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领导的智慧:只要计划周全,行事谨慎,再艰难的困境也是能够跨越的。反之,计划疏忽、行事草率,即使胜算再大的情况也必定充满了变数。
盯住西瓜,放弃芝麻历史事实充分表明:“水至清”的政策与“水至浊”的政策都不好,必须实行一种非清非浊、亦清亦浊、不清不浊的中和政策。
中国自古以来的成功帝王,从汉高祖刘邦,经唐太宗李世民,到三国的蜀国皇帝刘备,再到当皇帝达60年以上的清朝康熙与乾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事管紧”,“小事放开”,该管的不怕管死,不该管的装聋作哑。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有句口头禅:“大事莫碰我,小事莫问我。”
奉行“盯住西瓜,放弃芝麻”的人看似不够精明,或精明得不够彻底,其实,这样的人比谁都聪明,比谁都心里明白。因此,作为领导,对待下属不能求全责备。用其所长,容其所短。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因此“完人”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与其如此,不如难得糊涂,给人方便,与己方便。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主要的事情上,抓牢西瓜,放弃那些芝麻小利。
第一流的人做第一流的事,第一流的人没有时间像凡夫俗子一样浪费,他要以并不长的生命,完成许多一流的事。他不能过凡夫俗子的生活,不能在人生的许多事情上,作凡夫俗子的反应,他必须放弃或减少凡夫俗子的快乐、交游、娱乐、爱恨、争执、答辩和澄清。他必须忍住不为小事所缠,他有很快分辨出什么是无关的事项的能力,然后立刻砍掉它。如果一个人过于努力想把所有事都做好,他就不会把最重要的事做好。
班尼斯说过:“纯管理人也许能把事情做对,但是真正的领导人重视的是做正确的事情。”现代人的一大问题是开始太随意,注意力分散,分不清轻重缓急,也不善于区分大小。如果碰巧能力又强,即便错误的事情也能做得很好,不利的局面也多能扭转,就会无谓地耗费很多的时间和感情。
“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的人。但他们对那些较重要的事务却总是做不到无动于衷。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抓住大事,小事自会照顾好自己。一流人物大都具备无视“小”
(人物、是非)的能力,在你往前奔时,你不可以对路边的蚂蚁、水边的青蛙太在意的——当然有毒蛇拦路是不行的。“如果要先搬掉所有的障碍才行动,那就什么也做不成。”许多人整天忙着处理琐碎的事情,总是抱怨挪不出时间做正经事。其实他们的潜意识在逃避做正经事。因为做大事是需要想像力、判断力、勇气和自信的。
所以,对于有智慧、有头脑、有魄力的领导来说,“盯住西瓜,放弃芝麻”才是最英明、有效的策略。
卓越领导的智慧: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的人。但他们对那些较重要的事务却总是做不到无动于衷。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
危难时不要迷信权力
甲申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农民政权,他的军队从西安出发,经宣府、大同,直逼北京。为了保卫京师,必须筹备足够的粮饷,可当时明政府国库的存储居然只有40万两白银,比一位富翁的私家积蓄还少,崇祯多次要求户部解决这一问题,但迫于当时的形势,户部无计可施。
一些有忧患意识的大臣坐不住了,他们多次向崇祯帝上疏,希望他拿出内帑(私房钱)以充军饷,崇祯帝老大不高兴,说:“内帑业已用尽。”
左都御史李邦华不管这些,直谏道:社稷已危,皇上还吝惜那些身外之物干什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崇祯帝挂着一张脸说:“今日内帑难以告先生。”还是不愿拿钱。崇祯自己不肯出钱,却要求下级官员“献爱心”。
命令下了一道又一道,募得的钱还不够崇祯与老婆吃一顿早饭。不得已,皇帝只好强迫自己的老丈人周奎捐款,想让他为下级官员作个表率。没有想到这个周奎同样是铁公鸡。周奎哭穷,声称顶多能捐出1万两,崇祯觉得1万两太少,起码也得2万两。崇祯虽然是自己的女婿,但他毕竟是当今皇上,周奎不敢再讨价还价,暗地去宫里向女儿求援,周皇后背着老公给了周奎5000两银子,然而,就是这5000两白银,周奎后来也只捐了3000两,自己赚了2000两。周奎尚且如此,崇祯的这轮募捐自然不了了之。不久,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从崇祯宫内搜出白银3700多万两,崇祯坐守的财富终于全部落到别人手里。
崇祯帝这人很狡猾,国家处于危亡之秋,自己拥有巨款财富却不愿出一个子儿,只想运用手中权力强迫他人捐钱,让别人去承担救国的责任。结果,他的权力在他人的抵制下化为灰烬。
