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八旗子弟
8686900000021

第21章 前传:有一族子弟叫八旗(20)

刚刚坐下,金贵便开门见山地说:“大奶奶,我听说了,安少爷上班那报馆关张了,是吧?我琢磨着少爷闲着也不行,想请他到我那货栈帮忙管管账,您看成吗?”

我奶奶一口拒绝:“不行不行。金贵儿啊,我听安儿说了,你们连骆驼都卖了,货栈也没生意,你让他过去想养着他呀?”

我父亲也说:“我会管什么账啊?金贵哥,你的心意我领了,我真不能到你那儿去。”

金顺就帮他哥哥说:“哎,少爷,你可见外啦!我哥现在准备从平谷、密云那边贩山货,买卖可真需要人哪。”

我父亲则直言:“你们是瞧我失业了吧?没事儿,别的报社我同学、朋友多啦,在家里写稿我也能挣出饭钱来。你们放心吧。”

于是,我奶奶就说:“是啊。安儿能挣钱以后,我都不出去帮人啦。还有哇,我得告诉你们,他不能到远处去上班,再过两个月吧,头秋我就准备给他办喜事儿了。”

那兄弟俩一起惊叫:“真的?”

我奶奶笑了:“当然是真的。按咱们旗人的老例儿,请大媒、合婚都挺圆满,过几天就要放定,过嫁妆啦!”

金顺忙问:“大奶奶,咱安少爷聘的是谁家姑娘?”

我奶奶更笑了:“花园六条老傅家,镶白旗的,那闺女是我打小看着长大的,可招人疼啦!”

金贵道:“那我先给您道喜啦!”

金顺嬉笑着问我父亲:“少爷,你不是历来讲什么自由吗?怎么着,娶媳妇这事还是咱大奶奶包办啊?”

我奶奶佯装怒状:“呸?顺子,别瞎白!人家增启姑娘也是读了高级中学的啊,安儿和她就是自个儿认识的。我包办?我包得了吗?”

金贵倒吸一口气:“嗬!大奶奶开通啊!”

金顺又问我父亲:“哎哎,少爷,没过门的少奶奶漂亮吧?”

我父亲有点害羞了,低声说:“还行。”

金顺就笑道:“得了吧你!辅仁大秀才,差点儿的你能娶?”

我奶奶喜笑颜开地:“没错儿!这回呀,他们自由的让我高兴啊。这兵荒马乱的年月,早点儿娶回家我才放心哪!”

金顺忽然长叹一声:“唉!还是少爷福气好哇,我这个窝囊废呀,我是,我是命不好哟!”

我父亲顿时吓了一跳,赶忙说:“金顺,不是命,是时代造成的这一切。你会有将来的!”

金贵指着他弟弟说:“你这傻爷们儿,又犯傻啦?这说大奶奶家的喜事儿呢!”

我奶奶看看金顺,就说出一句意外的话:“怎么这么多年没有小英子的消息呀?那丫头哪儿去了呢?”

我父亲忙道:“吉人天相!”金贵也跟着说:“从您府上出来的人,都有佛爷保佑着呐!”

我奶奶一转念:“对呀!我真忘了,这么大的事儿,我怎么没去广济寺呢?不光是得告诉他姨姥爷宗月大法师一声,也应当拜拜佛呀!”

北京广济寺大雄殿供奉的三世佛与其它寺院所供奉的佛有所不同,这里的三世佛西侧是过去世迦叶佛,中间是现在世释迦牟尼佛,东侧是末来世弥勒佛。最不同之处便是弥勒佛的供奉,真正表达了合掌皈依仰慈悲,举头见佛生欢喜的佛教精神。而在三世佛佛龛的背后壁上,裱贴有一幅清代画家傅雯所绘指画《胜果妙音图》,更堪称国宝。

这是一幅长约三丈的巨幅画作,画中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讲经,文殊、普贤等菩萨及众多罗汉、童子均在聆听佛说真理。最为奇特的是在听众中还有关羽关圣公等中国历史人物,除证明佛法无边普渡众生之外,也完全符合《法华经》中语:“善哉!善哉!大雄世尊。”

