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皇权背后的女人
8670500000035

第35章 孝庄太后(1)

驾驭风云政变的女中豪杰

她是一个豪放的女人,来自茫茫的蒙古草原;她是一个神奇的女人,在丈夫死后失去屏障之后,忍辱负重,与各种势力周旋,并最终保得母子无恙;她是一个睿智的女人,翻转于政治的风头浪尖,为一个帝国开辟了伟大的基业,并成就了其孙儿“千古一帝”的美名。她就是赫赫有名的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绝对算得上是清初的风云人物。在大清入关前后那一段极为动荡的历史时期,她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大清入关前后,根基不稳,清王朝也一度在风雨飘摇中努力地支撑着。而正是在这样的多事之秋,她以她的睿智果敢不断地为大清王朝化解着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与危机。在朝廷内部发生政变、忠奸两党短兵相接之际,她能够于惊涛骇浪之中控制局势,化干戈为玉帛;当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时,她能处变不惊,泰然自若,从容应对。可以说,没有这位伟大的女性,大清很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

孝庄太后历经三世,虽历经磨难,却以她卓越的能力和智慧为清朝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光辉的太后形象。

从草原来到皇宫

布木布泰是孝庄太后的本名,姓博尔济吉特氏,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1613年3月28日)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部落的一个贝勒家里。布木布泰的祖上一直生活在美丽的草原上,以放牧为生。其父亲宰桑是科尔沁部的首领,她从小便是在这样的贵族家庭中长大,在草原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草原的宽广和美丽也培养了她豪迈、爽朗的性格。草原的阳光,更赐予了她清丽的外表,她为整个大草原都带来了耀眼的光辉。宰桑极喜爱这个女儿,便聘请一些文人来教她功课,她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勤奋好学,在童年时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这为她后来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明朝末期,蒙古族一直是明朝政府的心腹大患。自朱元璋推翻元朝政府建立大明后,蒙古人并未甘心自己的失败,励精图治,准备重夺江山。到了明朝末期,另一股强大的力量出现在了东北地区,那便是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政权。当时,蒙古各部之间并不团结,互相不断侵扰攻击,而科尔沁部后来与努尔哈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形成了联盟。

为了更好地促进这种联盟,努尔哈赤决定跟蒙古贵族科尔沁部落联姻。于是,在他的主持下,他的四子皇太极便娶了宰桑的妹妹哲哲为妻。皇太极与哲哲婚后一直十分和睦,皇太极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而哲哲生性宽厚,二人竟颇为投缘。可是哲哲多年来却只给皇太极生了三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心中惭愧,而且又考虑到晚年生活,思考良久,她便有了一个决定:她决定推荐自己的侄女布木布泰来同自己一起服侍皇太极,一来自己有个伴,二来也争取能为皇太极生个儿子。她虽然与侄女属于两辈人,可是当时在满族及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里,对不同的辈分间的通婚并不十分约束,所以哲哲才想到这个主意。

当时的布木布泰只有十三岁,却出落得美丽夺目,犹如草原上的一道风景。皇太极听到哲哲的建议后心中便已同意,后来亲眼见到布木布泰时,心中大喜过望,立即准备将她迎娶过来。婚礼当天,皇太极极为重视,非常庄重地将布木布泰给接了回来,努尔哈赤率诸贝勒及后妃皆出迎十里,同时大摆宴席,以庆婚礼。后来,皇太极发现布木布泰不但长相出众,而且聪明多才,谈吐不俗,心中更是高兴,于是对她也更加珍惜。

有此一变,布木布泰的聪明终于有了发挥的空间。或许,这一变化更多地表现为历史之福气!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登基为帝,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两年后,庄妃为皇太极生下一子。因为在此之前庄妃跟其姑姑一样也生了三个女儿,所以如今皇太极得子,心中大喜过望,并为其取名福临,为皇太极第九子。而皇太极与庄妃的感情却一直没变,有庄妃如此才貌双全的妻室,皇太极无论是率兵出征还是处理政务,都拥有了更加旺盛的精力。只可惜二人聚少离多,但这并未影响二人的感情。庄妃也默默地支持着皇太极,对他表示了理解,皇太极对此一直深表感激。而庄妃又为皇太极生得一子,他更是对庄妃宠爱有加,异常珍惜这份感情。

既然有爱情作为基础,这桩婚姻当然是完美的。于是,一切都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着。

