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强迫式语言的影响力,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还不足以让听话人完全接受你。有一种影响力被称为“非权力影响力”,是指说话人依靠自己的个人素养,包括品行、声望等形成的一种影响力。
要想充分发挥语言的影响力,就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使用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来实现对谈话对象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说的话有分量。
当众说话:享受说话的乐趣
我在世界华人演说家俱乐部品牌课程《总裁演说智慧》中分享到:在讲话中找到乐趣就不会累!累是因为你没有爱上自己所做的事!
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大多以口若悬河名扬四海。他们在当众说话时,表情泰然自若,语言真切动人,从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然而,生活中也有一些人缺乏自信,羞于当众讲话。在美国,有人曾以“你最怕什么”的问题,对3000人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人们最怕在众人面前讲话。有人坦然承认自己的羞怯:“我总是因为羞怯,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那会使我心跳加快,脑中一片空白。”
说话羞怯的人通常认为别人很勇敢,怯场的只有自己。因此,他们总是责备自己:“为什么只有我是这样的呢?”其实,说话怯场的人非常多,并非某个人特有的“专利”,只不过别人怯场的状态你没有在意罢了。
在卡耐基的成人演讲训练班里,经调查得出80%~90%的学员在上课之初会感到上台的恐惧。许多职业演讲者都向卡耐基坦白过,他们从来没有完全消除登台的紧张情绪。在他们发言之前,总是会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在演讲开始阶段一直持续着。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所谓“要脸”,就是特别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每个人都有一种理想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别人都以赞许的目光看待自己;每个人还都有一种社会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在群众中和社交中大家都能喜欢自己;每个人都有一种性别上、年龄上、职业上、家庭上,以及经济上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融入社会,对经验很少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十分自然而强烈的。年轻人总有一些从未体验过的欲望和不便公诸于众的弱点和心愿。于是,自信与自卑、开朗与烦恼、大胆与怯懦、立志和消沉等互相矛盾的心理在他们身上往往混合存在,交替出现,因而他们也就特别关心自我形象在别人心目中会是什么样子,对周围的一切也就特别敏感。
由于害怕丢面子,被人议论,所以胆怯、腼腆、惊慌和恐惧便涌上心头。这种胆怯心理,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在大多数人身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其比例数字还相当高:在青少年中大约占80%以上,而在已经工作多年、有一定阅历的人当中差不多也占5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性的普遍难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人都可能在说话前后或说话过程中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者如此;生性活泼、思想活跃者如此;即便演说专家、能言善辩者也不例外。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时,往往会被一些潇洒大方、表达自如的节目主持人所折服;每当我们拧开收音机时,也往往会被一些口若悬河、音色优美的播音员所倾倒。其实,他们也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在说话时无忧无虑,应付自如。他们也一样常常怯场。据闻,日本某演员临近自己拍片的时候就想上厕所,甚至一去就是10分钟。美国某播音员,起初每临播音,都要先到浴池去洗一次澡,不这样,播音时就不能镇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进行现场直播,他便不得不提前到达目的地,并在直播现场寻找浴室。
纵览古今中外,很多政治家、演说家最初都有过怯场的经历。就拿丘吉尔来说,他当年在演讲台上窘迫不已,恐惧得甚至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直到被轰下台去。但他并未就此消沉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勤讲多练,绝不放过每一次讲话机会,演讲水平日益提高。后来他的就职演讲被誉为最精彩的首相就职演讲之一。
又如美国着名的总统演讲家林肯,在最初走上演讲台时,尽管经过周密细致的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然遭到了失败。极度的恐惧让他语无伦次,别人不知他在说什么。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日益繁衍,人类的语言也渐趋复杂化、技巧化。同时,由于有些人天生性格内向、性情孤僻,致使他们产生了对说话的胆怯心理。
“我总是不敢在人面前讲话、发言,那会使我心跳加快,脑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地承认自己说话的胆怯,而且对此颇为苦恼。
