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假罗杰”:19世纪英国影响最大的刑事案件
在1873年的春季,发生了一起海难,一艘船不幸沉没,大多数的船员与旅客遇难。船上有位叫做罗杰的男子,落入大海后,从此下落不明。虽然没有找到其尸体,但是人们大都认为他死了,就像其他落难者那样。不过他的父母一直拒绝这样想,而相信自己的儿子有可能得救了……许多年以后,有一个自称罗杰的人出现了,说自己当年被人救起,并没有死亡!那么,他说的是真话吗?
轮船遭遇风暴,罗杰下落不明。
1850年,希伯恩爵士夫妇产下了一个儿子,便是罗杰·;希伯恩。罗杰·;希伯恩是他们的独子,他自幼就过着优越的生活,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如此一年年过去,罗杰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
在22岁那年,罗杰加入军籍,因为世袭爵位,他便自然成为一名军官。加入军籍以后,罗杰为了磨砺自己,决定先作一次世界旅行。
就在1872年年底,罗杰从伦敦出发了。他的计划是,乘坐莱拉号轮船,前往美国纽约,途中经过非洲、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如果此行顺利的话,那么沿途下来,他的阅历将会大大增长。罗杰开心地踏上了莱拉号轮船,兴奋地向父母允诺,自己很快就会回来,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寄信过来。
这以后,希伯恩夫妇不断收到儿子寄来的信件,是从里斯本、喀布尔、开普敦……寄来的。从信里看得出,罗杰是非常兴奋的,见识也大为增长,领略到了各国的风土人情。
然而,在1873年的春季,噩耗从惠灵顿传来了:莱拉号航船遭遇风暴,不幸沉没,绝大多数的船员与旅客都遇难了。至于罗杰,则下落不明。但是在很多人看来,罗杰一定是去世了。因为根据当时当地海域水温以及风浪的实际情况,罗杰生还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这一消息传来,让希伯恩夫妇深受打击。他们不能接受独子去世的事实,依旧幻想着儿子奇迹获救。他可能漂流到某个海岛,被当地的居民救起了,他还会回到自己的家……
希伯恩爵士夫妇望眼欲穿了八年,却始终没有得到好消息。希伯恩爵士去世了,他没有后代,却留下了大笔的遗产。那么这笔遗产应该由谁来继承呢?按照英国贵族继承法,该由其家族的旁系继承人继承。但是直到这种时候,希伯恩爵士夫人仍然相信,自己的儿子还活在人间。在世界五个大洲的报纸上,她依旧执着地刊登着寻人启示。她许下承诺,说谁要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她将给予丰厚的报酬。
一个叫奥尔冬的探险家。
又过了一年,有人说发现了罗杰的行踪。罗杰并没有去世,现在正在澳大利亚。他现在的名字叫做阿尔图尔·;奥尔冬。奥尔冬遭遇海难以后,幸运地被当地的土著人救了。此后数年,奥尔冬生活在原始的岛屿上,过起了快乐的生活,竟乐不思蜀,长期不肯返回家乡。消息传出,奥尔冬成了一位传奇的探险家,受到很多人的敬慕。
希伯恩夫人为谨慎起见,对奥尔冬进行了一番认真的考证,终于确认奥尔冬就是自己多年前失踪的儿子罗杰。她感到非常宽慰,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果真还活着。她立即将奥尔冬接回英国,并着手为其办理继承手续。然而,其他人大都不相信罗杰还活着,他们坚信奥尔冬不过是一个冒牌货,是一个彻头彻尾、无耻之极的大骗子。
希伯恩爵士的其他亲属们,都认为奥尔冬是一个高级骗子,所有人都竭力反对奥尔冬的继承权。他们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奥尔冬的刑事责任。那么,奥尔冬究竟是不是多年前失踪的罗杰呢?还是说,他真的只是一个骗子而已?由此,一场马拉松式的诉讼拉开了帷幕。
由于时过境迁,况且这起案件涉及欧洲、大洋洲两地,所以取证非常困难。整个诉讼持续了八年,直到希伯恩夫人去世,还是没有一个明晰的结果出来。希伯恩夫人去世以前,留给奥尔冬300万英镑。
马拉松式的诉讼尘埃落定。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起马拉松式的诉讼案,终于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出现,是缘于原告方向法院提供的一份文书。这是一张商品买卖合同,签订于1870年。原告方说,上面留有奥尔冬的指印,那是奥尔冬在商行打工,与旅居澳大利亚的中国商人做生意时,按照华人的习俗摁下的。
原告方得知这一消息后,巨额买下了这张合同,并将其当作物证提供给法院。如果上面的指印真的是奥尔冬留下的,那么他就一定不是罗杰。因为罗杰在1870年,还没有出发旅行呢,怎么会在澳大利亚签订合同呢?
法院决定,取下奥尔冬的指纹,以便与合同上的指纹相比照。那时,指纹术已经在英国兴起了,其科学性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了。法官决定采用指纹术,来辨别“罗杰”的真伪。
经过比对,奥尔冬的指纹与合同上的指纹“极为相像”!这就意味着,在罗杰尚未出发旅行的两年前,奥尔冬就已经在澳大利亚的商行打工了!如今已是铁证,奥尔冬果然是冒牌货,根本就不是失踪多年的罗杰!