成功劝降明朝将领

皇太极与明朝的战斗正在不断地进行着。皇太极非常懂得策略,在他指挥的战斗中,清朝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而明朝却越来越接近崩溃的边缘。皇太极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取得中原的万里江山。令皇太极非常兴奋的是,他一鼓作气打败了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军队,攻下了锦州,直逼北京城,洪承畴本人也战败被俘。此时,皇太极知道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他听说这个洪承畴乃是一位才能卓越、文武兼备的难得之才,在与他交战中也是感受颇深,因此便一心想收降于他,希望能够让他为己所用。于是,他便派人前去劝降。可洪承畴是一个硬汉子,不管是威逼还是利诱,都不能动他半点心思,令皇太极颇为头痛。更为严重的是,洪承畴现在只有一个心思,即只求速死,开始绝食以对抗清廷。皇太极派汉族大臣范文程、金之俊等轮番去游说,却只遭来洪承畴的一阵大骂,并且他声称,自己只是由于部将叛变才会输给清军,宁死也不服输。

面对这一情况,皇太极便下重赏,以求能说服洪承畴之人。他可以说是办法用尽,却丝毫没有效果。皇太极已经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对他进行处置。这时,洪承畴的旧时部下金升归顺了皇太极,皇太极便让他给出出主意,询问如何才能征服洪承畴的心。金升进献一计,说洪承畴性子异常刚烈,刀剑不能动其志,但生性情感丰富,或者美色可以动之。皇太极心中非常高兴,立即找出几个美女,开始轮番伺候洪承畴。没想到洪承畴并没有如金升所言就此屈服,皇太极心中烦躁,郁闷不已。

当庄妃了解了这件事后,深知皇太极欲夺得整个中原之志,十分敬佩他的志向。她知道如今皇太极对洪承畴必欲得之而后快的心理,皇太极也向她说明了已经作过的种种努力,可惜一直未果。庄妃略作思考,便提出自己欲去尝试劝降。皇太极虽然知道庄妃并非普通女子,可是她如今自荐去劝降谁都没有办法说服的洪承畴,心中着实不相信她有可能成功。庄妃知其不信,便也不多说明,只是让皇太极把范文程找到了身边,向他详细打听了洪承畴的一切背景与特征。在范文程的讲述中,其中的一件小事引起了庄妃的兴趣,那便是当一小撮灰尘落到了洪承畴的身上时,他立即用手将其掸去。一个如此爱惜自己的人,庄妃料定他必有求生之念。于是,她便胸有成竹地表示自己可以成功。她将自己的计策向皇太极一说,皇太极这才渐渐解除了疑虑,知道庄妃果然有头脑,便同意其前去尝试。

庄妃去时,并未着满人的装束,而是扮成了汉人。当她刚来到洪承畴身边时,洪承畴与对待其他来劝降的人一样,背对着她,不理不睬,无论她说什么,也不回头看上一眼。

可是庄妃有着足够的耐心,她温言软语,事事表现出细致入微的一面,终于让洪承畴忍不住回头看了看她。当时,洪承畴便对眼前这个年轻貌美、气度非凡的女子所吸引,对她产生了一些好感。庄妃见他对自己已经消除了部分戒心,便开始询问洪承畴家中的妻儿老小,引起了洪承畴的无限感伤。庄妃便趁机说他若如今绝食而死,就会对不起自己的亲人。洪承畴以自己乃是忠君爱国相驳。庄妃便细数大明朝廷腐败堕落的状况,将其与当时的形势相结合,又联系到天下百姓的命运,一番话说得洪承畴哑口无言,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庄妃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奏效,便进一步提出,如今若辅助大清圣上,不仅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且可以让自己和亲人相聚一处,尽享天伦,过上快乐的生活。

她说到此,适时地把特意带来的参汤递了过去,说他已经几天未进食了,此时应该补些营养,保重身体。洪承畴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参汤,一饮而尽。

一连几日的温言软语加美食佳肴,让洪承畴坚硬的心渐渐地被融化了。他面对眼前这位美丽高贵的女子,心一点点地被软化。不久后皇太极亲自前来,对洪承畴的生活问长问短,终于让这个铮铮铁骨的汉子无法再固守他的心灵防线,跪倒在了皇太极的面前,投降了清军。后来,洪承畴果然立了许多战功,官职也不断晋升,成了清朝的开国功臣。只是从当时的角度来看,他背叛了汉人助清军入关,成了民族的罪人;但从历史宏观的角度看,他也为民族的统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劝降洪承畴计划的成功,让皇太极对自己的这个爱妃更是刮目相看。虽然他此前知道她聪明饱学,却未料到能帮他解决如此一个大难题,对她的感情更是增加了许多。

庄妃的睿智在当时便已崭露头角,令人惊叹!天降如此女子给大清王朝,也算是大清的一种福分了!

