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10日手术后,邓稼先考虑已久的一件事情渐渐变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压在自己的心头。术后第四天,他就用颤抖的手写条子要研究院从四川给他送材料和书籍来,要关于国外核武器进展的资料,还要一大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的杂志。然而疾病和化疗损伤了他,术后他的身体太弱了。1985年一过,他感到时间紧迫,置一切于不顾,他利用1986年5月第三次手术前的两三个月时间,拼命做完这件事。他有时约同事们到医院来商量,亲友们在探视时遇到这种情况,便主动告辞了,病房立即变成了会议室。这件事就是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这不是一般的建议书。它是有关在国际核竞赛中我国能否取得强国地位的一件大事,是涉及我国核武器事业战略决策的大事。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事情至关重大。
十年之后,原九院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于敏,邓稼先的继任者、原九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胡仁宇和当时九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联名在1996年7月22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十年,我们时刻怀念》,副标题是《纪念邓稼先院士逝世十周年》。文章极其简明扼要地提到了这份建议书的内容、作用及其深远的意义。
胡思得等三位同志的文章说:“十年前,已身患重病的稼先以他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深厚的业务功底,通过对核大国当时发展水平和军控动向的深刻分析,认为核大国设计技术水平已经接近理论极限,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发展。因此有可能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改变它们先前坚持的主张,做出目的在于限制别人发展、维持其优势地位的决策。”文章接着说:“核大国这种举动,对他们自己已不会有什么重要影响,而对于正处在发展关键阶段的我国,则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自从1945年美国进行了世界上首次核试验后,苏联和英国也分别在1949年和1952年进行了各自的首次核试验,当时,美、苏、英在世界上处于核垄断的地位。核武器的极大破坏性震惊了国际社会,许多国家发出了禁止核试验的呼声。直到美、苏、英在基本掌握大气层核爆炸的效应数据和完善了他们的地下核试验技术后,三国才于1963年签订了部分核禁试条约。
到了20世纪80年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于敏等三同志文章中所说的:“核大国设计技术的水平已经接近理论极限。”现在他们已经可以达到实验室模拟,以取代实际的爆破试验。也就是说,再不用到空中、地下去搞核爆炸,只用计算机就能得到通过爆炸试验所需要得到的一切。核爆炸试验对于它们三国来说已经可以存放到保险柜中了。核大国到了这个水平,它们就想用禁止别人做核试验的办法来保持自己的核强国地位。
这一严峻的事实便是邓稼先向中央提建议书的由来。于敏等三同志的文章说:“十年之前,我们的事业正处于十分关键、十分敏感的发展阶段,如果一旦受到干扰和迟滞,就会丧失时机,产生稼先所指出的多年努力,将功亏一篑的严重后果,将对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严峻的形势,使邓稼先万分焦急。他不顾重病缠身,亲自组织研究讨论,起草给中央的报告,申述意见和建议。”于敏等同志的文章谈到了这份建议书具有超常价值的地方。文章说建议书“提出了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以及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主要目标,并且非常详细地列出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措施。这是一份凝聚着稼先和他的同事们的心血和爱国热情、又十分客观、科学的建议书”。主要目标、具体途径、措施,而且是“非常详细地列出”,文章实际上点出了这一份材料并不只是一般的建议书,实际上相当于一份具体的实施计划。一份在此后若干年内我国为追赶世界核大国的核武器地位的可行的实施计划。
文章说建议书“十分客观、科学”,文章写道:“稼先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们,始终是围绕着这份建议书的精神在贯彻、执行。”“这十年来他生前非常关心并注入巨大心血的几项重大科学难题与技术关键,正按照预定的目标实现突破和发展,在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文章还说:“十年来的形势变化,完全证明了建议书的正确性。”
我们曾经看到,在人类历史上,当一个人已经不在世的时候,他的智慧仍然指导着他所从事的事业继续前进的事实。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们所发现的理论,所创立的学说,通常是长久地指导后继者解决科学难题,推进科学的发展。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这种典型的例子。“指导”必然包含着“预见”。科学理论对后世的指导,它的预见性就存在于原理之中。而对科技试验的指导,则需要对各门知识交错的复杂科技专题做具体的预测。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十分困难的。更不用说像“建议书”这样,面对的是核武器试验那种高科技,要求不止于一次试验两次试验,而是对实际上干了十年这样一个宏伟目标的实现一一做出具体安排。能有这种预见性,至少对核物理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要有深厚的修养,同时还要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以及核武器理论设计的丰富经验,此外,还必须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其难度可想而知。
