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说话术
8615400000034

第34章 睿智说话术(1)

157.切莫忽视了称呼

对于一个人的称呼,似乎是件极简单的事,但若你留心现代人的称呼名目的复杂,就会明白,一个适宜得体的称呼,常会发生微妙的作用,或不致因错用而造成不愉快的事情。

对男人的称呼,比较单纯,一般都称先生。可女子的称呼,就要兼顾身份了。一般称已婚的女子,用夫姓称太太。如果她的身份高则称夫人较为妥当。对未婚的女子,可以称其小姐。

对老师的太太,一般称师母,这样才能表示尊敬,而不适宜称其为太太。

称呼一个不明底细的女子,用“小姐”较于贸然称她“太太”要安全得多,无论她是16岁或是60岁。宁可让她微笑着告诉你她是太太,不可使她愤怒地纠正你说她不过是一个“小姐”!

有些在社会上活动的女子,虽然已婚,但仍然不高兴取丈夫的姓,她仍愿意别人叫她某小姐。在拜访她之前你最好先调查清楚,以免误事。若有人在旁介绍,则应依介绍人所用的称呼方法,不可自作聪明,擅自更改。

前面是一般性的称呼法。如果要兼顾到对方的职位和身份,则更要谨慎从事。

“先生”两字是最普通的,甚至可能通用到去称呼高级的军政长官,当你觉得没有称呼他的职衔的必要时,或不知道对方究竟是什么职衔的时候,这是最恰当的。

以职衔来称呼一个军政长官时,不必叫出对方的姓氏。这一点,在需要进出军政机构的人不可不注意。此外称主席、部长、县长等也一概如此。只有在你用“先生”二字来称呼他们时,姓氏才是必需的。

有些人在几年前做过局长,现在还爱别人称他作局长。有些昔日的下属和去拜访他的客人,现在还习惯叫他某长官。若你要拜访这样一种人,也以先探听清楚为上策。

有人喜欢用绰号去称呼自己熟悉的人。

绰号有两种,一种是表示喜爱、表示友善的,如“铁榔头”、“诗人”、“博士”等。这样称呼自己的朋友,显得格外亲热。

另一种是明显带有讽刺甚至侮辱意味的,如“铁公鸡”、“傻子”、“十三点”等。用这样的绰号称呼自己的朋友是对朋友的极大不尊重。当然,有时长辈为表示对晚辈的格外喜欢,故意反其道而用之,称晚辈“狗仔”、“傻子”等,这是例外。

称呼在场的许多人,如果不适宜用“同志”这一泛称,那么应按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次序使用各种不同的称呼。

158.开好头的窍门

许多有经验的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一个事实:在最初10分钟内,吸引听众是容易的;但是保持这个状况就困难了。因此,从讲话的最初几句起,就要设法像磁铁般地吸引住你的听众。

下面一些方法不妨试试:

①用故事开始

一般来说,可供使用的故事,有幽默的和一般的故事。但幽默的故事不可妄加使用,除非讲话者有幽默的禀赋,否则效果不会很理想。而后一类故事,只要讲话者在叙述时有具体情节,就能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②用展示的物品开始

展示的物品可以是一幅画、一张照片或一件其他实物,只要有助于讲话者阐述思想就行。甚至讲话者在一张纸上写几个字,也能引起话题。

③用提问的方法开始

用提问开始说话,听者就会按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就会产生一种要求知道正确答案的欲望。

④用名人的话开始

名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崇拜的对象,他们的话总有一种吸引力。

⑤用令人震惊的事实开始

这种事实可以使听者产生一种要对说话者述说的东西追根究底的“悬念”。

⑥用赞颂的话开始

一般人总是喜欢听赞颂的话。因此,讲话者开始讲话时,可以先赞颂他正在讲话的地区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等,这样气氛很快会活跃起来。

⑦用涉及听者利益的话开始

把自己的讲话内容与听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引起听者的关注和重视。

⑧从有共同语言的地方开始

这些话可以涉及双方以往的相同经历和遭遇,也可涉及双方以前的密切合作,还可以展望双方友谊发展的前景等。

159.说话要注意前提

利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说话是为了向听话人传递新信息,而听话人对新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必须建立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这就是“话语前提”。

注意交际中的“话语前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避免表达含糊和有歧义

如有两个张教师,都有可能有事要找学生C,学生D通知学生C:“张老师请你明晚9点去他家。”这句话就是有歧义的,必须明确讲清是哪一位张老师。

②说话内容要有足够信息量

如甲问乙:“那天我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很像你,是不是你?”对于这样没头没脑的话,乙是难以回答的。必须在问话中具备具体的时间、地点等。应讲:“上星期二我在湖东路上看见一个人,很像你,是不是你?”