证据确凿,奥尔冬不得不低头认罪。原来,他看到报纸上的寻人启事,以为自己获得了一个继承不菲财产的机会,就与人合谋,冒名顶替了罗杰!至此,这宗马拉松式的诉讼案尘埃落定,奥尔冬因为诈骗,被判处14年监禁。
(2)伦敦诈骗案:骇人听闻的一大冤案
19世纪末,在英国伦敦发生了一起恶性诈骗案件。受害者多达二十余人,而且全都是女性!警方在经过侦查以后,终于锁定了一位名叫贝克的嫌疑犯,认为他就是行骗者。而且那些受骗的女性也做出证明,大都认为贝克就是骗她们的人!但是,数年以后,又一个模样相似的嫌疑犯浮出水面……
二十多名单身女性被骗。
1895年12月17日下午,伦敦某街道上,有位巡警正在巡逻。突然间,一个男人快步冲到他面前,说有个女人缠住他不放。他看上去约莫五十岁,一头白发,胡子密而长。巡警感到疑惑,心想还有这种事?刚过了两分钟,又冲上来一个女人,说这个男人骗了她;不仅如此,他还偷走了她的钱。她要求警察把此人抓起来。警察毕竟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就将两人都带回了警局。
据这位男性供述,他名字叫做阿道夫·;贝克。他说自己走在维多利亚街的时候,这位女人就冲上来,揪住他不放。他说他们素不相识,而她却挡住他的去路,并要求他还她两个小时的时间和一只戒指。他认为她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简直就是一个疯子。她纠缠着他不放,不管他走到哪里,那女人都尾随在后,所以他才找上了警察。
那位女人说自己叫奥吉莉娅·;麦松尼叶。一天,她去看花展,路上却被他叫住了。她觉得很困惑,因为他们并不认识。他问她是否是伊莲,她说不是。她这时以为他认错了人,而他连声道歉。这么着,两人就聊开了。聊天的过程中,他说这花展不值一看,他本人对花很有研究。奥吉莉娅听后,表示自己是个花迷,家里养有不少菊花。他当即询问能否让他看看她养的花。就这样,两人约好次日在她家见面。
第二天,他如约来到她家,自我介绍说自己是索尔兹伯里勋爵。两人相谈甚欢,他提到自己有20万英镑的收入,并邀请她搭乘他的快艇,和他一起到里韦拉游玩。不过,他希望她置办一套比较优雅的服装。奥吉莉娅想了片刻,就同意了。于是,他就为她列了一份服装清单,还以她的名义开了一张40英镑的支票,用以购买这些服装。不久,他叫她把手表和戒指交给他,说要拿去照原物大小,另买较贵重的手表和戒指。
然而,他离开了将近两个钟头后,还是没有回来。这时她又发现自己的另一块手表不见了,这才起了疑心。这么着,她急忙跑到银行,想把支票上的钱取出来。不过,银行方面的回答让她大为失望,银行方面称,根本没有索尔兹伯里勋爵的户头。
她情知上当,恨透了这位假“索尔兹伯里勋爵”。这天,她走在街头,无意间竟发现了他,于是与他纠缠起来。她声称,阿道夫·;贝克就是那个自称索尔兹伯里勋爵的人。她希望警方能够治他的罪。
接下来,警方就展开了调查,希望能将这起事件查个水落石出。警方查阅了相关资料。结果这一查不要紧,竟发现类似的报案者有22名之多,而她们都是单身妇女,说有个白发男人对自己实行诈骗。这名诈骗犯采用的诈骗手法,与奥吉莉娅所说的索尔兹伯里勋爵如出一辙。
那么,这名诈骗犯真的就是阿道夫·;贝克吗?
来自贝克的证词。
警方找来这二十多名受害者,而她们都指认阿道夫·;贝克就是行骗的那人。但是阿道夫·;贝克坚决不肯承认,贝克一再发誓说自己清白无辜,自己从未见过这些女士中的任何一位。他说自己在挪威有一个铜矿,收入相当可观,根本不需去干这种不齿的勾当。贝克的秘书也作证,他确实拥有一个铜矿。
不过细心的警方了解到,贝克常出入某家饭店,并在那里欠有了600英镑的账。他还借了秘书的钱,并且至今也没有还。另外,他对女色也不大挑剔……这诸多情况,似乎都表明他有问题。
就在12月18日,也就是贝克事发的第二天,警察局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说,有一个叫约翰·;史密斯的人,在1877年被判了5年监禁,原因就是诈骗女人。他聘请女人到他家去当女管家,当然这只是借口。接下来他就会借故开假支票,然后将女子的珠宝骗走。1877年4月20日,一个叫路易莎·;霍华德的被骗妇女认出了他。这么着,他被判了5年监禁。由于在监狱里表现良好,得以提前释放。他出狱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匿名信的作者认为,贝克很可能就是那个史密斯!
警方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让先前逮捕、审讯过史密斯的两名警察辨认,结果他们一致认为,贝克就是史密斯,理由是相貌完全一样。这时贝克脸色发白,举起双手绝望地叫喊,说自己在1876至1877年,身在南美而并不在英国。他还希望警方从南美召来证人,他们将会证明他没有说谎。他还说这些女人全都认错了,他从未听过那个史密斯,不知他是何许人,而他自己也从未在英国坐过一天牢。
办案人员没有理会他的证词,认为他就是诈骗犯。这时有警员提醒说,在史密斯档案中有“深棕色眼睛”的记录,而贝克的眼睛是天蓝色的。另外,案件还有一个疑点,比如受害人安娜·;汤森在作证时说:“我肯定他就是那个人,但是当我听他说话时,心里又有点怀疑了。他在我家说话时,带有美国口音。”还有奥吉莉娅·;麦松尼叶,她在作证时说:“该罪犯右耳下脖子上有块伤疤,看上去像胎记。”但贝克并没有这块伤疤。
5月5日,陪审团认定贝克有罪,判贝克7年监禁。第二天,也就是5月6日,贝克被投入监狱,但贝克始终称自己是冤枉的。后来,贝克得以交保假释。为了上诉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不断上诉,几乎倾家荡产。
迟来的笔迹鉴定。
1904年7月7日,贝克还蹲在监狱里,警方却抓住了另一个“贝克”。那位新“贝克”名叫威廉·;托马斯,与监狱里的贝克长得一模一样!他是因为诈骗被抓住的,而他行骗的手法与狱中的贝克竟完全一致。警方意识到,先前可能抓错了人,于是就再次把女证人请来指认。其中有些人难以辨清,不过还有些人认为,这个新抓来的威廉·;托马斯才是真正的罪犯。威廉·;托马斯有美国口音,而且其右耳下脖子上有块伤疤。这与证人先前的描述是一致的。
警方又找来笔迹专家,对贝克与托马斯的笔迹进行鉴定。笔迹专家找到那些受害女子的衣物清单,上面留有诈骗犯的笔迹。接着又找来阿道夫·;贝克与威廉·;托马斯两人的笔迹,进行比较。每个人的笔迹各有差异。结果发现,威廉·;托马斯的笔迹与那些衣物清单上的笔迹相吻合。这就说明,史密斯才是诈骗犯,而在监狱里蹲了许久的贝克,则是被冤枉的。这桩冤案终于大白于天下,贝克得到平反,约翰·;史密斯被送入了大牢。
(3)《蒙娜·;丽莎》遭劫:如何确定谁是盗贼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被珍藏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里。既然是传世名画,那么就会有对其觊觎的人。就在20世纪初的一天,有人潜进卢浮宫,悄悄偷走了这幅名画。这一消息传开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么,法国警方后来又是如何追回这幅画的呢?
