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最有用的心理学全集
871200000159

第159章 马太效应

第16章第4节马太效应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去做生意。等他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多多益善。”

这个故事出于《新约?马太福音》,它的寓意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20世纪60年代,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人类资源分配上,《马太福音》所预言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现象十分明显:富人享有更多资源——金钱、荣誉以及地位,穷人却变得一无所有。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则往往一直孤独;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因此更加出名;容貌漂亮的人,更引人注目,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讨人喜欢,因而他们的机会比一般人多,有时一些机会的大门甚至是专门为他们敞开的,比如当演员、模特;一个人受的教育越高,就越可能在高学历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

金钱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本钱比别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股市里的大庄家可以兴风作浪,而小额投资者往往会赔得一无所有;资本雄厚的企业可以尽情使用各种营销手段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小企业却只能在夹缝里生存。

可以说,无论是在生物演化、个人发展等领域,还是在国家、企业间的竞争中,“马太效应”都普遍存在。

有一幅题为“成名以后”的漫画就讽刺了这种现象:一位编辑指着青年作家身旁装满废纸的纸篓说:“这些我们全都发表。”这说明,一个人如果出了名,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并不成熟的“退稿”、粗制滥造的“废稿”,也会变为“名篇杰作”,甚至他的一言一行也可能被奉为圭臬。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我每每小声嘀咕一下,也变成了喇叭的独奏。”

一个人拥有的越多,社会就倾向于给予他越多;一个人拥有的越少,社会就倾向于给予他越少。根据“马太效应”,社会更倾向于“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在管理的领域,“马太效应”有它积极的意义。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企业在用人策略上,应该量才施用,对才能大的人委以重任,对才能小的或没有才能的则赋予较轻的职责,或者不用。管理要避免的是“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在享用“马太效应”带给我们无限启发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学术界,“马太效应”经常与学术腐败联系在一起。

比如,已经成名的学者,哪怕他的论文乏善可陈,也很容易被学术刊物录用;而无名小辈的论文,哪怕水平再高,也往往被刊物拒绝。

于是,知名大家和无名小辈就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利用起“马太效应”来,于是就有了与“权力剥削”孪生的“名望剥削”。比如,导师领衔在研究生的论文上署名,而研究生也只好“心甘情愿”地任导师剥削了——你不让导师剥削,你就永远别想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这种“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便是,“著名学者”越来越远离学术,越来越重视学术权威;而没有学术著作又想拥有学术权威,便只能营造虚名,制造泡沫学术。

“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往往影响到教育公正。

比如,管理水平高、办学质量好的学校,就有条件招聘到好的老师,师资队伍就会越来越好;相反,不好的学校很难招到好的老师,即使目前有好老师,也会逐渐另谋高就,因此,学校会越办越糟。

自信心强的学生,什么事情都敢于挑战;而自信心差的正相反。结果,自信的学生上课大胆发言,与同学交往游刃有余,不断地获得新的成功;自信心差的学生话都不敢说,做事谨小慎微,由于缺乏信心,结果总是失败,因此变得更加自卑,甚至自我封闭。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一个社会要保障最基本的公平,最重要的调节手段是教育。因此,教育投资体制中的“马太效应”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纠正,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