对核武器试验订出长达十年的高目标计划,同时在实现途径和措施上做出非常详细的安排,并被实践证明完全正确。这样一种预见性应该说在科技史上是罕见的。提“建议书”这样的大事难事,竟是邓稼先在重病晚期的病痛折磨下做成的。于敏等三同志在文章中回忆:“使我们永远不会忘怀的是:在起草这份重要报告时,稼先已经知道癌症恶魔缠身,自己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那些日子,他几乎是和生命赛跑,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超人的顽强意志在病榻上思索、工作。他忍着化疗带来的痛苦,艰难地对报告做一字一句地推敲、修改;抢在大手术之前,还满满地写了两页纸,提出了报告的内容还要做哪些调整。最后如何润笔,报告应送哪里等意见。”
下面是邓稼先1986年3月28日在301医院南楼五病房16室写给胡思得同志的便信。
老胡:
我明天还要动一次小手术,来文我看了两遍,我觉得可以了。但最后一段要同星球大战,如激光,FEL,Excimer,电磁轨道等“高技术”(现在国内新用的专门名词)联系起来、申述一段,然后由我和老于签名,抬头是核工业部,国防科工委(抄九院)。
老邓
3月28日
这张条子,是邓稼先坐在橡皮圈上(以减缓压力带来的痛苦)用铅笔写成的。(因为手腕无力,用铅笔写字可以较轻巧地在纸上滑行)。当时天气虽然不热,在写东西的时候邓稼先仍然需要妻子在身边不停地为他擦着虚汗(条子中的FEL是自由电子激光Free Electron Laser的缩写,而Excimer是准分子激光)。“建议书”终于完成了。他让许鹿希快点送走,在她抱着这份材料走出病房前,他叫住了妻子,只说了一句话:“这比你的生命还重要。”的确是这样。“建议书”对我国自1986年到1996年十年的核武器试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胡思得等三人的文章中还写道:十年来,我院在自由电子激光、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果。这里,我们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和它有什么用处。聚变,是指原子核的聚变反应,也叫热核反应。氢弹就是热核反应,太阳里面也是。在地球上要想产生热核反应的话,一是需要有很高的温度,二是需要有很高的密度,三是需要把高温高密的状态维持一定长的时间。这个“维持一定长的时间”就是惯性约束。我们可以使用激光做能源,打在某种特别的物质上,这种物质就会向里收缩,而收缩的过程即是惯性。在温度很高了以后,这种物质又会向外膨胀,它也是惯性。换言之,利用收缩膨胀来维持所需要的时间,以获得热核反应。目前国外先进的核武器研究室都已经在这样做,模拟核武器里面的一些物理过程,如高温高压高密度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的情况。
它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民用,就是聚变发电,或者叫作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发电。因为地球上十分之七是海洋,而海水中的氘(即重氢)很多,如果在激光惯性约束下使氘与氚产生核聚变反应的话,那么,人类就可以得到取之不尽的电能,而且是非常干净的能源。人们预言:在聪明的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人类将于21世纪中叶达到此目的。
另一项是自由电子激光(FEL),九院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果,它有什么意义呢?原来它是自1976年开始出现以来,国际上最引人注目的研究项目之一。在国防建设和民用经济发展两方面都有广阔的前途。美国等一些主要的核武器研究所,分别从短波长、低功率和长波长、高功率两种不同技术途径进行研究,已取得了某些突破。估计未来将在光化学、同位素分离、固体物理、材料科学、雷达与通信、工业焊接以及医疗仪器等方面都可使用。
于敏等三同志的文章满怀深情地回忆:“每当我们在既定目标下,越过核大国布下的障碍,夺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时,无不从心底钦佩稼先的卓越远见。”
因此,当时的组织领导者,特意选定邓稼先逝世的日子,于十年后的这一天,即1996年7月29日进行我国在核禁试前的最后一次核爆试验,以此使人们永远铭记邓稼先对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次核爆试验成功的当天,我国政府立即发表声明。报纸上的标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声明》说: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邓稼先以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深厚的科学造诣,继原子弹、氢弹、第二代核武器之后,建造了他在事业上的第四座里程碑。
邓稼先从1958年到1986年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奋勇拼搏了28年,而在1986年他辞世后,又以远见卓识的“建议书”为后十年的核武器试验继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政府从1958年起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研制中华民族自己的“争气弹”,到1996年我国政府关于暂停核试验声明的38年共45次核爆炸试验的全部过程中,次次都凝聚着邓稼先的心血,虽然后十年他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一份建议书,使中华民族在核武器方面继续辉煌十年。终于与其他核大国一样,跨过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禁试四个里程碑,进入了在实验室模拟的自由天地。16年后,2012年7月22日,人们惊喜地从新闻报道中得知,哈罗铁路全线铺通!铁路起自哈密市,途经哈密工业园区、大南湖煤田、罗布泊的钾肥矿区等处,到达罗布泊镇。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海拔约780米。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条水流汇入的湖泊,古称盐泽,是一片早已干涸的咸水湖,曾被称为“无人区”、“死亡之海”。自1964年10月16日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的30多年来,这里也是我国的核爆试验现场,它先后见证了45次动人心魄的核爆炸试验。这条铁路将满足大量的货物运送需求,为新疆人民带来财富和幸福。在罗布泊宁静了16年之后,哈罗铁路建成通车,最有力地显示了达到那个高度(核禁试)的价值。纵观四个里程碑的全过程,可以告慰于祖国和人民的是,邓稼先,他与此全过程共始终。正是因为邓稼先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使中华民族强盛的事业之中,因此,他的挚友杨振宁把他引为:永恒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