卢浮宫里名画被盗。
提起列奥纳多·;达·;芬奇,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他一生创作过许多名画,尤其是那幅《蒙娜丽莎》,更是精品中的精品。这幅名画可谓是达·;芬奇的呕心之作,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得以完成。达·;芬奇本人十分珍爱这幅画,无论去到何处,都带着它。后来,达·;芬奇去了法国巴黎,《蒙娜丽莎》自然也随身带着。达·;芬奇在法国逝世以后,这幅画作并没有回到意大利,而永久地留在了巴黎的卢浮宫。
如今,这幅名画依旧藏于卢浮宫里,被视为三大镇馆之宝之一。更有甚者,它还被誉为法国卢浮宫的“第一夫人”,这位“第一夫人”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百年。然而,在1911年8月21日晚间,一个职业窃贼悄悄溜进了卢浮宫,从展览馆的镜框上取下了这幅画,《蒙娜丽莎》就这样失踪了!
消息传开以后,舆论一片哗然,震惊了整个法国!根据当时的报道,当时有数以万计的人为此精神失常。法国警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尽快找到窃贼,将《蒙娜丽莎》这一传世珍宝带回来,带回到卢浮宫。警方立即展开行动,迅速封锁了全部边界,检查所有出入境人员的物品。因为如果他们不这么做,这幅名画很有可能就被转移到境外,到那时可就难办了!
神秘消失的嫌疑人。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终于有了眉目,一个名叫佩路基亚的人浮出水面。佩路基亚是一名盗窃走私的老手,长期游荡在欧洲大陆。警方认为这人有重大的作案嫌疑。早在1908年,佩路基亚就曾被法国警方处理过,所以说他是有案底的。警方再一仔细调查发现,就在案发的前几天,这人正在巴黎,而案发后,他竟然神秘地消失了!
那么,盗走传世名画《蒙娜丽莎》的窃贼,是不是佩路基亚呢?警方也只是怀疑,并不确定,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充分的证据。窃贼在作案时,虽然神不知鬼不觉地躲过了戒备森严的保安系统,但是他在作案时,把指纹留在了画框上。警方提取了一枚完整的指纹!
佩路基亚先前被警方处理过,如果案子发生在英国伦敦、德国柏林或慕尼黑,那么侦破过程应该就会简单上许多。这么说是因为,在这些地方,警方早就在十年前就建立了犯罪人员指纹档案库。因此,警方只要按图索骥,在指纹档案库中找出佩路基亚的指纹卡片,就可以确定他到底是不是作案者。
但是在法国巴黎,指纹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当时指纹技术刚从中国传到西方,还是一项极其前卫、新鲜的技术。广大公众包括绝大多数的警察,对于这一技术都不甚了解。也就是说,指纹技术在当时的欧洲刚刚兴起,并没有普及开来。法国巴黎虽然法办过佩路基亚,但在档案库里,只留下了他的人体测量资料,而没有他的指纹资料。
一波三折的指纹鉴定。
法国警方在欧洲同行的协助下,终于抓捕到了佩路基亚。但是直到这时,警方还是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佩路基亚就是盗走《蒙娜丽莎》的窃贼。警方决定采用指纹术对其进行鉴定,但是这遭到了伯蒂朗的阻挠。
伯蒂朗是法国人体测量学权威,同时也是高级警官。伯蒂朗曾经依照体制人类学的理论,发明了人体测量法,用于个人识别。他的人体测量法,自1885年起,就陆续在欧美警界得到推广使用。他信赖自己的人体测量法,而对指纹鉴定嗤之以鼻。实际上,人体测量法虽然在识别累犯中,有一定的成效,却也容易造成误差,并不能做到个体识别的唯一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法国侦破史上,伯蒂朗却是利用指纹鉴定破案的第一人。在《蒙娜丽莎》案件出现以前,他就曾以指纹术鉴定过罪犯,并取得了成功。那时起,就有人称赞指纹是唯一不会弄错也不会说谎的揭发者。然而,伯蒂朗本人却依旧拒斥指纹术的推广。有很多指纹学家曾企图说服伯蒂朗,但这人相当固执。
不过,尽管伯蒂朗不同意,警方还是采用了指纹术。经过鉴定,佩路基亚的指纹与画框上的指纹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佩路基亚就是偷走《蒙娜丽莎》的窃贼!佩路基亚后来也坦承了自己盗走了《蒙娜丽莎》,并交代了其藏画地点。在1913年1月26日,警方根据佩路基亚的交代,在法国边境一农民家中的床底下,终于找到了《蒙娜丽莎》!
