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在世界上的地位是越来越高了,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在了解中国。因此公关人员的活动半径也不仅仅局限在国内了。我们不仅走出了亚洲,而且冲向了世界。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国际礼仪。公关人员在国际交往中,应该遵循哪些基本的礼仪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庞大的一个问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随着我们国家进一步的改革和开放,中国人到外国去,外国人到中国来。国际礼仪的应用问题摆在了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公关人员作为公司、企业的代表,这个问题更加不可回避。不仅到国外去要讲国际礼仪,外国人到中国来我们也要讲国际礼仪。这是一个双向问题。一般而言,但凡在国际交往中我们都要讲国际礼仪。内外有别,不要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讲究国际礼仪,首先要讲第一句,内外有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不要把一个人的经验推而广之。讲交际礼仪,我反复强调一条:交往以对方为中心,你真要尊重别人,你就要把对方放在中心的位置上。要接受对方,尊重对方,不要把自己的经验去强加给别人,也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别人的是非。说白了,讲究内外有别,就是要你容忍别人,宽以待人,接受别人,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不要事事去吹毛求疵。
有一次来个日本客人,这位日本客人是中日友好人士,我们陪着他到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去参观,他自己提出来的。对战争问题,他有自己的非常正义的看法。他看完了这个战争纪念馆,有人问他,对中日战争有什么看法吗?我们叫抗日战争,他们叫中日战争。他说:给你们添麻烦了。中文里添麻烦是掉以轻心,敷衍了事。后来我请教了一位日文比较好的同事,他说:日本人要讲添麻烦了,是一种重大的内疚和歉意。实际上是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理解也就不一样了。当初个别日本领导人,也讲过添麻烦的话。我记得,我们媒体和人民很多人都不高兴了:把我们打成那个样子了,给我们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使我们国家发展速度受到了长时间的牵制,死掉了几千万人,怎么能说仅仅是“你添麻烦了”?其实这是语言理解上的问题。
中国人也有类似问题。中国人喜欢客气,这种客气过了,外国人往往就叫假客气。比如请外国人吃饭,这饭做得特别讲究,为这顿饭花了很多钱,费了很大劲,准备了好多天,然后却告诉对方没什么好吃的,也不会做,让人家凑合着吃吧。给你送个礼物,为这个礼物的选择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费了半个月的时间,到处寻觅,花了不少钱,送给人家又假谦虚,说什么:不会买,不成敬意,买一个破烂东西,还有的同志更实在,告诉受赠者:这是自己家用不完的,难道对方成了垃圾收购站了吗?要在国际交往中,你不能这么说。你要直言不讳,你要请他吃饭,你哪怕给他烤一个白薯,你也跟他说:这是特意为他烤的,是为他而做的,是自己最拿手的菜,等于告诉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他觉得你尊重他,他受重视。给他送一个礼物,你还得给他讲: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或者我们这个地方,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或者商品,送给他做一个纪念,希望他睹物思人,不要忘掉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不要忘掉我们两个企业的关系。你要认真去说,不能假客气。
应当承认,在国际交往中,沟通上有时候也会有障碍。比如,我问你:你的印象中,西方人爱吃中餐吗?很多人会说:爱吃。问:你凭什么说爱吃?有人会说:因为我觉得他们见了中餐之后,非常兴奋,然后这么多菜。告诉大家:那是客气,客气。我接触欧美人士比较多,严格讲,绝大多数西方人尝尝中餐,开个洋荤还行,常吃不行,认认真真地吃一顿中餐也扛不住。因为我们爱吃的很多东西他们不吃,比如韭菜,你要让他们吃,那就受罪,不吃。鱼翅咱们这儿是好东西,不吃。墨鱼,不吃。海参也不吃。他跟你说,好吃,甚至good,wonderful,太好吃了,客气。同样的道理,别人请我吃饭,我能说不好吃吗?你想想,不把我吃个半死,我不会告诉你不好吃呀。实际上他是礼貌,他爱吃什么,那你得明白。