故此,北京广济寺名扬四海,历经几朝香火不断。可惜,恰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广济寺着了一场大火,损失惨重。广济寺遭遇火灾之后,僧俗人等均感不安,当时就有人说,大劫啊。然而,无论大劫还是大难来否,北京市民的生活在继续,人间的姻缘依然美好。

在国难当头、百姓无助的时刻,拜佛求神自然就会更盛。广济寺和北京别的庙宇一样,来寺里敬香祈祷的人络绎不绝。

由于本寺广施善缘,故而逃难的、流浪者、叫花子们也常聚集在寺院门前,和尚们省吃俭用照样施粥舍饭救济世民。我奶奶刚迈进寺院山门的门坎,便看见一身穿破旧僧服的中年和尚,正领着一群流浪贫儿在西墙脚下念书呢。

只听得贫儿们正朗朗颂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领着孩子们背书的人,正是我奶奶的姐夫宗月大法师。在读书声停顿时,我奶奶走上,打个问讯说:“宗月法师,木贞有事打扰了。”

宗月法师忙回礼,道声:“无妨。”

回身说:“孩子们,你们继续背书,贫僧等下来考你们啊。”

我奶奶便说:“真是打扰了。能不能这边儿听我说件事儿?”

宗月法师抬手一指香炉处:“这边请。”

两人站定,我奶奶开口便说:“我儿子要结婚了,娶的是菜园六条老傅家的闺女,也是在旗的根本人家儿。”

宗月法师道:“恭喜。你……告诉万善寺那边了吗?”

我奶奶说:“告诉了。安儿他师大爷木槿和他师哥惠华说,要替安儿念经祈佛呢。”

宗月应声:“善哉,善哉。”

我奶奶其实是见姐夫,所以说起了家常话:“宗月,我是这么想啊,这小日本犯乱,天下越来越不太平,赶紧给他们办了事儿,我心里才踏实啊。”

宗月法师面色严峻,气愤地说:“我佛慈悲,那败类可恶!倭寇犯我中华,万众自当拒贼。满洲国一群鼠类,竟然要请我去当‘国师’?真是辱我佛法!”

我奶奶吃了一惊,又问:“他们那个什么满洲国,要请你?当,当国师?”

宗月法师冷笑一声:“来者还是我八旗之人,真是丢尽祖宗脸面。”

我奶奶愤愤地:“呸!给日本人当奴才,狗屎都不如!”

宗月法师即道:“佛法无边,恶人自有恶报。此话,已让来者无颜以对。”

我奶奶笑声:“好!姐夫,不,宗月法师,你真给咱中国人争光了!”

宗月法师和缓地说:“木贞施主,贫僧一定在佛前敬拜,替你和全家保佑平安的。你儿之事,我祝福了。”

我奶奶高兴地说:“有你大法师祝福,一定平安。我呀,这两天就正式给老傅家放定啦!”

在北京人旧时婚俗中,定亲之后的“放定”礼仪非常重要,放定又分放小定和放大定两次,均由男方家中准备酒肉果品、衣物首饰等礼,请喜铺子差人用大礼盒抬着招摇过市送至女方家中,大概是定婚之意。

“放定”之后定下了婚期,下一步礼仪就是“过嫁妆”,就是女方家往男方家送嫁妆,同样是由喜铺子差人抬着穿街过巷,声势排场以娘家财势而定。无论“放定”还是“过嫁妆”,都有台数的规定,男方家“放定”一般应是八台,女方家“过嫁妆”一般则十二台。所谓台,其实就是从喜铺子雇来的由两个人抬着走的礼品大盒子。木制大盒是敞开的,四面彩绘吉祥花鸟,两根朱红抬杆在箱侧穿过,由穿着喜衣的两个抬夫抬着走,以显示隆重与财富。

我父亲算是个思想进步的年轻人,本不想完全按照旧礼仪办婚事,况且他也知道家境贫寒恐怕是办不起礼仪繁多、破费颇大的婚礼的。想不到我奶奶在准备“放定”前夕却自有主张,她又打开了陪嫁躺箱,我父亲绝对想不到我奶奶从箱内取出了一绽二两重的小金元宝,金光闪闪的使我父都看呆了。

我奶奶自豪地说:“这是我压箱底儿的最后的陪嫁了,就准备给你娶媳妇用的。”