(4)准新娘被杀:拒不认罪的嫌犯如何伏法
即将为人妻的女子突然被杀,凶手究竟是谁?当警方锁定目标,将疑凶抓捕归案后,面对疑凶拒不认罪的状况,警方又将采取何种手段,让疑犯吐出真相?准新娘被杀,齿模又将如何帮助警察确定谁是凶手……
结婚前夕,新娘被杀。
1978年6月21日傍晚时分,在木河镇艾克登大道979号,有人发现了一具女尸。警方接到报警电话后,赶到案发现场,展开初步调查。警方了解到,死者名叫卡拉·;布朗,只有二十多岁。她有一个未婚夫,两人马上就要结婚了。
她的未婚夫名叫马克·;费尔。警察赶到现场时,马克·;费尔就在那里,与他一起的是他的一位叫做汤姆·;费根包姆的朋友。警方了解到,就是汤姆·;费根包姆打的报警电话。就在前一天晚上,卡拉·;布朗和马克·;费尔在这里开了一个派对,来宴请帮他们搬进新居的朋友。两人果真是结婚在即。
派对过后,两人回到原先的寓所,打包剩下的几箱东西,准备次日晚间搬进新居。第二天早上,马克·;费尔去公司上班,卡拉则去整理新居。
马克下班后,先到朋友汤姆·;费根包姆家,然后两人来到马克父母家,把一座狗屋搬到他的新居。他们约在5点30分来到新居,到后,他们进去找卡拉,发现后门没有上锁。马克带汤姆参观房子,当两人来到地下室时,发现几个小桌子被打翻,到处乱糟糟的,沙发上和地上都湿漉漉的。两人这才警觉起来,意识到或许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他们赶紧找卡拉,结果在洗衣间门外,看到卡拉跪在地上,弯腰向前,双手被电线反绑,头部浸在一个装满水的桶里。她上身还穿着一件毛衣,但腰部以下却是赤裸的。两人惊叫起来,急忙把她的头从桶里拉出来,却发现她已经停止了呼吸。他们发现,她的脸蛋肿胀发蓝,前额有一道深长的伤口,下颚也有一道伤口,脖子上被绑着两双袜子,双眼大睁着。
邻居提供的线索。
警方初步判定,卡拉的头部曾受到过重创,凶器可能是房间里的电视架。她的死因是遭到勒毙,应该在头被按到水里之前,她就已断气。有一个问题摆在警方面前,那就是:案发前一晚,一大堆人都来到过这座房子,因此他们都可能会留下指纹,要从这许多指纹中筛选出凶手留下的指纹,简直难如登天。
警方对周围居民一一进行了问讯。隔壁邻居保罗·;缅恩告诉警方,在凶案当天,他大半个下午都在前门走廊上,和友人约翰·;普朗特消磨时间。普朗特说他当天上午,去当地一家炼油公司求职,之后到过缅恩家,但没多久就离开了。凶案前一天晚上,缅恩、普朗特及另一名友人,都看到了卡拉和马克在一群朋友帮助下,忙着搬家的情形。缅恩三人并没有受邀参加派对。
有邻居称,在凶案当天,一辆白车顶的红轿车停在979号门前。一位参加派对的朋友鲍伯·;路易斯说,他看到卡拉在门前车道,曾和一个“相貌粗野”的留长发男子交谈。后来证实,这名男子就是保罗·;缅恩的友人。
案子毫无头绪,警方于是加大了调查的范围。他们了解到卡拉的人缘很好,没什么对头、仇人。不过,卡拉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她母亲娇·;艾伦改嫁乔·;谢帕。卡拉和继父的关系非常恶劣。警方以为她的继父或有嫌疑,但经过调查,并没有什么证据能够将谢帕和凶案联系在一起。
调查工作展开后,警方对许多对象作了测谎,马克、汤姆及普朗特都顺利过关。保罗·;缅恩有一点问题,凶案当天下午他在隔壁家中,虽然他声称约翰·;普朗特和他一起在前门走廊上,可以证明他一直没离开家,但普朗特本人承认,他当天上午离开,去找工作,因此不知道缅思那段时间的行踪。缅恩的测谎结果虽然可疑,但也没有任何的直接证据证明他涉案。于是,这起谋杀案成了难以告破的难案。
齿模帮助警察确定凶手。
1980年6月,也就是卡拉遇害后整整两年,霍玛·;坎贝尔博士重新检视这起凶案的现场及验尸照片,彻查卡拉身上的伤痕到底是什么凶器造成的。通过精密检视,坎贝尔博士发现:她的几道深长伤口是由一把拔钉锤造成,而下颚及前额的伤口,则是翻倒的电视架轮子所造成的。另外,根据照片在强化后的影像,他发现卡拉脖子上有相当清楚的齿痕,其中有一个齿痕,没有和皮肤上的其他伤口或痕印重叠,可以和嫌疑犯的齿模作比对。
警方又将整个案件重新梳理了一遍,认为凶手无疑是在问过话的嫌犯之中,而且就在凶案现场附近。几位警探认定,在他们问过话的人中,有两个人嫌疑重大:保罗·;缅恩及他的朋友约翰·;普朗特。这两人于凶案当天都在隔邻,普朗特也曾喝过啤酒。这两人的供词一直有所出入,可以判定至少有一人说了谎。普朗特的测谎结果比缅恩的好,但在某些方面,普朗特似乎更加符合罪犯特征。
警方拿到坎贝尔博士的齿痕影像,然后与保罗·;缅恩、约翰·;普朗特的齿模相对照。结果发现普朗特的齿痕,与死者身上的齿痕完全吻合。普朗特于1983年6月出庭受审,7月间被认定有罪,被控谋杀及入侵民宅强奸未遂罪,判处75年徒刑。
(5)“绿河系列”: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连环杀人案
在西雅图南郊,有一条美丽清澈的河流,人们称其为“绿河”。绿河每日里静静流淌着,一如西雅图人那祥和而宁静的生活。不会有人想到,就在这条绿河上,会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连环杀人案……
见首不见尾的“绿河杀手”
那是1982年8月的一天,4l岁的罗伯特跳上他的橡皮艇,沿着绿河向西雅图的郊外划去。他经常这么做,他喜欢这么做。然而这一天,他将会看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当他划到中途,突然发现清澈的河底里有一双眼睛正盯着他!
他心下大骇,探过身去仔细看,只见有一名黑人少女被水底的石头夹着,双目圆睁。尤令他感到恐怖、惊异的是,就在离这具黑人尸体半米远的石缝里,还立着一个半裸的白人少女!