然而,往往每一个说话胆怯的人都会误以为自己是个例,他们总是会想:“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呢?要是能像别人一样谈吐流畅该多好啊!”其实,人人都会出现说话胆怯的情况,怯场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日本有位专家认为,人类用以视觉为首的五官来感知外界的动态,随即采取相应的行动。所谓“怯场”一事,乃人体器官正常动作的一种先兆,这种动作是当见到大庭广众,或见到意想不到的陌生面孔等之后,五官感受到了,并对之做出反应,明显症状是脸红、心“扑通扑通”地跳、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等。如果此刻说话者想到:“怯场啦!怎么办呀!”他就会因慌张而说不出话来。但是,如果他当时想到的是:“换了任何一个人遇此情景,都有可能怯场!”那他心里就会踏实多了,并随之镇静下来,很快恢复正常。所以,正确地对待怯场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把平时生活中关于怯场之类的事反复地思量一下,清醒一下自己的头脑,正确对待怯场这件事。
问问自己为什么怕人笑呢?自己说的话真的值得被人取笑吗?怎样才能避免被人笑话呢?是不是自己说话缺乏自信才遭致别人笑话呢?究竟怎样才能克服胆怯,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呢?如果说话者能够真正地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了,查出了症结所在,一切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说话怕羞的人甚至可以这样想,如果你被一个人取笑,不等于所有人都会取笑你;如果你的话可笑,那并不代表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人取笑;如果你的话可笑,那别人笑的只是那句话,而不是你本人;何况,谁都被人笑过,这是很平常的事。而且,如果那个笑你的人是一个以取笑别人为乐的人,那么错不在你身上,而在取笑你的那个人身上。古今中外那么多名人都有过怯场的经历,你只是一个普通人,紧张是在所难免的。
在现实生活中,羞于讲话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心理准备和实际训练,通过下列方法你就可以克服。
1.努力使自己放松
一般紧张时说话都会有以下几种表现:怯场——呼吸紊乱——头脑反应迟钝——说话没有条理。因此,全身放松,进行深呼吸,你就会很快冷静下来,精力集中。
2.搜集一些有吸引力的话题
在平时生活中,你要随时注意观察他人谈论的话题,自己开口说话时,多谈论一些能引起别人兴趣的话题,同时避免谈及一些容易引起争执的话题,这样可以避免谈话时自己过分紧张。
3.丰富话题内容
话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你对生活的感受和观察。平时你要多留心生活,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积累丰富的话题,锻炼自己说话的胆量,保证讲话时心中不会紧张。
当你真正认识到说话怯场的真实状况,就不再那么担心会“丢脸”;心情放松下来,你的谈吐自然会随之舒畅起来。
克服口吃:坏毛病毁掉好前程
我在世界华人演说家俱乐部品牌课程《总裁演说智慧》中分享到:好口才是练出来的。要在人前显贵,先学会人后受罪。
大多数人都不是生来就有好口才的,好口才大多是后天练就的。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去训练,就能拥有好的口才。
你是否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窘境:脑海里要说的内容已经有了,可说起话来却结结巴巴,非常不顺畅。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这些内容从想象到说出口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你要想说得流畅,除了思路要清晰,还需要刻苦的训练。
训练口才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而所谓科学的方法,其实也就是观察、学习与模仿。
一切技能、知识的学习,都是从这3个方面开始的,口才自然也是如此。为了练就好口才,林肯曾经徒步到30公里之外的一个法院去听律师的辩护,观察他们怎样论辩,怎样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学着他的样子,对着树林和成片的玉米地反复地练习。
很少有人生来就是口若悬河的,好口才大多是后天练成的。例如,很多人原本表达能力并不好,说话结结巴巴、前后脱节等,可是,他们经过口才训练,整个人焕然一新,变得能言善辩了。
钱厚心是我国着名的口吃矫正专家,可他本人曾经是一名严重的口吃患者。因为口吃,他无法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生活、工作中经常碰钉子,甚至遭人羞辱和嘲笑。后来,他下决心改掉这个毛病,通过坚持不懈地刻苦训练,他终于脱离了口吃的苦海。有一次,他代表杭州市贸易代表团发表演说,面对着五六千人,他出色的演讲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你或许不知道,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曾经也是不善言辞的。然而,通过刻苦地训练他们都成了优秀的雄辩家。
口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愿意去改变、不愿意去训练。居里夫人说过:“人一定要有恒心,尤其是要有信心、耐心。”
通常说话口吃的人,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第一,说话易冲动,思维与表达不能同步,说话总是吞吞吐吐;第二,性子较为急躁,对一些问题还没想好就随口说起来了;第三,在公共场合说话易产生恐惧感、羞怯感,说起话来就结结巴巴。事实上,越是害怕别人笑话,越是自己在制造“笑话”,还不如扔掉那个“怕”字,换上一个“敢”字,大胆自信地说。因此,你一定要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放在语言训练的首要位置。
克服口吃的毛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此笔者有两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将说与读、写、听结合起来
你可以做一些强化练习,强迫自己去说话。例如,在说一段话之前先写一写、读一读或者听一听别人是如何说的。在此基础上再去练习,就会相对顺利不少。
2.采取自言自语的方法
假如你因为口吃而不敢同别人交谈,你可以先同自己说话。用自言自语的方法来练习交谈,你可以将语速放慢,大胆地随便说。
敢于表现:不做平庸的沉默者
我在世界华人演说家俱乐部品牌课程《总裁演说智慧》中分享到:公众演说的十六字真经是打开自己、脱口而出、热爱丢脸、上台表现,因为演讲的核心是敢讲比会将重要!
