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学
8746800000019

第19章 疮疡(4)

(4)气虚毒滞证: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液稀少,色带灰绿,闷肿胀痛,容易形成空腔;伴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治宜扶正托毒,方用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外治

(1)初起未溃,患部红肿,脓头尚未溃破,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用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2)酿脓期,予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若脓腐阻塞疮口,脓液蓄积,引流不畅,可用药线蘸五五丹或药线蘸八二丹插入疮口,蚀脓引流;或用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松松填于脓腔以祛腐。若疮肿有明显波动,可采用手术切开排脓,作“+”字或“++”字形切开手术,并注意尽量保留皮肤,如大块坏死组织难以脱尽,可分次祛除。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改用九一丹外掺,外敷红油膏。

(3)收口期,疮面脓腐已净,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敷白玉膏。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

3.其他疗法

(1)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必要时可用胰岛素制剂以达到快速控制血糖的目的。

(2)可根据病情及脓液细菌培养的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五、预防与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患病后经常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可用2%~10%黄柏溶液或生理盐水洗涤拭净,以免脓水浸淫。

(2)切忌挤压,患在项部者可用四头带包扎;若患背疽,睡时宜侧卧;患在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在下肢者宜抬高患肢,减少活动。

(3)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鱼腥等食物;糖尿病患者应及时进行治疗,并予糖尿病饮食;高热时应卧床休息,并多饮开水。

第六节 无头疽

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其临床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发病急骤,初起无头,发无定处,病位较深,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多损伤筋骨关节。发于四肢长管骨者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本节选择临床常见的附骨疽、环跳疽作为典型疾病介绍。

附骨疽

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儿童常见,多发于四肢长骨,发病急骤,常以寒战,高热始,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损伤筋骨。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在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生在手足腿膊等处,溃破后露出朽骨的叫多骨疽;生在股胫部的叫股胫疽等。病名虽异,而其病因证治大致相仿,故合并论述,统名为附骨疽。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一、病因病机

因患疔疮、有头疽、疮疖等化脓性疾病;或伤寒、天花、麻疹、猩红热等病后余毒未清,湿热壅盛,深窜入里,留着筋骨,使经脉阻隔,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成。

也可由于外来伤害,尤其是开放性骨折、局部骨骼损伤,复又感受邪毒,瘀血化热,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塞、凝滞筋骨为患。

二、诊断

好发于儿童,尤以10岁以下的男孩更为多见。多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发病部位以胫骨为最多,其次为股骨、肱骨和桡骨。常有明显化脓性病灶存在,或外伤,或有骨科手术史。

1.初起 起病急骤,患肢疼痛彻骨,1~2日内不能活动,继则皮肤微红、微热,胖肿骨胀。若患在大腿部时,红肿则不易发现,病变的骨端具有深压痛和纵轴叩击痛。可先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达39~40℃;及口干溲赤,苔黄腻,脉滑数等全身症状。

2.成脓 约在患病后3~4周之间化脓,身热持续不退,局部红肿,骨胀明显;伴全身高热持续不退。

3.溃后 脓出初稠后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而成窦道。此时患部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探针探之,常可触到粗糙的死骨,此时即转为慢性,以后常反复发作,可迁延数年。大多数病例有1个或数个不易愈合的窦道,窦口凹陷,周围常并发湿疮、脓疱以及色素沉着。必待死骨出尽以后,疮口才能愈合。

本病若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则为并发内陷,危及生命。

X线摄片在1周内无明显异常,一般2周后才能显示骨影模糊区、骨膜反应、骨质破坏等影像。约4周后才能发现死骨。

三、鉴别诊断

1.历节风 常波及多个关节,关节肿痛呈游走性,压痛在关节处,全身症状不如附骨疽严重。

2.流痰 好发于骨关节间,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迟缓,均需半年至1年以上,溃后脓水清稀,多夹有败絮状物,常造成残废。

3.流注 好发于肌肉丰厚处,无固定部位,随处可生,而且常此处未愈,他处又起。局部皮色不变,漫肿疼痛,疼痛较轻,成脓较快,溃后不损伤筋骨,容易愈合。

四、治疗

1.内治

(1)湿热瘀阻证:患肢疼痛彻骨,不能活动,继则局部胖肿,皮色不变,按之灼热,有明显的骨压痛和患肢叩击痛;伴寒战高热;舌苔黄,脉数。治宜清热化湿,行瘀通络,方用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加减。

(2)热毒炽盛证:起病约1~2周后,高热持续不退;患肢胖肿,疼痛剧烈,皮肤焮红灼热,内已酿脓;舌苔黄腻,脉洪数。治宜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3)脓毒蚀骨证:溃后脓水淋漓不尽,久则形成窦道,患肢肌肉萎缩,可摸到粗大的骨骼,以探针检查常可触到粗糙的死骨;可伴乏力,神疲,头昏,心悸,低热等;舌苔薄,脉濡细。治宜调补气血,清化余毒,方用八珍汤合四妙散加减。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或玉露丹外敷,患肢用夹板固定,以减少疼痛和防止病理性骨折。

(2)脓成:及早切开引流。

(3)溃后:用七三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或冲和膏盖贴;脓尽后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4)窦道形成: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药线腐蚀,疮口扩大后改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若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血管钳夹出或手术取出;如无死骨存在,脓液转为黏稠液体时,即使疮口仍较深,也应及时停用药线,否则不易收口。若有空腔或疮口较深时,可用垫棉法,促使疮口愈合。