看到这一幕景象,罗伯特吓得简直魂不附体。当他略微镇定一些的时候,就赶紧打电话报了警。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联邦调查局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对现场展开了勘察工作。他们在离河边不远的草丛中,又发现了第三具女尸。经鉴定,联邦调查局人员认为这三位受害者都是被人勒死的,并认为作案的是一名连环杀手,他们将其称作“绿河杀手”。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绿河杀手”并没有住手,仍旧肆无忌惮地疯狂作案。遇害人数不断增加,最后竟多达49人!受害者全为女性,她们中的大多数是被扼死的。警方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受害者大多为妓女,也有一些是离家出走的少女。她们大多是在公共汽车站等车时,或是在廉价的汽车旅馆中卖淫以换取吸毒的金钱时,被发现失踪的。警方虽然掌握了受害者的一些情况,但对于凶手的情况,一直没有摸清。
凶残的杀手浮出水面。
差不多过去了二十年,这起罪恶的杀人案件一直没能告破,凶手仍然逍遥法外。于是,关于凶手的传言越传越邪乎。这时候互联网出现了,有些网迷专门设立了“绿河疑案”网站。这个网站,公开了49名被害妇女的照片和姓名,同时利用网站收集相关线索。当地甚至还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寻找绿河杀手”,这是由两名记者写的。
在这期间,警方继续侦查着。他们注意到了一名叫做加里·;里奇韦的人,认为此人有重大的作案嫌疑。里奇韦住在西雅图南边的市郊,相伴的是他的妻子与一只爱犬。他是夜班油漆工,在金沃斯卡车公司工作。1969年,里奇韦高中毕业,不久后便进了这家公司工作。警方开始对他展开了调查。从他的邻居们反映的情况来看,里奇韦这人多话、整洁、注重细节。接着,警方又走访了他的同事,其同事们觉得他个性怪异,甚至有点神经质。
1980年,里奇韦曾经将车停在西雅图塔柯玛机场附近的荒凉地区,使车内的一名妓女窒息。因为这起事件,他曾遭到指控。里奇韦当时宣称他出了钱,但这名妓女态度不好,不仅没有好好地为他服务,甚至还咬了他。他便感到很生气,于是就把那个妓女关在车里。
联邦调查局在进一步调查时,得知在发现尸体的几个现场附近,有人见到里奇韦的汽车出现过。甚至还有人证实,他曾与几名失踪妇女见过面。然而,仅凭这些证据,联邦调查局还不能把里奇韦送上法庭。
警方发现了一个看上去很巧合的地方:里奇韦的朋友都叫他“G。R。”。这是因为,这两个字母是里奇韦名字的缩写;同时,警方发现“G。R。”也是绿河(GreenRiver)的缩写。而绿河,不就是尸体被发现的地点吗?这是不是昭示着什么呢?
在这起骇人听闻的“绿河疑案”中,考虑到被害者大多是妓女,于是一些女特工便受命装扮成妓女,引诱杀手露面。1982年年底,里奇韦曾主动接近一名这样的“妓女”。这曾令警方精神一振,但是他们随即发现,里奇韦并没有动杀机。所以,里奇韦在被关押了两周以后,就被释放了。
两年以后,也就是到了1984年,又一个女孩遇害身亡,名叫玛丽·;马尔瓦尔。由于这起事件的发生,联邦调查局再次盯上了里奇韦,对他进行了首次审讯,甚至还动用了测谎器。不过令警方感到沮丧的是,里奇韦成功地通过了测谎器的测验。那么,这是不是说明,真正的凶手并不是他呢?警方感到一筹莫展。
嫌疑人的唾液样本。
在1987年,联邦调查局搜查了里奇韦的住宅,并采集了他的唾液和头发样本。不过,当时侦查手段并不高明,以至于联邦调查局找不到强有力的证据,不能指定里奇韦就是绿河杀手。所以,最后警方不得不释放里奇韦。
在华盛顿州金恩郡,有位叫做汤姆·;简森的探员,一直致力于这起恶性杀人事件的调查。他始终相信,发生了这么多起谋杀案,即使犯罪分子拥有再高超的手段,也必然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所以他认为,该案还是有侦破的希望。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所有参与这起案件的警员、探员,都感到希望渺茫时,只有他一人没有动摇过信心。
到了2000年,DNA技术已经逐渐成熟起来。在汤姆·;简森的建议下,联邦调查局采用这一技术,检验了里奇韦的唾液样本。检验的结果让他们兴奋得战栗起来,他们发现,他的DNA与最早发现的三具尸体上残留的凶手精液的DNA相吻合。既然如此,那就毫无疑问了,里奇韦就是那位恐怖的“绿河杀手”。接下来,警方逮捕了里奇韦。然而,里奇韦在被捕后,拒不认罪,竟同警方僵持了有两年之久。不过最终,在检察官的巧妙盘问下,里奇韦还是承认了自己所犯下的罪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丧心病狂呢?在谈到犯罪动机时他供认,他之所以杀害这些妇女,是因为他仇视女性。
原来,里奇韦曾被派到外国服役。退役后,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不料迎接他的竟然是一纸离婚协议书。他感到很痛苦,妻子竟然有了新欢。他不能原谅女人的背叛,于是就仇视起女人来。正是因为对女人的仇视日甚一日,所以就朝她们伸出魔爪了。他先是与受害者发生性关系,然后将其残忍地勒死。他认为这样一来,这些女人就再也不能抛弃自己了,而自己也就可以永远地占有她们了。
(6)盘根错节:美国小城命案是何真相
退休警长被发现死在了铁轨上,他是被人枪杀的。第二年,警方抓捕到一个嫌疑犯,在审讯过后,就将其投入大牢。但是犯人却一再否认自己是凶手!23年过后,警方重审此案,发现真相恐怕未必那么简单……
退休警长命丧铁轨。
约翰是一位退休警长。1977年7月22日这天的清晨,有人在爱荷华州的一段铁轨上发现了他——准确地说,是他的尸体。警方接到报案后,马上赶到现场,发现约翰死于枪杀。推测死亡时间该是前一天晚上。是谁枪杀了警长?也太胆大妄为了吧!
