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明暗(夏目漱石未完的绝笔之作)
86351900000001

第1章 译者的话:《明暗》二三事——漱石之死及其他

章蓓蕾

《明暗》是夏目漱石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于日本大正五年(1916年)5月26日至12月14日在《东京朝日新闻》和《大阪朝日新闻》连载。可惜这部被誉为日本“真正的近代小说”还没写完,作者就因胃溃疡恶化而离世。漱石之死象征明治文学时代告终,是日本文学史上令人瞩目的大事。

漱石之死

大正五年11月21日,夏目漱石跟平时一样,写完《明暗》第一八八回之后,为了提醒自己,他又在另一张稿纸的右上角写下“189”三个小小的数字。

这天晚上,漱石虽然身体不适,还是跟妻子镜子一起到筑地的“精养轩”,参加帝大后辈辰野隆的婚礼。不巧的是,婚宴准备了漱石最喜欢的花生米,而他的宿疾胃溃疡始终不曾痊愈。数年前,漱石去修善寺旅行时,曾因吐血不止而差点变成不归之人。

第二天早上,漱石起床后感到腹中不适,但还是继续伏案书写直到中午。他强忍着头痛、胃痛趴在桌上,一个字也没写出来。家人帮他把被褥铺在书桌旁边,劝他暂时休息。

“死这玩意也不算什么。我刚才就在忍痛构思自己的辞世诗呢。”

说完,漱石午饭也没吃,就直接钻进棉被躺下。妻子镜子听了这话,心里觉得奇怪,却也没有多问。只是她做梦也没料到,丈夫的辞世诗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公之于世的机会。

当天下午,漱石不断呕吐,无法进食。呕吐物混杂着黑色的胃液和鲜红的血丝,显然是胃溃疡恶化的征兆。但当时对胃溃疡的治疗法只有绝食一途,除了等待胃肠自愈,没有更好的办法。

漱石连续饿了三天,体力全失,形容憔悴。到了11月28日晚上,漱石陷入昏迷,三位主治医生都束手无策,只能不断注射樟脑磺酸铜液,企图唤醒患者。这种状况一直拖到12月8日,漱石的心脏变得极度衰弱,尽管医师把注射的间隔缩短为三小时一次,漱石仍然没有任何反应。

下午5点左右,漱石状似十分痛苦,不停嚷着:“水!葡萄酒!”“快给我胸膛浇点水!”最后说完“我现在还不能死”这句话,他再度失去意识。到了下午6点45分,一代文豪夏目漱石在亲人、旧友与学生的环绕下,离开了人世,终年四十九岁。

漱石之死为明治文学的时代画下句点。他去世前一年才收的弟子芥川龙之介,在随后掀起序幕的大正文坛绽放异彩。昭和二年(1927年)芥川龙之介自杀,短暂的大正文学时代告终,昭和文坛正在逐渐成形。

“明暗”的含义是什么

夏目漱石病倒那天完成的第一八八回,在丧礼结束后的第三天(12月14日)见报。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回存稿。这一天,大家终于深刻体认这位勤奋努力的大作家真的已经走了。

漱石生前从未明确解释将小说命名为《明暗》的理由。但在小说连载期间,他给芥川龙之介等门人的信中提到“明暗双双三万字”的诗句。他解释说,《明暗》的总字数超过十八万字。因受七言绝句的字数限制,他才用“三万字”代替“十八万字”。

漱石还在信中补充说明,“明暗双双”原是禅家用语。参禅者追求悟道,必须悟得深切、通透,明暗双双,了然于胸。因此,有人认为书名的“明”与“暗”,是指“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东西。譬如第一八四回里提到“昼与夜的区别”,研究者便把“明”与“暗”引申为“隐藏在夜间暗处的东西”与“白天阳光照耀下的世界”。

关于“明暗”的含义,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认为,“明”是指明亮的地方,也就是现实世界,或小说人物平日活动的领域;“暗”则指阴暗的地方,也就是死亡世界,或小说人物在特定状况下进行暂时活动的领域。

大江健三郎深入分析指出,作者处理这种“明”“暗”之间转换的技巧近乎完美,显示作者对小说的结构别具匠心。小说里拥有正能量的角色从“明”的世界转入“暗”的世界时,必定承受某种负能量的压迫。譬如,女主角阿延就是“明”的世界里的正能量人物,她拥有积极的意志,坚信自己能经由努力,获得丈夫的爱情;跟阿延站在对立面的吉川夫人则是负能量人物,她身处“暗”的世界,企图利用社会地位的优势向阿延施压。

小说接近尾声时,“明”与“暗”的变动突然转趋激烈。尤其是第一七二至一七五回的叙事方式,从日常生活的描述转变为梦境的描写。这或者也可以说,小说的描绘方式突然从写实跃向非现实,呈现一种气氛诡异的变化,男主角津田从“明”的世界(现实世界)跨过纵轴,横向滑进“暗”的世界(死亡世界)。大江健三郎认为这种表现方式无懈可击,令人激赏。