3.其他疗法

(1)清创术:适用于窦道经久不愈,死骨大或多,疮口小而深,不能自动排出死骨者。

(2)中成药:①小金片或小金丹,每次4片,2次/日。②牛黄解毒片,每次4片,2次/日。③犀黄丸或醒消丸,每次3g,2次/日。

(3)抗生素和支持疗法:适用于低龄、体弱且病情严重者,根据脓培养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并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

五、预防与护理

(1)平素加强锻炼,增加饮食营养。患病后禁食鱼腥及辛辣食物。

(2)积极治疗原发病。

(3)急性期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并用夹板制动,以防止骨折和毒邪扩散。慢性期应避免负重及跌跤。

(4)伤口愈合后,必须继续服药3~6个月,以防复发。

环跳疽

环跳疽是发生在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儿童,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活动,溃后难敛,易成残废,全身症状严重。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髋关节炎。

一、病因病机

基本同附骨疽。还可以由关节附近外伤染毒,或由附骨疽直接蔓延到关节而引发本病。

二、诊断

好发于4~14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1.初期 发病急骤,初起即有寒战,高热,头痛,髋部隐痛,皮色不变,活动受限,尤其是旋转活动受限。继则疼痛加剧,呈半屈状,臀部外突,大腿略有外展、外旋,有纵轴叩击痛。

2.成脓期 皮肤焮热,皮色微红,疼痛剧烈,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伴壮热持续不退。局部按之有波动感者,为内已成脓,时间约在发病后1~3个月。

3.溃后期 脓出黄稠,因已损骨,不易收口。愈后常见关节畸形、僵硬,不能活动,或造成关节脱位、强直,导致残废。

X线摄片在早期仅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后期可见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骨质有脱钙现象。

三、鉴别诊断

1.臀部流注 病在肌肉,常为多发性,易脓、易溃、易敛,愈后不损伤筋骨。

2.髂窝流注 患肢屈曲难伸,大腿略向内翻,愈后大多无残废。

四、治疗

治疗可参照“附骨疽”。

若关节挛缩,肌肉萎缩,伸屈困难,或关节僵硬不能活动者,治宜益气化瘀,通经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脓成切开引流时以横切口为宜,以减少瘢痕对关节活动的影响。

五、预防与护理

参照“附骨疽”。

第七节 丹毒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起病突然,恶寒壮热,患处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肿胀,灼热,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每多复发。本病发无定处,好发于颜面、下肢。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本病相当于西医的丹毒,也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一、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血热火毒为患。多因素体血分有热,或由于肌肤破损,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凡发于头面部者,多夹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夹肝脾湿火;发于下肢者,多夹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二、诊断

多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发病前多有皮肤、黏膜破损或脚癣等病史。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发病急骤,开始即有恶寒,高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状。继则局部皮肤见片状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如涂丹之状,略高出皮肤,压之皮肤红色消退,去除压力后重复出现红色,与正常有明显分界,局部皮肤肿胀,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触痛明显。病情严重者,红斑处可伴发紫癜、瘀点、瘀斑、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病变附近有淋巴结肿大疼痛。

三、鉴别诊断

1.发 局部暗红,肿胀疼痛,中间明显,周围较浅,边界不清楚,有持续性胀痛,化脓时跳痛,大多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

2.接触性皮炎 有明显过敏物质接触史,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焮热瘙痒,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四、治疗

1.内治

(1)风热毒蕴证:发于头面部,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2)肝脾湿火证:发于胸腹腰胯者,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且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舒肝利胆,方用柴胡清肝汤加减。

(3)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伴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利湿清热解毒,方用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4)胎火蕴毒证:发生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2.外治

(1)外敷法:用玉露散或金黄散外敷。

(2)砭镰法:患处消毒后,可用三棱针轻刺患部皮肤,放血以泄热毒。应用于下肢复发性丹毒,往往可减少复发次数,但禁用于赤游丹毒、抱头火丹患者。

3.其他疗法 成脓者,可在坏死部位作小切口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五、预防与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床边隔离。

(2)下肢丹毒患者应抬高患肢30°~40°。

(3)有肌肤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而发病。因脚湿气导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可减少复发。

(4)多走、多站及劳累后容易复发,应加以注意。

(5)如伴有高热、烦渴、神志异常等症状者,应配合全身抗生素及对症治疗。

第八节 走黄与内陷

走黄与内陷为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证候。继发于疔疮的常称为走黄;因疽毒或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者称为内陷。相当于西医的全身急性化脓性感染。

疗毒走黄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走散入血,内攻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其临床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烦躁不安、神识昏愦等七恶证。以颜面部疔疮、烂疔合并走黄者多见。

一、病因病机

走黄的发生主要在于火毒炽盛。生疔之后,早期失治,毒势没有控制;或挤压碰伤;或过早切开,造成毒邪扩散;或误食辛热之药及酒肉鱼腥等食物;或艾灸疮头,更增火毒,均可促使疔毒发散,毒入营血,内攻脏腑而成。

二、诊断

多有疔疮病史,其症状变化多端,多与火毒走窜的途径及侵害部位有关。

局部症状一般多为在原发病灶处忽然疮顶陷黑无脓,肿势软漫,迅速向周围扩散,边界不清,失去护场,皮色转为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