前自己也不讲,大家都不讲,好像这样一讲就削弱或降低了林院士的爱国品格和思想境界。报告文学作家的宝贵之处就在于敢于揭示真实,直面历史,还历史于本来面目。而且我还觉得: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爱,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你还奢望她爱祖国吗?我在写这本书之前把这个道理告诉你们的老校长林文豪先生,得到他的理解和支持,这点非常感谢他,他不支持我就不敢写。
我还想说一个与此相关的话题,就是现在我们的社会中,特别是干部队伍里,有些人对老婆不忠、对父母不孝,却能被评为先进,评为优秀,还得到提拔,我对此想不通。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是个有本事的好总统,但他在办公室里乱搞女人,弄得美国人民都嘘他,他自己也被弄得很狼狈。这说明美国人民要求自己的总统不但要忠于国家,而且要忠于自己的夫人和家庭。这一点我想我们要向美国人民学习。
第四种精神,考上一所好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跟同学们关系更加密切。林兰英有句口头禅:“大学对一个人太重要啦!”这句话贯穿她的一辈子。她自己考上的大学就不用说了。福建协和大学是当时国内六大教会大学之一,中国人办大学是跟外国人学的,20世纪初办得好的大学都是教会办的。林兰英也很想自己的弟弟念协和大学,但弟弟贪玩,像现在同学们玩游戏机、上网成瘾一样,结果只能进厦门大学。现在的厦大排在师大前面,但当年是排在协和后面的。林院士对辅导高考很重视,而且很本事,经她亲自辅导,她孙女就考上了北大;最后她病得很重了,还让秘书带女儿过来要亲自辅导,秘书不忍心,结果她女儿只考上北京工业大学。
林院士三十年来一直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兼职教授。她还健康的时候,经常回来给莆田一中的同学们作报告,也可以算是给同学辅导高考吧!如今先生已骑鹤西去,不能亲口作报告了,就让《林兰英院士》这本书,代替她本人,传达她顽强拼搏、勤奋努力的精神,激励同学们到知识的大海中去奋斗吧!
最后,预祝同学们考上林兰英院士长期兼职的那六所名牌大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