小说结构精致,处处皆有巧思

漱石对他精心设计的小说结构其实也很自豪。《明暗》刚开始连载不久,当时极有名气的贵族作家武者小路确实曾在杂志发表文章批评。他认为《明暗》不如漱石以往的作品,因为读者始终等不到精彩的场景。然而,漱石听说后很得意地对学生说,武者小路先生可能只读过俄国小说,以为小说的结构都是从正三角形的顶点往下发展,“其实小说的构成也可以由下往上,就像挖地瓜一样,一个连一个,连成长长的一串”。[1]

相对于漱石提出的“挖地瓜说”,更多日本学者认为《明暗》的结构貌似不断向上回旋的螺旋体。明治晚期出生的文学评论家伊藤整在《小说的方法》中指出,日本近代作家当中,唯有漱石拥有这种功力,也唯有漱石曾经试图在作品的冰山水面下,将人类生命中的最低音阶以“圆形平面渐次向上延伸成为螺旋状”的方式描绘出来。[2]

值得一提的是,《明暗》还有许多含义深远的隐喻与暗示,也是作者细心策划的文字游戏。芥川龙之介曾以“老辣无双”形容《明暗》作者的写作功力。譬如,在小说开头的场景,小林医生告诉男主角津田,治好他痔疮的根本疗法就是“动手术,把患部切开”。这段对话被许多学者公认是在呼应小说的后半部,津田想要忘掉弃他而去的前女友清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找清子问个明白,才能去除心结。

大江健三郎在岩波文库版《明暗》的“解说”里,建议读者阅读时不要错过这些有趣的部分,并提供实例详加说明。譬如,小说总共出现三个男孩,每当他们出场,必定也会出现跟狗有关的描述。第一个男孩是津田工作场所的门童,津田看到他在玄关逗弄一只褐色长毛狗;第二个男孩是藤井叔父的儿子真事,他穿了一双颜色奇怪的皮鞋,同学讥笑他那双鞋子是长毛狗皮做的;第三个男孩是阿延姑母的儿子阿一,小说形容他能“像狗一样张大嘴巴,一口咬住放在鼻尖前面的点心”。大江健三郎推测,漱石或许想以“狗”的形象,暗示男孩的“纯真无邪”。

结局——呼之欲出的谜底

夏目漱石骤逝,《明暗》的结局从此成为永远的谜题。当读者念到第一八八回最后一行“清子露出微笑”的瞬间,相信大家都跟男主角津田一样,非常渴望弄懂那微笑的含义吧。但不可否认的是,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清子的笑容仍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令人不解。

大江健三郎在上述“解说”里阐述“明”与“暗”的关系时,也提到小说的结局。他认为第一八八回已是《明暗》走向终结的前奏。女主角阿延迟早会紧随丈夫津田的脚步,一起跨进“暗”的世界,并跟这个世界的强者清子进行正面对决。事实上,大多数日本学者对《明暗》的结局得出的结论,也跟大江健三郎的看法相去不远。

知名文学评论家桶谷秀昭在《夏目漱石论》中预想,津田跟清子重逢后,清子的丈夫不久也会来到温泉旅馆。接着,阿延、阿秀、吉川夫人,或许还有小林,也都会相继赶来。[3]小说的第二场高潮戏预料将在这时出现,精彩程度应不亚于津田、阿延、阿秀三人在医院舌战的第一场高潮戏。

桶谷秀昭认为,第二次高潮会把《明暗》的结局带向毁灭。原因在于,“小说的舞台移向温泉旅馆之后,作者的描写手法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令人隐约感到作者心中的某种急迫,使他无法像第一次高潮时那样,悠然自得地操纵故事人物”。如果这项推断是事实,那么《明暗》的最后几回,应该就是第二次高潮的序曲。

令人好奇的是,众多学者主张的“毁灭式”结局究竟精彩到什么程度?

日本战后文坛旗手大冈升平在《小说家夏目漱石》里大胆指出,津田跟清子在那间温泉旅馆共处数日,极有可能发展出“某种事件”。[4]大冈引用战前作家山岸外史的《夏目漱石》证明自己的推断:“……反正,漱石至今从没写过不伦小说,若说他想在自己最后一部作品里,不顾一切地描写‘某种行为’,我真的觉得无可厚非……”[5]

文学评论家江藤淳在《夏目漱石》中预测,津田见到清子后不仅无法获得救赎,甚至还会因为清子的存在,遭到阿延与阿秀的激烈抨击,最后因宿疾发作身亡。[6]

著名电影评论家吉村英夫在《爱的不等边三角形——漱石小说论》中指出,《明暗》里的阿延跟漱石其他作品中的女性不同,她具有自我意识,也有主见,更有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她肯定能勇敢直面清子、津田,甚至吉川夫人或小林,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7]

不过,日本女作家水村美苗在她模仿漱石笔调写成的《续明暗》里,却设定阿延在发现丈夫欺骗自己之后,受不了沉重的打击,决定投水自尽。[8]水村美苗于平成三年(1991年)因《续明暗》荣获日本文化厅颁发“艺术选奖新人赏”,这部作品也被公认是最接近漱石思路的续集。

不论如何,未完成的《明暗》已让后人讨论了一世纪,夏目漱石的名字也被人们传诵了一百年。这一切是偶然,还是天意?或许只有漱石笔下的“伟大的自然”才知道答案。总之,应该不是出于作家的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