约翰警长退休以后,不想闲着,就做起了保安,为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工作。他原本就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曾说,自己是一辈子的劳碌命,闲着让他感到难受。现在他却被人枪杀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的尸体,就是在公司背后的铁轨上发现的。
警方对案情分析了好久,但是仍旧没有理出一个头绪。从现场来看,并没有留下什么打斗的痕迹。由于事发地点是在铁轨上,所以采样指纹也比较困难。究竟是谁枪杀了他呢?约翰是一名警长,曾有很多案件经过他的手,或许是哪个罪犯对其怀恨在心,因而要报复他。
互相矛盾的证词。
次年,也就是1978年,警方抓捕了一名嫌疑犯。这名嫌疑犯名叫哈林顿,才18岁。警方为什么认为他就是枪杀约翰警长的凶手呢?这主要是依据一个证人的证词。
这名证人叫做凯文。他称事发当天,自己和哈林顿溜进了约翰工作的公司,准备偷一辆汽车,结果被约翰发现,哈林顿就结果了他。警方凭借凯文的证词,判处哈林顿犯有一级谋杀罪,判其终生监禁,而且不得保释。
时间一天天、一年年地过去,哈林顿一直坚称自己是无辜的,是被人冤枉的,从未有一次承认过自己枪杀过什么人。哈林顿这个凶手如此顽固,终于引起了警方的注意。警方最初认为,哈林顿之所以不肯承认自己的罪行,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但是现在警方却有所动摇了——难不成,真冤枉了这人?
回想整个案件,最让警方感到棘手的就是,审判中出现了两份互相矛盾的证词!哈林顿是这样说的:案发当晚,自己并不在现场,而是在和几个朋友听音乐会;等音乐会结束后,他与朋友驱车闲逛,直到很晚才回家。一些证人证实了他的说法。
然而,本案的主要证人凯文,却讲述了另一个与之截然不同的版本:案发当晚,他和哈林顿驱车赶往案发地,打算偷一辆汽车。也有一些证人说,他们的确看到了哈林顿、凯文曾开车驶往案发地。
凯文称,他们到达那里后,他放哨,而哈林顿则前往车库去偷车。他知道哈林顿在其上衣口袋里,藏着一把手枪。不久后,一声枪响传来,然后就看见哈林顿从车库里跑了出来。两人赶紧开车逃离了现场。
当时,警方认为凯文的证词更有说服力,而他们也的确找到了一些看似可靠的证据,证明哈林顿就是打死老警长的凶手。所以,警方就抓捕了哈林顿,判其终生监禁。
那么,哈林顿果真是凶手吗?他为何就是不肯承认?
记忆中的案发现场。
时间转眼到了2000年,此时距离案件发生已经过去了23年之久,而哈林顿也在监狱里被关了22个年头。这22年里,哈林顿始终不承认自己是杀人凶手。
4月25日,法威尔博士对哈林顿进行大脑测试,他所运用的是一项新技术,即大脑指纹系统。
“大脑指纹系统”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们在研究大脑的过程中,发明了很多探测脑电波的工具,并在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人看到熟悉事物的照片、文字时,脑电波就会出现短暂的跳跃,持续时间约为300~800毫秒,这种特殊的脑电波被称为P300波。当看到不熟悉事物的照片、文字时,P300波就不会出现。这就意味着,P300波反映了留存于大脑中的记忆。
后来,法维尔教授在P300波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并经过同行评议后,推出了利用所谓的MERMER波来确定大脑记忆的“大脑指纹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技术的准确率高达100%。
如果哈林顿的叫屈是没有道理的,他真的是杀人凶手,那么其记忆中一定存在着关于犯罪现场与犯罪细节的内容。那么在对其进行“大脑指纹系统”测试中,当他看到有关犯罪现场与犯罪细节——比如铁轨上血淋淋的尸体时,他的脑电波中就必然会出现MERMER波。
然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在对哈林顿——这位坐了22年牢的人——测试过程中,并没有发现MERMER波!也就是说,在其记忆中,没有案发现场与犯罪细节的内容。因而,法威尔博士断定,本案的主要证人凯文当年说了谎话!
哈林顿在蹲了22年监狱后,终于洗脱了罪名。那么凯文为何要做假证呢?原因很简单,他之所以如此处心积虑陷害别人,是因为想逃脱惩罚。原来,他才是该案真正的凶手!
(7)连续杀人:第一个典型女性案件
1989年12月13日,佛罗里达州沃卢西亚县公安局接到一个报警电话。报案人说,他们在一片垃圾场里发现了尸体。警方迅速赶往事发现场,立即展开了调查。
报案人是三个人,以捡破烂为业。当他们在垃圾场搜寻废金属时,骤然闻到一股臭味。他们感觉这臭味不同寻常,就循着味道走去,结果看到了一件油布衣。令他们感到大吃一惊的是,竟然有一只手从里面伸了出来……
垃圾场里的尸体。
调查人员在案发现场忙碌起来,着手进行现场取证。专家对现场拍了照,用录像机拍摄了一些必要的场面,并进行了相关的测量。法医揭开了油布衣,还从尸体上揭开了两张薄纸板。尸体是脸朝下的方式躺着的,锁骨以上全都腐烂,呈黑色,爬满了蛆以及别的昆虫。将尸体翻过身之后,法医发现其下颚已经没有了,掉出了一副假牙。死者衣着完整,但右脚的鞋掉了,口袋也翻出来了。
调查结果显示,就在几天前,在事发地点稍北的地方,有人发现了一辆被丢弃的凯迪拉克汽车。追查结果表明,车主是一个名叫理查德·;马洛里的人。此人今年51岁,是一家电器修理厂的老板,当时已报了失踪。法医从档案中,找到此人酒后开车被逮捕时摁下的指纹。
第二天,法医在对尸体进行解剖时,从尸体袋内捡到了一颗从尸体身上掉下来的子弹,另外还在胸腔取出了三颗子弹。接下来,通过高科技手段,法医又提取了一系列指纹。法医将这些指纹与马洛里进行比对,发现完全吻合!这就表明,死者就是理查德·;马洛里。
事情过了六个月,又一名死者被发现了;过了五天,又有人被杀。随后,接二连三地死人,先后有七个人死于非命。这些死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成年男性,而且都是在佛罗里达中央公路被谋杀的。警察经过仔细调查,发现这些死者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
究竟是谁如此狠毒,竟接连犯下了七桩命案?凶手跟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究竟有何深仇大恨?
