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刘邦下诏,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摆下酒席宴请文臣武将。同时,又催促丞相、御史赶快给将领们评定功劳,进行封赏。那些有牢骚的将领们看到这种情况,都十分高兴。他们说:“连陛下最不满意的雍齿都封了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人心从此安定了下来。
“乐善好施”奖“为富不仁”罚
清朝道光年间,江忠源出任浙江秀水知县。时值江浙一带发生水灾,波及秀水,刚刚上任的江忠源不得不全力以赴地办理赈灾事项。由于拨给的赈济粮款数量不多,再加上一些商人乘机抬高米价,激起了灾民的愤怒。走投无路的灾民出于无奈,哄抢了几家米店和一些富户,地方上的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怎样应付这个乱糟糟的局面呢?江忠源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办法。他首先用武力对哄抢事件进行制止,捕捉了100余名带头哄抢的要犯。为了杀一儆百,他把其中的一名情节最严重者处以死刑。其余则全部关入牢中。然而他更知道要想真正煞住哄抢之风,光用硬的手段是不行的,必须要解决百姓们的生计问题,具体说来就是筹集更多的赈灾钱款。然而当地的富商大户都很吝啬,谁也不肯多出。江忠源毕竟是一个有主意的能吏,终于想出了一条迫使富户多出钱的办法。
他下令把全县的绅士召集到城隍庙里,对大家说:“今年水灾严重,灾民多,赈款少,希望在座诸位多出钱粮。凡是愿意多捐钱粮的,官府颁给‘乐善好施’的匾额一块,还要给他披红挂彩,予以表彰;如果家有钱粮不捐,对灾民见死不救,也送给他一块匾,上面书写‘为富不仁某某’,悬挂在他家大门首,并责令地保监督,不许把匾隐藏起来。”他又补充说:“凡是得到‘乐善好施’的人家,还要发给‘禁抢告示’一张,可以张贴在大门外。谁敢到这家来哄抢,一律处死。”这样一来,给那些富户造成很大的压力。他们既怕落下“为富不仁”的坏名声,又害怕得不到官方保护而遭到抢劫,纷纷争着捐粮捐米。数日之间,捐银达到10余万两。
由于有了大批赈灾钱粮,民心很快安定下来。为了防止办事官员贪污作弊,他亲自监督赈灾钱粮的发放。县衙每五日便对各处发放情况作一次检查。这次赈灾涉及的钱粮虽然数目很大,但是内而差役,外而绅董,没有发现一起侵吞的事情。赈务即毕,有人提出对关在牢里的百余名哄抢犯应该严厉惩办。江忠源说:“这些人均犯的是斩、绞、军、流的罪名。但是他们是由于饥饿的驱使才犯的法,与通常犯法不同,值得同情。我看只把他们枷杖发落就行了。”这些人终于得到了从轻处理。
施恩与施威都是统御众庶的策略。
江忠源深悉此道,在秀水县赈灾的过程中交替使用了这两种统御策略,有效地制止住了该处混乱的局面,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同时在乡民中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原文”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译文”
一个人如果到了晚年而体弱多病,那都是年轻时不注意爱护身体所招来的痛苦;一个人失意以后还会有罪刑缠身,那都是在得志时贪赃枉法所造成的罪孽。因此一个有高深修养的人,即使生活在幸福环境中,也要凡事都抱着战战兢兢的谨慎态度,以免伤害到自己或他人。
“解说”
一个人在壮年时期,精气充沛、精神饱满、骨坚筋健、生命充满活力,但也充满了欲望,如果在这个时候不注意保养身体,老年时就会百病缠身。
青壮年时期,人往往忽略对身体的爱护。由于心中有这样一种意识,认为自己身体强壮,经受得住劳累或欲望消磨。所以,他行事就毫无顾忌,任意砍伐生命之本。这无疑是自己害自己的行为。人体以精气为本,精气充足便身体强健,精气不足则身体虚弱。而人体的精气又每天都被消耗。精气的消耗有三条途径:一是生命的自我消耗,生命的运转是以精气为动力的。精气循环不息地流动在人体各组织间,以维持人体各机能组织的正常运转,这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精气。二是人为因素的额外消耗。人在日常生活劳作中,情绪波动、欲望享乐都使人体精气大量消耗。三是外邪的入侵。人体需消耗大量的精气来抵抗外邪的入侵。由此可见,一个人若是不对身体善加保养,致使精气大量消耗,则后患无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正气也由盛渐衰,其免疫能力也降低了,就很容易患病。若一个人在青壮年就弄虚了身体,那他老年的日子必定难熬。
“例解”
管仲的养生之道
晏子曾经向管仲请教养生之道。管仲说:“养生之道就是放任自己,对自己所有的欲望都不要克制杜绝。”晏婴就问道:“那么具体说又是怎样的呢?”
管仲说:“去听你耳朵想听的,眼睛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鼻子想闻什么就去闻什么,张开自己嘴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身体想处于什么地方就处于什么地方。总之,去于你想干的一切事。人的耳朵想听到的是声音,如果不让听,那就叫阻塞听觉的灵敏;人的眼睛想看到美色,但如不让看,那就叫做阻塞视觉的明亮;人的鼻子想闻的是椒兰香气,如果闻不到,就叫做塞气味的判别;人的嘴巴想讲是是非非,如不让说,就叫阻塞头脑的智慧,人的身体所想处于的状态是舒服,如得不到这种条件,就叫做阻塞人身的安乐舒适;人的意愿所想的是放纵安逸,如做不到这些,就叫做阻塞人的天性,凡是这些种种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