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篇第3章第5节读书要不求甚解
钱钟书先生在读书方面有两条主张:
一、他主张采众家之“花”,酿自己之“蜜”。此蜜已非彼花,化而自成一味。就是
说,读书要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立的知识。
二、其次,他主张“书不可尽信”。他说:“顾尽信书,固不如无书,而尽不信书,则又如无书;
各堕一边,不尽信书,斯为中道尔。”就是说,读书要用批判的态度去对待,对书中的知识(理论)和观
点,既不要盲从,又不能抱虚无主义(全盘否定)态度;既要钻进去努力学习,又要能跳出来独立思考。
为达此目的,他强调:读书不能只是以眼读,也不能只是以心读,而是超越二者之上的以神读。以眼读,
就是把知识像拍照片一样拍下来,原封不动地死记在脑子里,这是下智。以心读,就是只以理解书中的内
容、观点为目的,至多是一座储存知识的仓库,这是中智。用神读,就是不但心领神会书中的精髓,还能
融进自己的创见,自成一家之说,这是上智。
从这两条主张来看,似乎在提醒我们读书时要注意不求甚解。一代文豪老舍的阅读习惯有一个优美的名字一“印象法”。他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
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
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
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一本书,少则几万字,多则几十万字,如果我们仅盯在一处进行思考,而失去了全部,那未
免有些很不偿矢。老舍先生的“印象法”则阅读不必细细分析,便可找出自己想要的“精华
”。这应该算是读书不求甚解的一大好处。
在我们熟悉的师长很有针对性地为我们开了一份必读书目时,有许多名著让我们读起来很吃力,怎么也读不下去。
余秋雨曾说,“读不下去就放下,不要硬读。如果某个领域的几部代表性名著都读不下去,那就证明你与那
个领域整体无缘,想开一点,整体放弃。也许几年后突然读得下去了,说明当初的无缘是短
暂现象。但暂时现象也是真实的,不可为向年后的可能而硬来”。
读书是为求知,如果因为一时读不下去而较真儿,那会使你因为一片树叶而丧失整个森林的。
茫茫书海,真正与你有缘的只是一小角。名著如林,真正属于你的也只是不多的几十本。有
不少名著属于有缘无缘之间,那也不妨一读,因为知道的范围总应该大于熟悉的范围,熟悉
的范围总应该大于拥有的范围。只要有时间,算不上名著的多种书籍也不妨广泛地浏览一下,
那里也会有大量既能契合你,又能提高你的东西。书籍是进步的阶梯,而不是封闭我们的城堡,
穷几年之力死啃一大堆名著有时也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书,本应是人的奴仆,为人所用。可有时却相反,喜欢较真儿的人
却因此而成了书的奴隶,这不能不令人痛惜。不顾实际、死啃书本的人,
甘作书奴,他读书越多,就会变得越痴呆,使他深受书之害。因
此,要善于驾驭书本,必须不求甚解居高临下地读,而不要将自己埋进书本之
中,被书淹没。
你应占有书,但不能为书本所左右、被它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