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最新工会干部培训与业务指导手册——工会主席工作手册
8748700000003

第3章 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3)

②要切实履行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责,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为重点,推动职工在共建的基础上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就业权利,推动《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和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完善面向困难职工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职工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要抓住《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动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督促有关部门加强执法检查,深入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努力把劳动关系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突出维护职工的收入分配权益,按照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要求,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完善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落实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要努力维护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提高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推动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督促企业落实好安全生产措施,减少和避免职业危害与事故的发生。要推动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维护好职工的民主权利。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改革创新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只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职工群众共命运,工会组织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工人运动的主题;我国工人阶级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包括产业工人、其他工人、知识分子、管理干部在内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要在政治安排、权益维护、舆论宣传上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工会要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要完善在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要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发挥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理论基础,也是工会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

近年来,中国工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眼时代发展,适应职工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工会特色与国外有益经验相结合,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与体现职工的愿望要求相结合,深入研究“走什么样的工会发展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工会”的重大时代课题,不断推动工会理论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把维护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全过程的思路;确立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要求;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与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根本区别,提出了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确立了“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企业工会工作原则,等等。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指导思想、政治保证、基本原则、根本任务、职能作用、发展方向等,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工会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实践证明,工会工作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不断前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刻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深刻认识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深刻认识职工队伍的新变化,从国情会情出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尊重基层和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措施上不断有新改进,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使工会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总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职责,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作为这一实践的主体,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完善,在创新中提高,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建设好、完善好、发展好,谱写中国工会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目标任务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必须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努力实现以下工会组织的目标任务:

(1)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密切党与职工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尤其是要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扬民主,把工会建成职工之家,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2)把中国工会建成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群众组织,通过深入实施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等活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人民团体,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4)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使工会在推动建立健全全面实现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中有所作为,从而切实发挥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

(5)要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大学校,推进职工队伍的知识化进程,培养造就一支有先进阶级理想、社会主义道德、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严明纪律的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6)要把工会建设成为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工运新秩序。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我国职工权益的积极力量,不断增进中国工会与世界各国工会和工人的友谊、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开创工会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从而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需要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提高探索和实践坚持走这条道路的能力和水平,在工会各项工作中体现继承性、注重实践性、富于创造性,努力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各级工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6.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会工作科学理论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指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最根本的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现阶段我国职工队伍和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研究解决工会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才能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自觉性,确保工会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根本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行动指南,当然也是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行动指南。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是党的事业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理论也是党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其中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关于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是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基点,是发挥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本途径,保证他们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论述;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在政治上保障、制度上落实、权益上维护、素质上提高的论述;关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基本职责的论述等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断发展和创新工会工作,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工作全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认识新时期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会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3)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协调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4)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群众组织到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来,不断增强党的阶段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5)不断推进工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丰富完善。

要在始终保持工会工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切实解决好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的问题,肩负起中国工会的伟大历史使命。要准确把握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南,运用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努力研究解决好工会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科学理论贯彻到工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使之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上都取得新的成效。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使工会工作始终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发展,在正确应对新机遇和挑战的实践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7.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方法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需要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根本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和谐的社会关系牢固地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公平既包括机会公平、标准公平、分配公平,还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竞争。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就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它是一种道德规范,又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它既表现为个人品德,也表现为群体品格,还表现为社会公德。如果社会缺少最基本的诚信和友爱,家庭、邻里、单位、组织乃至国家就无法存在,基本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就无法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就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或诚信经济,而与这种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其他领域,也必然要求诚信化。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活力是社会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动态的社会,一个积极的、有创造性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运行有序和经济、政治、社会呈现高度平和稳定状态的社会。安定有序,是人类社会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问题后必然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一个社会稳定有序,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出现偏差时社会纠偏机制能够及时发挥作用。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而且应当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以此作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协调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培养人们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协调各种利益,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工会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工会究竟应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其作用呢?从基层的角度看,应具体做到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