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十分清楚核武器的发展状况。超级大国的核武器是随着他们整个科技进步而以很快的速度在发展的。美国人已经先后进行了900多次爆炸试验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总统又命令恢复发展生产中子弹。人们在口头上也常笼统地把它归入第二代核武器或新的核武器之中。
依据美国Journal of Civil Defense1977,9-10,P20-21(防空学报,1977年9卷10期第20-21页)上,由凯文·基尔帕特里克撰写的一篇题目为《中子弹的作用》的科学论文(KevinKilpatrick: The Neutron Bomb)得知:中子弹是一种中子流大量增加的武器,高能中子的穿透能力非常强,大于伽马射线。实际上有人把中子弹看成是一种微型氢弹,其裂变作用和聚变爆炸都产生中子。中子弹的“瞬发”辐射作用是主要的,即中子流加上伽马射线是主要的,比一般炸弹高出十倍。冲击波的作用虽然仍旧有效,但比较次要。如果中子弹在高空爆炸,好比在20层楼以上的高处爆炸,则冲击波对物质的损害作用就更小了。它没有明显的放射性沉降,产生辐射也很少,因此它比较干净。中子弹能在对物质破坏力较弱的情况下保持对生物的杀伤力。
英文原文:The neutron bomb is a weapon which leads toa greatly increased neutron flux. Neutrons of high energy are asindicated by shielding requirements more penetrating than gammarays. And the neutron bomb is in fact a mini-H-bomb. Both thefission trigger and the fusion bang produce neutrons. It is claimed thata neutron bomb——because of secre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creases its prompt radiation pattern (neutron flux + gamma rays) by afactor of ten over what a “normal” bomb would produce. It means thatthe “prompt” radioactive role of the neutron bomb is the predominantone. The role of blast is still significant but minor. And that role canbe further deemphasized by exploding the neutron bomb at somewhathigher altitudes. Very little damage to property. No significant falloutand very little induced radiation. A tremendous amount of instantsuper-penetration radiation.
如果做形象的比喻,可以想象成一大群坦克车和装甲车被中子弹袭击后,车子仍然完好无损,而车内所有的活人都被消灭了。这就是中子弹最特别的地方。因此,凯文·基尔帕特里克在文章中说,中子弹是一种防御进犯敌人的最理想的武器。(英文原文:The neutron bomb is an ideal weapon of defenseagainst an invading army.)核武器在世界政治局势中的威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核科学家,在核武器研制方面,必须使祖国站在世界的最前沿,否则就谈不上有强大的国防威力,科学家深切地感到肩上担负着的责任。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醉心于新一代核武器的研究。
1984年年底,距离邓稼先辞世仅有一年半时间。他此时身体极度虚弱,按道理说无论如何也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但是不行,他必须坚持。他们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国家对于这次核试验有重大的期待。他更多的是闭目养神,以储存精力应付不寻常的新试验。他坐在飞机的边座上,不时侧目俯视机身下棉花似的白云,陷入沉思。飞机停稳,他略一低头走出机舱。啊!白茫茫的一片,好漂亮。此时的乌鲁木齐已是银装素裹。不久,他们吸着雪层上寒冷、清新的空气来到了马兰。
马兰是为核试验而建的一个小镇子。以前邓稼先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这个地方,都不甚在意。这一次来,他在稍事休息之后,无意中一个人就走出去了。他想随便散散步。马兰花自由自在地开着,其意似乎可以随人们心情去自由猜测和领悟。邓稼先随手摘下一朵,慢步走着。它好像是行将到来的壮举的反衬,又像是他此次特殊内心体验的一份点缀。
工作要求很紧,由不得他那样自在。邓稼先很快便像往常一样忙着安排工作,检查工作。他从支在戈壁滩上的帐篷处往试验场地走去,步履艰难,几乎近于爬行。他只好要求走在前面的两个人架自己一下。最后,气喘吁吁的邓稼先趴伏在两位同志的肩上到达目的地。这些天来,他天天拉肚子,别人认为是水土不服,但只有他自己和少数人知道他天天便血。副院长高潮提醒他:“要注意,怕不单纯是痔疮吧?”“嗨,先把工作忙完再说。”邓稼先岔开话题,他当然早就想到可能是什么不治之症。自从那次“吃大剂量”以后,他就常常注意着自己身体有什么异样的变化。有一次胳膊上长了一个小肉瘤,他还问过李医生,这东西没有什么问题吧?他不是不注意疾病的征候,但他从不大惊小怪。他要争抢的是时间,是工作上的新台阶。此次试验,工作人员照常测试中子流、冲击波、放射性沉降等各种指标,但他们也感到一些测试要求上的不同。
进行核试验的那一天,他和于敏等人坐在指挥车里,守候在基地的前沿。他们两人相识既久、又相处极好。别人都说他们两人是一个身子上长着的两个脑袋。邓稼先是个胖子,于敏因用脑过度头发过早就脱落了。基地的人们常说,一个胖子和一个秃子紧忙活一阵子,就要响了。他们在一起向来是有说有笑的。时而探讨高深的物理学问题,时而开起玩笑来互相打趣。但是今天两人坐在指挥车里谁也没说一句话,因为他们心里都在牵挂着一件大事。
一声巨响,远远的那座心形的荒山颤动了几下,又晃了晃,使人担心这山仿佛要被震碎似的。“地动山摇”,似乎从来都是一种形容,这回大家亲眼看到了。山颤打破了大地的平静,一团团黄色尘土在地颤的同时冉冉升起,自然地联成一把伞帐,再柔和地飘落下来,轻轻地覆罩在地面上。眼前的这一座山罩上一层黄色的新土,与原先完全不同了。
满怀高能展身手,惊雷巨响震长空。
愿上银河寻奥妙,艺精处处献玲珑。
稼先同志属 张爱萍1983年11月(张爱萍将军手迹)
此时,邓稼先和于敏、高潮等人在指挥车内焦急地等待着,等待副院长胡仁宇的到来。忙得忘记刮络腮胡子的胡仁宇飞步跑过来了,他们的直感都肯定是好消息。“那个尖尖有没有”邓稼先和于敏他们几个人同时高喊。“有,有,尖得很高,很清楚。”胡仁宇把照相底片高举在手中,使劲地摇晃着。他们接过底片一看,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了,尖尖很高。中子点火正常,燃烧正常,核试验成功了。
刘西尧副部长在1984年为这次核试验写过一首诗。原文如下:
1984年10月16日,庆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摄于聂荣臻家中前坐右起:陈彬、邓稼先、聂荣臻、张爱萍、朱光亚二十年前春雷响,今朝聚会盼新雷。喜闻戈壁传捷报,敬贺老邓立新功。
邓稼先的这一新功很不一般,这是他一生事业上的第三座里程碑。但是,月圆之后,紧跟着月缺,邓稼先带着第二代核武器伸手可及的喜悦,与罗布泊永别了。
在《人民日报》1986年8月4日刊登的题为《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永垂史册》的悼词中,也载有: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他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短短的几行文字概要地记载了邓稼先生前的三个里程碑。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的核工业》一书中,也载有:1984年12月9日,中国进行了第三十二次核试验(地下试验)。
在他辞世三年之后,即1989年7月,我国政府仍然为这次核试验成功而给予邓稼先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奖项为:“核武器的重大突破”,证书号为:89-KG2-T-01-02。奖金人民币壹仟元。他的家属把奖金捐赠给了九院的邓稼先青年科技奖励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