嫌疑犯的两张画像。
各地警方通过资料汇总,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杀人犯连续干的,所有死者汽车的标志,都被清除了;就连车上的指纹,也被擦得干干净净。
在此期间,又有一具尸体在马里恩县被发现。死者名叫吉登斯,但与前面的死者有所不同,他是被0。38口径的枪打死的。因此可以说,除了吉登斯外,其他案件都有类似的因素。
侦探们获得了重要线索:7月4日,有人看见两个相貌粗野的女人,她们丢下了属于彼得·;西姆斯的汽车。而彼得·;西姆斯正是死者之一。
按照目击者所描述的特征,警方画出了这两个人的画像:其中一个女人,薄嘴唇、小眼睛、鬈曲状的金黄色头发;另一个女人,圆圆的脸,戴着棒球帽。警方将嫌疑犯草图分发给全国各地警署,并且在许多网站的新闻节目和《今日美国》的报端发起了通缉。
效果很快就得到了显现!新闻播放的当天,就有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子打来电话,说他认识草图上的两个女人,一个叫迪丽亚·;迪·;穆尔,另一个叫李伊·;布拉霍维奇。这两人曾向他租过一辆载货汽车。男子还说,她们是同性恋者,性情残暴,恨死了男人。
从佛罗里达执法局的电脑检索资料中,警方查到了穆尔和布拉霍维奇的驾驶执照,发现她们还有犯罪记录。布拉霍维奇曾用过一个化名,叫做加米·;马尔什·;格林。
与此同时,警方开始检查事发地区的典当商店,寻找任何可能属于这些死者的东西。12月6日,有两件属于理查德·;马洛里的东西,在第二大道的一个当铺里被发现,包括一个巡警雷达侦察器和一部照相机。那个典当的女人自称“加米·;马尔什·;格林”,这让警察精神一振。
根据法律,在典当的收据上,她必须摁上右手拇指的指纹。警方用指纹鉴定自动化系统,对这个收据上的指纹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虽然拇指指纹的棱面特征非常明显,并且找到了一些个性化特征,但是并没有完全配对。
关键的拇指指纹。
专家查阅了更多的指纹记录。终于在1990年12月22日,发现了一张吻合的拇指指纹!这个指纹的主人是一个名叫“洛里·;克里斯坦·;格罗迪”的人。警察在查询档案时发现,她曾在1986年被逮捕过,原因是私藏武器。她偷来一辆汽车,在其前座下面藏了一支装有子弹的0。22口径手枪,并且在她的肩袋里还有一些子弹。
从监狱的档案里,警方找到了格罗迪的照片。经过对照,警方眼前一亮:这张照片同苏珊·;布拉霍维奇的照片相吻台,而这个证据又指向那个名叫李伊的女人。
经过不懈努力,指纹鉴定专家又验证出:格罗迪的指纹,竟然同在一名死者的汽车里留下的指纹相吻合!在此期间,调查人员确认,李伊曾用过这样一些化名:洛里·;克里斯坦·;格罗迪、卡米·;马尔什·;格林、苏珊·;林恩·;布拉霍维奇……她实际上就是艾琳·;卡洛尔·;沃尔诺斯!此人系白人女性,中等身材,淡褐色头发,棕色眼睛,在少年阶段就有逃学旷课和扒窃的恶习,此后更是犯下了众多罪行,包括:持枪抢劫(1982至1983年服过一年多刑)、盗窃汽车、拒捕、扰乱社会治安、袭击殴打他人、伪造支票、滥用枪支(从行进的汽车中开枪)……
案情越来越明朗,于是从1991年1月5日,警方开始调动人力进行逮捕工作。他们在奥克斯港一个酒吧,侦查到了沃尔诺斯的行踪,并对她实行了全程监控,进而找到了她的窝点。警方终于以私藏枪支罪逮捕了她。当时她身上没有携带武器,警方虽找到了她的衣箱和皮包,但没有发现0。22口径的手枪。
至于另一位嫌疑犯,沃尔诺斯的朋友、同伙迪丽亚·;穆尔,也在宾夕法尼亚被警方逮捕。沃尔诺斯承认了她杀人的经过,但始终认为自己是出于自卫才杀的人。她告诉侦探,她的手枪隐藏在罗斯湾的水里。警察找到后,经过鉴定,发现用这支手枪试射的子弹,同杀死理查得·;马洛里的那些子弹完全吻合。
至此,这起曾轰动一时的谋杀案终于尘埃落定!
(8)港区爆炸案:罪犯是“三枚指纹的人”
英国伦敦曾经发生过一起“港区爆炸案”,引起了世界目光的关注。对于这起爆炸案,英国警方曾一度手忙脚乱,直到他们找寻到了关键的那三枚指纹。
令英国安全部队手忙脚乱的爆炸案。
1996年2月9日晚上7点,一声巨响震惊了英国伦敦!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看似平和的夜晚,竟会与爆炸事件联系在一起。爆炸发生自一辆卡车,造成2人死亡,将近40人受伤。
“我们加班一直到很晚。下班后,走向车站的途中,突然出现了一道强光,传来一声巨响,然后我们都被震倒在了地上。我看到水管都被炸开了,满地都是玻璃碎片,四处弥漫着灰尘、烟雾……”
一个目击者这样描述着爆炸案。这一爆炸案发生在伦敦的金丝雀码头上,这里是集团财富的象征,坐落着欧洲第二高度的办公楼。爆炸案发生以后,英国安全部队一时间手忙脚乱,显然大出意外。
伦敦警察厅的反恐小组,对于这起爆炸案迅速展开调查,但是并没有很快找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从表面上看,仅南部码头区车站边上有一个大弹坑,那当然是因爆炸而造成的,唯一的线索就是一个警官所描述的可疑车辆。
垃圾场里的可疑车辆。
可疑车辆?