想到我奶奶宁愿放弃身份去给有钱人家当老妈子,也没动这枚金元宝,我父亲心中自然感动万分,手捧着金元宝什么话儿都讲不出来了,只喊了一声:“妈!”由于社会不景气,我父亲定婚的大、小定合二为一了。放定过礼的礼盒我奶奶用的是八台,除酒肉食品之外,给新娘的衣服是单、棉、皮、纱一应俱全,在最后一台礼箱最上头摆放的是旗人特有的一大盘“子孙饽饽”。

傅家的“过嫁妆”也是非同小可,十二台陪嫁装得满满当当,被褥枕靠、瓶盘镜钟等置备齐全,引人注目是两只樟木大箱,箱上有各色铜饰,箱内装有何物就令人猜测了。无论“过定”还是“过陪嫁”,带队领头的必须是婆家、娘家两边的“全活人儿”,否则也不吉利。所谓“全活人儿”是指自己家里有儿女的长辈妇女,我奶奶家请的是她娘家那边的大嫂子,而傅家出面的则是我母亲的大舅妈。虽然日子过得都挺艰难,但是我的父母亲婚前的“过定”“过嫁妆”依然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

新街口北大街陈家小院终于迎来最喜庆的一天了!一顶大红色喀喇呢花轿停放在小院门口,一班吹鼓手分列两旁,一面铜锣悬挂在小院门框上,只待一声锣响迎亲队伍便出发了。我奶奶换上了收藏已久的绣花旗袍,我父亲穿上了似乎已不太习惯的长袍礼帽,都喜气洋洋地站在院里。汉族婚仪是三顶轿子,除新娘花轿之外还为娶亲太太、送亲太太各备一顶。而满族娶亲只用一顶花轿,娶亲、送亲太太须乘随行的车辆,一般用骡子车。汉族结婚时迎亲队伍前走的是手执旗、伞、金瓜、斧镫的执事队,而满族迎亲最大特征是执事队手举着的是牛角泡子灯。

这是一种羊皮制作成的透明圆灯,灯上贴着红喜字,举灯者必须是双数,这是沿袭数百年的满洲旧俗。我奶奶用的是十对牛角泡子灯,意寓十全十美。就这样,锣声一响,花轿抬起,吹吹打打,迎亲队伍由新街口北大街走到菜园六条傅家门前。我母亲上轿前必须放声大哭,并且坐进轿子抬着走出多远后也是哭声不止,这也是个老规矩。又是一路吹打,又是热闹的返回,只是队伍中增加了送亲的娘家人,延绵半里地显得更为壮观。

来到我奶奶家小院后,花轿要从正燃着的炭火盆上抬过去,然后我父亲举弓搭箭朝着轿子帘儿连射三箭(肯定是轻射)后,新娘出轿,我父亲用一支箭杆儿将新娘的盖头掀开时,在场的人群响起一阵欢呼声,我的母亲傅增启可堪称是位端庄秀丽的美人儿啊。坐过帐、拜过天地后就在我奶奶家摆了六桌席,所有菜品、用具都是同和居饭庄的,花费不小。不过,新婚夫妇沿桌拜谢时,贺喜吃酒的众亲友“放封”(红包)也不薄,我奶奶对于众亲友的大情大义唠叨许久,心存感激。

在我父亲的婚礼定下日子之后,我奶奶犹豫再三,还是没请张中华。婚礼当晚,惠华法师却独自来到小院,送了贺礼,对我父亲说:“安表弟,望你善待弟妹,佛祖会保佑你们的。”我父亲对这位表姐说:“我妈没让请张中华,我就没告诉张大哥。丰台那边日本军队尽闹事儿,请他恐怕也来不了。”惠华法师只道:“阿弥陀佛!”

二十一、

在一片朝霞映托下,古老的钟鼓楼依然雄浑,四周的大片灰色房舍仍在沉睡中。什刹海水面上闪烁着点点光辉,湖畔一座座古刹仿佛正在苏醒。什刹海西侧的新街口北大街还在寂静中,只有我奶奶家的小院堂屋和厨房早已亮起了灯。堂屋似乎焕然一新,我母亲娘家陪嫁过来的画框、胆瓶以及小家具上都还贴着大红的喜字,整个小家便洋溢着新婚的幸福。我母亲傅增启正在厨房忙着呢!熬粥、烙饼、煎鸡蛋,还用刀切出一盘极细的咸罗卜丝,并用香油、醋等调料认真拌出了香味。一切做好了之后,我母亲一盘盘地将准备好的早餐端到堂屋方桌上,又拿了三副碗筷摆放整齐,然后站到桌旁欣赏自己的布置。

这时,我奶奶从自己屋里走出来,刚看见堂屋里桌上热气腾腾的东西,马上就叫道:“哎哟!增启姑娘,你刚过门,怎么能让你忙乎?”