③言语要有顺序

比如你去单位找一位素不相识的A君,接着自我介绍,然后才能说明来意。如果颠倒这一系列的言语顺序,就很可能把一个不相干的人弄得莫名其妙。

160.适时反问的技巧

反问,即反过来问,答者变成问者。在交谈中,巧于反问,可以平中出奇,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常见的反问类型有下面几种:

①机智型反问

考虑交谈情境和对象,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问对方,机智巧妙地表达反问者的观点、态度和倾向。

萧伯纳的剧本《武器和人》首次公演,获得成功,结束时,萧伯纳走上舞台向观众致意,一个人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萧伯纳彬彬有礼地回答说:“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那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吗?我们能禁止这剧本的演出吗?”萧伯纳的反问,引起全场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②幽默型反问

有一位妈妈和儿子对话。妈妈:“你要哪个苹果?”

儿子:“我要大的。”“你应该懂礼貌,要小的。”“妈妈,懂礼貌就得撒谎吗?”儿子在反问中,把礼貌与扯谎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事情扯在一起,既令人发笑,又令人有所领悟。

③肯定型反问

答问者以反问的语句直接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种反问比正面回答更有力。

贞观15年,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守天下难不难?”侍中魏征回答说:“非常难。”李世民说:“我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又听从你们的批评意见,守天下还难吗?”魏征说:“古代的帝王,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注意用人和听从意见,一旦打下天下,只图安乐,不喜欢别人提意见,导致亡国,所以,圣人说:‘居安思危’,指的就是这个,能说守天下不难吗?”

④疑问型反问

直接而公开地表示反问者的观点、倾向,以证明、推理、辩驳、抒情等手法对事物发表议论、评判。

1987年11月10日,《工人日报》以《这是一个什么会》为标题,披露了在宁波某招待所召开的某会议的内容。从日程上看,为期5天的会议,只有半天安排正事,其余都是游览。作者问道:“国家三令五申不许借开会之机游玩,为什么仍会有这种不知被报纸披露过多少次的怪事呢?”

⑤抒情型反问

这是揉进反问者情绪和感情倾向的反问形式。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钗见宝玉呆呆的,自己倒不好意思起来,扔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知,正打在眼上,“哎哟”了一声。

这段对话中的反问和动作描写,抒情性质极为浓厚。

⑥悬念型反问

这种反问,是为了引发提问者的疑问和好奇心。

例如,张三问李四:“王五最近好吗?”李四说:“你问他?他出事了你不知道?”张三急切地问:“出了什么事?”

⑦引语型反问

引语可分为引经与稽古两类。引经,就是引用权威性的或有说服力的话来证明;稽古,就是引用前人的事迹或历史故事来说明。

例如,一个新战士入伍后,练了一个月的射击,仍然不能命中十环,他问班长:“我为什么打不中靶心?”班长说:“你知道一句俗语吗?要想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战士立刻明白了。

⑧层递型反问

层递型反问从层层深化的语气中使人加深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和印象,步步深入,可收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之效。《追求》杂志的内容介绍:“人人都有追求,人人都追求幸福!但是,幸福在何处?真善美在哪里?怎么追求得到?《追求》杂志将为您导航。”

161.高超的问话技巧

问话需要口才。利害场合,问话问得巧,可以占有优势。

提问要因人设问。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不可“千人一问”。一对挚友,可以互相询问:“你工资多少?”“谈恋爱了吗?”然而,小伙子决不可向初次见面的女友提出类似的问题。

唐突提问,也是不可忽视的。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说?”“你迟到一小时,上哪儿混去了?”如此唐突的问法,令人难以下台,人家一定会不高兴的。

怎样才能问得巧,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

①限制型提问

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提问技巧,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提问者说出拒绝的或提问者不愿接受的回答。

据说,香港一般茶室因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时放个鸡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放鸡蛋?”心理学家建议,侍者不要问“要不要放鸡蛋”,而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提问就缩小了对方的选择范围。这种问话,显然可以多做鸡蛋的生意。

②选择型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间,同时也表明提问者并不在乎对方选择。如,你的朋友来你家做客,你留他吃饭,但不知他的口味,于是问他:“今天咱们吃什么?鲫鱼还是带鱼?”