在封建时代,皇帝们常常本能地迷信自己手中的权力,无论什么时候都只知以权压人,总是相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陈腐伦理,他们不知道权力所具备的能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说来,统治者的权力在国家强盛时比在危难时更有威慑作用。国家强盛,手握重权者掌握的社会资源很多,谁听话,谁就能分到最多的那块蛋糕,因而跪倒在权力脚下的人也多;国家危难,手握重权者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即使听了你的话,也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别人也就不一定唯你马首是瞻。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充当救苦救难的第一主力,付出在前,享受在后,以人格的力量唤醒大家同舟共济的意识。清朝将领胡林翼说:“为统将者必明大体,知进退缓急机宜。”这个简单的道理,崇祯帝没有弄懂。
卓越领导的智慧:一般说来,统治者的权力在国家强盛时比在危难时更有威慑作用。国家强盛,手握重权者掌握的社会资源很多,谁听话,谁就能分到最多的那块蛋糕,因而跪倒在权力脚下的人也多;国家危难,手握重权者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即使听了你的话,也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别人也就不一定唯你马首是瞻。
犹豫不决比鲁莽更可怕
美国有一家着名的管理公司——麦克金赛,曾经对管理有成效的37家公司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获得成功有8个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行动要果断、办事要有魄力。如果领导者犹豫不决,模棱两可,就无法领导部下。只有自己坚定,才能使部下充满信心;只有自己充满必胜的信念,部下才可能和你共同去奋斗。
犹豫不决的人常担心事情的凶吉好坏,今天做出一个抉择,就会想明天可能会有更好的机遇,于是总是不敢做决断。他们因此失去很多好机会、埋没很多好想法。良机稍纵即逝,犹豫不决的人很难抓住机会。雷厉风行难免会犯错误,但总比什么也不敢做强。
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个人原本做了决定,但在听到自己朋友的反对意见时犹豫动摇、举棋不定,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个性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他不是在一切事情上积极进取,而是宁愿在原地踏步,或者说干脆是倒退。古罗马诗人卢坎描写了一种具有凯撒式坚忍不拔精神的人,实际上,也只有这种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种人首先会聪明地请教别人,与别人进行商议,然后果断地决策,再以毫不妥协的勇气来执行他的决策和意志,他从来不会被那些使得小人物愁眉苦脸、望而却步的困难所吓倒——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行列里都会出类拔萃、鹤立鸡群。”
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的人,无论他其他方面多么强大,在生命竞赛中,总是容易被那些坚定的人挤到一边,因为后者想做什么,立刻去做。可以这样说,拥有最睿智的头脑不如拥有果断的判断力。
成千上万的人在竞争中溃败而归,仅仅因为耽搁和厌恶。而数不胜数的成功者因为在关键时刻冒着巨大风险,迅速做出决定,创造了财富。
智者说:“使一个人形成果断决策的个性,是生命成长中道德和意志训练方面最重要的工作。”“果断决策的习惯对我们非常重要,以至于经常要准备冒险做出不成熟判断或采取不利行动。对一个人来说,偶尔作出错误的决定,总比从不做决定要好。”
快速决策和异常大胆使许多成功人士度过了危机和难关,而关键时刻的优柔寡断几乎只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父亲试图用金钱赎回在战争中被敌军俘虏的两个儿子。这个父亲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和一笔赎金来救儿子。但他被告知,只能以这种方式救回一个儿子,他必须选择救哪一个。这个慈爱而饱受折磨的父亲,非常渴望救出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但是在这个紧要关头,他无法决定救哪一个孩子、牺牲哪一个。这样,他一直处于两难选择的巨大痛苦中,结果他的两个儿子都被处决了。
如果领导者犹豫不决,模棱两可,就无法领导部下。只有自己坚定,才能使部下充满信心;只有自己充满必胜的信念,部下才可能和你共同去奋斗。
卓越领导的智慧:如果领导者犹豫不决,模棱两可,就无法领导部下。只有自己坚定,才能使部下充满信心;只有自己充满必胜的信念,部下才可能和你共同去奋斗。
懒惰是一种病以前,小张总羡慕那些守门的保安,他们每天不需要干活,只是穿着制服坐在门守室。跷起二郎腿,十分悠闲坐在一张椅子。每天只是开一下门,或最多也就是在铁门边站一会儿岗而已。这工作是多轻松,多自由呀!