我母亲恭恭敬敬地行了个“蹲安”,道声:“妈,您多睡会儿吧。以后,有我了。”

我奶奶几步走到我父母房间门口,使劲地拍门,还高声喊:“安儿!安儿!你还睡呀,让人家新媳妇儿伺候你呀!赶紧的,起来!”

我母亲笑着回道:“妈,今个他和顺子哥约好了,要去丰台给张中华大哥送喜糖。道儿远着呢,让他多歇会儿吧。”

正说话间,我父亲已经推门走出了房间,一眼瞧见桌上丰盛的早餐,说声:“烙饼煎鸡蛋!妈,增启一来,您可太讲究了啊!”

说着,伸手就要去拿烙饼卷鸡蛋吃。我奶奶使劲在他背上拍了一掌:“放下!快洗脸去。这都是增启姑娘做的,你妈是跟你享福啦!”

三个人坐到桌前吃早餐时,我父亲口嚼着烙饼卷鸡蛋,又大口地喝粥,还不时伸筷夹点咸罗卜丝吃,那样子非常享受。我母亲笑眯眯地看着丈夫香甜进餐,自己倒没动筷子。我奶奶看着他俩,脸上泛起幸福的笑容,笑着说:“姑娘,你瞧他这馋虫样儿,八辈子没吃过烙饼摊鸡蛋似的。哎,你快吃啊,光瞧他不解饿呀!”

我母亲小口抿一下粥,也笑着说:“以前哪,只见他在外头风风火火的。没想到吃饭也是这样儿,哪像个文人哪!”

我父亲边吃边说:“香!真的,你做得特别香。”我奶奶马上问:“怎么着,妈做得不香,娶了媳妇儿忘了娘啊。”

我父亲差点喷了饭,正经地回答:“不能。妈,您为我做的一切,无可替代!”

我母亲像是劝解:“快吃吧你,待会儿顺子哥就到了。你们还得赶路呢!”

我奶奶想想才说:“这事儿也有点怪了。你们说说,是你们俩办喜事儿,他张大哥和顺子也不熟,怎么这个顺子非得催命似的要让安儿到丰台送喜糖呢?他急什么呀?”

我母亲没吭气,我父亲问非所答地应声:“吃饭,吃饭。”这时,院门那边响起了敲门声。

我奶奶下了门栓,拉开院门,金顺马上施礼请安:“大奶奶您吉祥!”

没容我奶奶回话,他就朝院里喊:“少爷!我说少爷啊,天儿不早啦,咱们该走了!”

我奶奶不满意地说:“顺子,你这猴急猴急的干吗呀?你催什么呀?送点喜糖至于嘛?”

金顺忙说:“哎哟!大奶奶,对不住啊。我这,我这不是想早去早回么。”

我奶奶还是不大高兴地:“早?他也推早了吧?打海淀过来,顺子,你是三更天就爬起来的呀?”

金顺几乎没话对付,只憨笑着:“嘿嘿,我是怕……”

这时,我父亲抹着嘴走出堂屋说:“他怕道上不太平,是得早去早回呀。”

金顺连声道:“对对对。”我父亲就对金顺说了声:“那咱们趁早出发。”

说罢,他俩就往门外走。我母亲拎着个布包追了出来,嘴里喊:“等会儿!糖!喜糖还没拿哪!”

我父亲一拍脑袋:“瞧我乱的,这都忘了。”

金顺也忙回身说:“少奶奶,顺子给您请安。”

我母亲说:“赶紧走吧。路上啊你照应他点儿啊!”

金顺答:“您放心,少奶奶。”说完随我父亲匆匆离去。

我奶奶就对我母亲说:“我就纳了闷儿啦,他们是急什么呀?”

我母亲探头朝外头一看,不由地叹道:“嗬!那金顺还雇了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