当洪承畴以官员的身份去殿中接受皇太极的接见时,他看见了皇太极身边的女子,这让他大吃一惊!因为他看到眼前的庄妃,是曾与自己相处几日的那名汉服女子!他心中虽多少有些失落,但想到庄妃竟不惜降低身份去劝降,心中不由得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庄妃的举动实在是给足了他面子。他便更加坚定地效忠皇太极,不再有反悔之念。

从这一件事中可以看出庄妃的智慧是出众的,朝中无人能做成的事她却做到了,足以显示出她的过人之处。此事在当时的影响颇大,尽人皆知,传为佳话。据说,后来她在政务上虽然从未直接参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皇太极提供建议,帮助皇太极处理问题,为皇太极解决了不少难题。

睿智助子夺帝位

崇德八年(1643年)秋天,当皇太极一步一步向着自己事业的最顶峰迈进之时,却不幸突患重疾,离开了人世。那一年,他五十二岁。皇太极的突然驾崩,让朝野为之震惊,庄妃悲恸欲绝,欲以殉葬之礼追随皇太极于地下。可诸亲王大臣平日里对她便十分尊重,此时更是不忍见她年纪轻轻便被殉葬,况且皇太极子女尚年幼,不能无人照料,于是大家全力劝阻,不希望她如此作为。在大家的极力劝说下,她才渐渐地平静了下来。为了皇太极的身后事以及能让他的后代承担更重要的使命,她终于决定不再轻生了。

对爱情如此忠贞,着实令人敬佩!

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但因为他死得突然而没来得及指定继承人,以致“诸王兄弟,争相为乱,窥伺神器”。大清王朝的贵族们,从此为争夺皇位而展开了一场斗争。

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有两个人的实力最强,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已经三十四岁,早些年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在众皇子中显得异常突出;另一个则是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也曾在战场上立过许多战功,同时手里握有一定分量的兵权,实力不容小觑。当年努尔哈赤去世时,其母被强迫殉葬,皇位才落到了皇太极手中,多尔衮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如今皇太极已死,他的野心再度产生,立志一定要夺得皇位。

豪格与多尔衮二人势成水火,实力相当,一时之间竟很难分出胜负。皇太极的兄长礼亲王代善不断地观望,他一时之间也分不清该支持哪一方才对自己有利。可以说,这场斗争无论谁胜谁负,大清的国力都会因此而受损。庄妃目睹这一现状,心痛不已。她审时度势,考虑再三,认为能让这种风波平息的办法便是不让他们任何一方夺得皇位,这样斗争便会宣告平息。可大清的基业又必须后继有人,她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儿子福临,若福临能登上帝位,不但可以化解眼前的危机,自己的将来也会一帆风顺。于是,她在心中暗暗打定了主意。

庄妃知道,如果想完成这个计划,就必须让豪格与多尔衮都接受福临继位这一事实,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庄妃通过冷静的分析,首先找到了哲哲,替她分析了种种现状与事实,哲哲这才更加清楚地感觉到了目前大清的危机。她思考再三,感觉若想避免因豪格与多尔衮相斗产生不可预料的危机,只能按庄妃所言,争取让他们二人都不能成功,才能平息目前的危险局势。于是她终于决定同意庄妃所请,让福临继位,这样便可以化解这场大难。

皇后与庄妃找到豪格,向他说明了此番来意。豪格也是一个有头脑的人,只是因为争夺皇位,才顾不上所有可能导致的祸患。如今被人直接指出他与多尔衮争位产生的弊端,他虽心中难过,但知道若想保得大清安稳,自己就必须放弃这个机会。他毕竟是识大体的人,最后终于表示,如果皇位真的是由福临继承而非多尔衮,他便可以同意。

接下来庄妃又找到多尔衮。多尔衮则不如豪格那样容易被说服了,他已经为这个皇位等了很多年,当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机会。可当庄妃向他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时,他也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在听说豪格已经同意退出竞争时,心中倒真有了几分犹豫。

庄妃察言观色,知道多尔衮已经动心,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决定让福临继位,由多尔衮为摄政王,统领军国大权。这样一来,虽然多尔衮不是皇上,却拥有着不弱于皇上的权力,同时还能避免与豪格争位所带来的一切祸患,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多尔衮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见庄妃如此诚恳地与他相谈,便不再犹豫,决定支持福临登位。

此时朝廷中也对这一争夺有了些许声音。大臣索尼表示,不愿支持多尔衮,如今听说福临有可能继位,他便不再参与此事的讨论,表示对其支持。可代善却不由得有些犹豫,他认为若福临继位,庄妃便成为了皇太后,若在权力上进行把持,岂不是将大清拱手送给了一个女人?

庄妃得知这一情况后,便立即向代善表态,说自己绝对不会干涉朝政,待福临继位后自己一定安居于后宫,不管政事。代善见她说得坚决,便相信了她。

在最后的择帝大会上,各方都表现出了自己的风格,当主持会议的代善表示支持大贝勒豪格时,豪格因此前庄妃找他谈过,便信守承诺,表示自己退出争夺。这一下皇位似乎便成了多尔衮的囊中之物,可是以索尼为首的大臣们坚持只立皇子,而不倾向于他。这种情况早在多尔衮的意料之中,他当然也胸有成竹,出人意料地表示愿意支持九皇子福临继位,由他与努尔哈赤之侄济尔哈朗共同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