直到有一天,小张当保安做了十几天之后才知道,原来做保安那么的无聊。每天一上班就盼望下班。总觉得那时间过得慢,简直是枯燥得令人乏味。几月之后,小张整个人也慢慢地变得懒惰了,在他还没做保安之前,他还喜欢做一些小小的运动。可一当保安之后,居然懒散得连每天早晨小小的运动都不想做了。不管是上班也好,还是下班也罢,却只感觉浑身无力,内心极度的空虚,就好像心被掏空似的,整个人总无精打采的,精神恍恍惚惚,走起路来个像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子似的,一躺下就懒得再不想起来。
有一次好友突然邀请小张去餐馆,庆祝他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朋友催他起床,小张却有气无力地躺着不想起来。嘴里却说:“好,好,我马上起来。”朋友洗好澡来见小张还没起来,一下惹恼了他,冲小张大喊道:“你这怎么懒成这副德行啦!连个澡都懒得不想洗了,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怎么一做保安整个人都变懒洋洋的啦!”
朋友硬把他从床上拖了下来,拉着小张进了冲凉房。在一家川菜馆里聚餐喝酒庆祝的时候,朋友一边喝酒一边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故事。
朋友说他5年前进了一家电脑机箱公司。由于公司是刚刚开业,所以公司根本还没规章管理制度,并且更没充足货源供应生产。经常会出现生产停工待料,或断断续续,做做停停的现象。每天车间的员工和干部,打打闹闹,嘻嘻哈哈,聊天的聊天,玩手机的玩手机,逛来逛去的等。整个车间只听见吱吱喳喳的吵闹声,简直像个混乱喧哗的菜市场。
那时候他却是车间里最会偷懒的一名员工。每当一班断料停线,他就会第一个悄悄跑到仓库里,找个隐蔽地方躲起来睡懒觉。有时候物料来了又开了线时,组长也不找他。
久而久之,他就养成这种习惯了,天天上班躲在仓库睡懒觉直到下班,公司里也没人管,睡觉公司也照样付工钱的,何乐而不为呢?他有时还经常默默庆幸自己找了这么好的一份工作。
有一次下班他突然意外地两眼发黑,一不小心脚踩空摔倒到楼梯下,被送往医院。醒来的时候他问医生他得了什么病?医生说:“你得的是一种懒惰病。”
“什么?懒惰病?我从来没听说过懒惰也会是一种病。”
医生说:“一个正常人一天24个小时,只需要休息七八个小时就可以了。而你却一天24小时中有20个小时躺着,这不是懒惰是什么啊?严重缺乏肢体运动,造成血液循环次数缓慢,内心极度空虚,胸闷,心烦,心慌,身体衰弱,精神颓废等症状,这才导致你头晕。”
听了朋友的一番话,小张醒悟了。之后不久,小张辞退无聊的保安工作,开始寻找新的人生目标。
这个故事并不是要求大家辞退目前感觉安逸的工作,而是让你醒悟,不要以为那些不做事整天坐在那儿工作的过得很舒服,很轻松,其实那是十分的空虚;不要觉得那些工作忙忙碌碌的很累,很辛苦,其实那很充实。懒惰是一种疾病。
试想一下,自己有多少时间是处于绝对的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状态中?有多少时间是在玩笑嬉戏、无聊闲扯中度过?懒惰,无疑会缩短我们的生命,懒惰就像铁锈一样,耗光了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要振作起来,让自己紧张起来,不要放松自己的神经。让我们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开心。
卓越领导的智慧:不要以为那些不做事整天坐在那儿工作的过得很舒服,很轻松,其实那是十分的空虚;不要觉得那些工作忙忙碌碌的很累,很辛苦,其实那很充实。
一件事要一抓到底监督就是追踪考核,确保目标达到、计划落实。虽然谈到监督会令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它却发挥着十分现实的作用。有些事情倘不及时加以监督,就会给组织造成直接与间接的损失。但是,监督和控制若是操之过急或是力度不足,同样会产生反作用:
(1)监督是落实的灵魂。
监督是落实的灵魂,所有善于落实的人都会去监督组织所制定的计划的落实情况。
监督能够确保一个组织按照规划的时间进度表去实现目标。不间断地监督和跟进,就能够有效地暴露出规划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和问题,并迫使管理者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协调和纠正整个工作的进展,以期完成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目标。
(2)缺乏监督对落实的影响。
工作的监督如果得不到严肃地对待,清晰而简洁的目标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很多事情就是因为没有及时监督与控制,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时机,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
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没人监督,二是监督的方法不对。前者是只要做了就行,做得好与坏没人管;或者是有些事没有明确规定该由哪些部门去做,职责不明确,所以无法考核。常见的如企业中的管理真空或者管理重叠问题,后者是监督或考核的机制不合理造成的。
1997年,美国安然公司为了保证员工不断进步,采用了一套绩效评估程序:对同层次的员工进行横向比较,按绩效将员工分为5个等级,这些级别将决定员工的奖金和命运。
但是,事与愿违,这套系统实际上形成了个体重于团队的企业文化。有位老员工说:“原因很简单。如果我和某人是竞争对手的话,我为什么要去帮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