③婉转型提问

这种提问的意图是为了避免对方拒绝而出现尴尬局面。例如,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但他并不知道姑娘是否爱他,此话又不能直说,于是他试探地问:“我可以陪你走走吗?”如女方不愿交往,她的拒绝也不会使双方难堪。

④协商型提问

如果你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去做事,应该用商量的口吻向对方提出。如你要秘书起草一份文件,把意图讲清之后,应该问一问:“你看这样写是否妥当?”

各种发问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在交际过程中。要从交际需要出发灵活恰当地选择发问方式,求得最佳效果。

162.对答如流的奥秘

答问,是在交际场合进行的一问一答。如:答记者问、专题对话、论文答辩等,这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以回答问题为主的即席式发言。它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广泛性

由于对方可以任意提出问题,特别是记者兴趣更广泛,大至轰动全球的国际事件,小到你的生活隐私,都可能成为他们的话题。

②随机性

由于事先不知道对方将提出什么具体问题,很难对自己的发言做系统周密的策划。临场提问往往很突然,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且问题带有跳跃性,只能随时思考,恰到好处地作出回答。如果反应迟钝,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答问的技巧很多,下面举几个例子:

③无效回答

即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非实质性的回答。

“无效回答”并非真正全无效果,它可分为有效性无效回答和纯无效回答。

所谓有效性无效回答,即表面上看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实际上却有很深的内涵,需要对方去领悟。

如在一次足球比赛中,球星迭戈·马拉多纳无意识地手、头并用地送球进门。裁判判此球有效。赛后,问马拉多纳,那个球到底是手球还是头球。马拉多纳说:“手球的一半是迭戈的,头球的一半是马拉多纳的。”

表面看来,马拉多纳的回答没有明确答案,其实一细想就可发现,马拉多纳事实上很含蓄地承认了那一球带有手球的成分。

所谓纯无效回答,即答话中找不到任何答案,要想得到答案,只有到别处寻觅。

一次,有位日本记者问陈毅:“中国的第三颗原子弹何时爆炸?”陈毅答:“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

④答非所问

对有些问题,要回避其锋芒,以求回答得婉转和得体。

比如一位家长问老师:“我孩子成绩怎么样?”教师回答:“要是能抓紧点,他成绩不会差。”显而易见,这个学生成绩不算好,但这位老师没有真话实话,而是委婉地用对学生的希望作答,既避免家长丢面子,也避免有的家长迁怒于孩子。

⑤避而不答

这种方式是对付那些冒昧的提问者所提的问题。有时,某些问题自己不宜回答,但对方把问题推到面前,保持沉默显得被动。就可以避而不答。如:

“听说你准备和她结婚,有这回事吗?”

“你去问‘将来’吧。”

“有人说你讲过我的坏话,是吗?”

“谁说的,你去问谁吧。”

“这个问题你要向我解释清楚。”

“当然要解释,但不是现在。”

⑥以退为进

有些提问者或说话者语气咄咄逼人,对此,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回答,即先把话承认下来,然后适当回敬对方。

请看下面几段对话:

“你讲什么?连你自己也不懂!”

“不错,不过我认为我懂不懂,你听起来都一样。”

“你这样子,迟早要倒霉!”

“说得在理,碰碰运气吧,也许不一定。”

“你这么漂亮,怎么还没有结婚呀?”“是的,因为我挑得比你仔细。”

⑦围魏救赵

不取“头痛医头”的做法,而是绕过提问,以奇兵突袭。使对方陷入窘境,从而为自己解围。

当年,台湾海峡一度出现紧张局势,在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故意发难:“请问,对台湾问题,贵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我外交官员冷静作答:

“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倒真是有点担心,如果贵国反政府运动继续发展下去,贵国政府是否能具有维持现状的能力?”

这个妙答把一个带刺的球抛给对方,令其自顾不暇。

⑧系铃自解

有些难题不必回答,原球抛回,让系铃人自己去解铃。

一次,某国领导人在我国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位西方记者问:“您在给您的同胞的信中说您的国家已经不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附属于外国,您说这个外国是谁?”

某国领导人答道:“你问这个外国是谁,我可以说。但即使我不讲,所有的人也都知道。”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所以提问者完全可以自己作答。

⑨间接回答

有些场合,对方常提出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用以刺探你真正的意图,或故意提出挑衅性问题以达到诘问、刁难的目的。对这样的问题,间接的机智的回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