交往中,人们对一个人的了解最主要的是来自被了解者的言语,有高超的当众讲话水平就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等综合素质。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别人是不会在意也无法了解的。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他看人,首先还是要“听其言”。一个人思想怎样、水平如何,听他说话、同他谈话就可得知。当然,检验、衡量一个人思想、才能、学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那需要时间、条件。在组织、个人,需要尽快认识、了解某人时,“听其言”,则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所谓“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也是在“谈”了之后才有的感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济济,要想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或找一份稳定工作,首先要让别人了解你。而在求职面试中,被人了解的途径最主要就是言谈举止,正所谓“言之方可知之”。
韩信最早曾投靠项羽,但怀才不遇不为所用,千里迢迢入蜀投奔汉王刘邦;因未得与刘邦言,也不得重用,只做了个管理粮食的小官。他又走了,被丞相萧何追回,力荐给刘邦。刘邦无奈,只好召见他:“丞相数荐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韩信终于有了一吐胸中经纶的机会。他向刘邦分析了楚汉之间的形势优劣,指出刘邦虽弱,但具备战胜项羽的条件,言之凿凿,头头是道。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拜为大将。信果然不负圣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成就汉室霸业,立下头功。
试想,韩信如无一吐经纶的机会,或许此生就碌碌无为,历史也会因此改变!
一代宗师徐悲鸿,他的人生机遇很多是用语言赢得的。1916年21岁时报考复旦大学,校长召见新生,其优雅的谈吐给校长留下深刻印象,认为徐悲鸿是可造之才,后给予诸多勉励与帮助。1920年他留学法国时,在一次茶话会上被介绍给法国当时最大的画家达仰·布佛莱。久慕大名的徐悲鸿当即说道:“先生!我很盼望能得到您的教诲。”一句话便让达仰感到这个中国青年的诚恳朴实,立即将自己画室的地址给了徐悲鸿,嘱咐他每星期天的早晨到自己的画室去。在第一个星期天,徐悲鸿去见达仰,同达仰谈起了自己的追求和信心。达仰了解了其天赋和抱负异常欢喜,竟忘记自己已68岁高龄而开心地同徐悲鸿谈起五十余年来的往事。得益于达仰的慧眼,徐悲鸿终成一代大师。
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会因说错话丧失机会,但也会因没有说好话而丧失更多的机会。
克服恐惧:找出恐惧的根源
我在世界华人演说家俱乐部品牌课程《总裁演说智慧》中分享到:克服恐惧最快的办法就是做你恐惧的事!
不少人在众多的人面前说话时感到非常害怕,我们经常听到他们这样说:
“我听过许多报告,多数报告都有答疑的时间。即使我坐在听众中间,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但每当我考虑提出一个问题时,我的心就怦怦地跳个不停,整个胳膊感觉像木棍一样,连举手都很困难。”
“我的老师在每堂课上都喜欢提问。无论何时被叫到,我都会口干舌燥。如果是一对一闲谈,我能感觉好一点,但仍然紧张。我不愿说蠢话或去表达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
“没有比求职更糟的了。我花了6个月来找工作,真是令人痛苦。在等待会见时,我总是冒冷汗,额头布满汗珠,腋窝也湿了,衬衫贴在了后背上,还没进办公室就这副样子了。”
是什么使这些恐惧落在我们的身上?为什么要担心呢?简单来说,我们大家都想获得尊重,希望招人喜爱。具体来讲,造成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不想献丑。这些人的想法是,只要我不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处,别人也就不会知道我的缺点;而一旦在众人面前说话,自己的粗浅根底、拙劣看法都会暴露出来,那么从此以后,哪里还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不说话更稳妥。
不过,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想一想,一个人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短处,那么其长处又能充分发挥无遗吗?如果自己的长处发挥受到影响,无疑也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看法,别人有时会以较低的水平来评价你。其实,只要你认真地全力发挥,诚诚恳恳地把话说出来,不必踮高足尖来充内行,相信必会有不错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