有的时候,我倒喜欢请外国朋友到我家吃饭,我二三十块钱可以把他俩口子搞定,我知道他爱吃什么。糖拌西红柿,酸酸的,甜甜的,黏黏的,行。觉得这档次不高,炸春卷肯定受欢迎。西方人爱吃面食,带馅的面食,炸过的面食。不吃白饭,你要拿米饭给他,你顶多吃什么扬州炒饭,蛋炒饭也行,但不吃白饭。面食,炸过的带馅的面食,喜欢。所以你要给他来炸春卷就行了。当然这个炸春卷,你用英文说,一般人也听不懂。现在不流行包装吗?我把他包装成为Chinese pie,中国派。你有菠萝派、芒果派,我这是中国派,一下被对方理解了。你要觉得这个不过瘾呢,还可以给他吃陕西的肉夹膜。
陕西的肉夹馍是一种烧饼,烧饼切开后把猪肉给剁碎了夹进去,我告诉他这个东西叫Chinese hamburger,中式汉堡,他们也喜欢吃这个,也行呀,顶多他们那是牛肉饼,咱这是猪肉饼。有的外国人懂点中文,还会因此说陕西人坏话,说陕西人是骗子,他们认为肉夹馍应该是肉夹着馍,咱那可是馍夹着肉,我告诉他这是古汉语倒装,这是文化问题。你给外国客人吃菜,只要干净,量小,做得比较精致就行了。炒土豆丝绝对喜欢,他爱吃土豆,但都是炸的、烤的,没有炒的,所以一炒就行了。咕老肉、狮子头、糖醋鲤鱼都行。只要刺激,只要有味道、有特色就行。那个鲤鱼、草鱼,他们一般不吃,但是如果你把它做成糖醋的,浇了汁儿,酸酸甜甜他们也会吃。但是别给他吃烧肉丝,京酱肉丝那种口味行,可是最好改成京酱肉片。为什么呀?他是吃牛排长大的,牛排也是块。肉沫?他们认为那可是剩的边角废料。肉丝也得切大点儿,切成肉条肉块。切得越细,他越生气。咱那大师傅,刀工越好就切得越细,一斤肉给你切几千条肉丝。别跟他那样,他会找不着肉在哪里呀?他生闷气。
饭后,西方人吃甜品,他吃冰淇淋,你家里一般也不做,买来盒装的,也没什么意思。我一般给他吃烤白薯,用细致的包装给烤一个上来,让他拿调羹舀食,我告诉他此乃Chinese pudding,中式布丁,这也可以。如果实在不行就给他吃炸元宵,把汤圆给他炸了。他不爱吃烫的东西,爱吃带馅的炸过的东西。汤圆炸了,他们也会吃。没吃过的话,第一个吃完了以后,肯定会研究第二个,馅是怎么放进去的?没缝嘛这就是吃文化。我们宴请,他吃文化。实际上,国际交往一定要明白,内外有别,不要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交往以对方为中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讲究国际礼仪,其次要强调入乡随俗。我们有时候容易出问题,入乡随俗与国际惯例何者为先?又讲国际惯例,又讲入乡随俗,谁高谁低、谁先谁后,是依照惯例呢,还是入乡随俗呢?
这两个问题的具体化,就是要讲主随客便和客随主便的区别,什么情况下讲主随客便呢?自然我接待客人,我是主人的时候。外国人到中国来,我是主人,我要讲主随客便。您当主人,你可别告诉客人客随主便。有这个道理吗?没这个道理。换一个身份,中国人到外国去,中国人就是客人了。那时则要讲究客随主便。我是主人,主随客便。我是客人,客随主便。一定要摆正自己和对方的位置。这是第一个点要解决的,这是规则。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讲国际惯例,什么情况下讲入乡随俗呢?我讲国际礼仪,我当然也讲国际惯例。但你一定要注意:国际交往有多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双边交往。就是两个国家的交往,两个单位的交往,两种文化背景的交往。双边交往,通常讲究彼此尊重,入乡随俗。另一种形式是多边交往,即交往者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那时你能入乡随俗吗?我说难听点,随谁的俗呀?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到英国去开会,随谁的俗?众口难调。在这种情况下讲国际惯例。所以,首先,要分清你是主还是客?其次,要明白是多边交往还是双边交往?双边交往有可能讨论入乡随俗,多边交往则讨论国际惯例。
有一次一个同志跟我讲:吃东西响怎么了?外国人爱听就听,不爱听我们不跟他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谁怕谁呀?!我说不是那回事,吃东西不发出声音,这就是国际惯例,类似于国际交通规则。你在家里开车,轧死鸡、轧死鸭活该呀,自摸自和。在国际交往中开着车出了门,到了公共道路上,就是要遵守交规,这是惯例。
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实际上更多的碰到的是国际惯例。对于惯例要了解,更要尊重,绝对不讨论。下面,我们就谈一下有哪些惯例是我们应该一定要遵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