那位警官在帮助清理现场时,回忆说自己曾见过这辆车。他这样一说,自然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根据他的描述,刑事模拟画像人员画出了那辆卡车。画成以后,一辆福特平板卡车呈现出来。这辆卡车经过改装,可以装载汽车。
嫌疑卡车成像以后,刊载于媒体报纸上,以期能有人提供线索。果然,这一措施很有效,不久,就先后有850人给警方打来电话,称自己见过这辆车。其中有一个人表示,就在爆炸案发生前的几天,他曾经见过这辆车停在10英里外的一个工业区。他说有俩人曾把上面的拖车卸了下来,而拖车现在还在原地。
警探对于这个线索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线索。于是,警探们迅速赶到那片垃圾场,并在那里发现了一个废弃的拖车和一个轮胎。在拖车里面,还有一些什物,比如汽车发动机的转速图表、杂志,一套北爱尔兰的车牌以及其他一些垃圾。警探对转速图表非常在意,因为它记录了速度、汽车行驶的起点与终点。根据这些,警方得以追溯卡车之前的活动,并一直追溯到了卡莱尔。
警方了解到,这辆卡车是四个月前在卡莱尔被拍卖出去的,买主开着它到了北爱尔兰。警方找到车牌档案以及高速公路电视监控录像,发现卡车在爆炸前一个月又回到了英国本土。那名制造爆炸案的嫌疑犯,在卡莱尔的同一个汽车旅馆里曾住过两次。
旅馆里的100枚指纹
警方找到那家旅馆,希望能够在那里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警方去到以后,经过仔细勘察,终究没有失望。房间虽然已经被打扫过,但是刑事人员还是提取到了100枚指纹,并从汽车旅馆人员那里提取指纹,以便加以排除。当然其中有一些指纹,与旅馆工作人员的指纹相吻合。但是,有一枚在烟灰缸处提取到的指纹,却与任何一个清扫人员的指纹都不吻合。也就是说,这枚指纹很有可能就是嫌疑人留下的。
与此同时,在卡莱尔以南270英里处,伦敦警察厅指纹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也在仔细地检验那些从拖车旁边收集来的垃圾。
两个月过去了,警方们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他们在一张来自渡口的餐券上,发现了一枚并不十分明显的指纹,而这枚指纹竟与从烟灰缸上提取的那枚指纹相同!
此外,在一本曾在雨水中浸泡了两个星期的杂志上,技术人员也发现了一枚指纹,而这枚指纹与那两个指纹都吻合。如此一来,嫌疑人再不是无迹可寻了,这让警方非常振奋!警探们给嫌疑人取了一个绰号,叫他“三枚指纹的人”。
然而,警方随后并没有在指纹库中找到这个目标指纹,也就是说,嫌疑人在这之前并没有犯罪记录。因没有其他头绪,调查便只好暂时被迫中止。
1997年4月,英国空军特种部队袭击了北爱尔兰南阿尔马,逮捕了爱尔兰共和军一个现役部队的一些士兵。这个部队曾经执行过一些狙击暗杀活动,犯下过许多罪行。对这些士兵的一次例行检查中,有一个人的指纹竟与港区爆炸案元凶的指纹极相似!再仔细比对,竟发现,他的指纹与元凶的指纹是一致的!这名指纹的拥有者,名叫麦克阿道尔。他就是那位“三枚指纹”的人!
于是,这起港区爆炸案终于揭开了谜底!麦克阿道尔对于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承认自己就是制造港区爆炸案的凶手。1998年6月25日,这位“三枚指纹的人”被判处25年监禁。
(9)连环枪案:谁是制造噩梦的凶手
2002年10月间,美国发生了一起连环枪案,全美上下极为震惊。警方虽使尽浑身解数,企图尽早破案,将凶手绳之以法,但凶手极为狡猾,与其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警方一度被牵着鼻子走。后来,凶手由于太过狂妄,终于出现了一个漏洞……
12天,12起枪击案
2002年10月14日,美国弗吉尼亚州瀑布教堂市又发生了一起枪击案,案发现场是在一家购物中心的停车场。当晚9点15分左右,一女士在购物完毕,准备同丈夫一道开车离去时,突然头部中弹,当场身亡。据悉,死者现年47岁,是联邦调查局情报分析员。
接到报案后,大批警车在直升飞机的掩护下,蜂拥赶到现场,全面封锁了停车场周围的交通要道。警方不能不对这起案件高度重视,这是因为,从10月2日开始,至今,不过短短12天,在华盛顿附近发生了12起枪击案,而且所有的案件都惊人地相似。该晚发生的枪击案,位于弗吉尼亚州瀑布教堂市,同样是在华盛顿附近,是在华盛顿特区以西5公里的地方。
短短12天,发生了12起枪击案,造成9人死亡,2人重伤,这让美国警方大为震惊。究竟是谁如此丧心病狂呢?
第一起枪击案发生于10月2日下午5点20分。在蒙哥马利县的一家杂货店,一颗子弹穿透了窗玻璃,贴着收银员的后脑,打在对面的书架上。不过幸运的是,这起枪击事件,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收银员侥幸逃过一劫。
就在第二天,也就是10月3日,凶手开始大开杀戒,一天之内,竟枪杀了5人。10月4日,凶手又将枪口对准了一名中年女子,开枪将其击伤。凶手并未罢手,在10月7号早晨8点09分,又在一校门口,将一位只有13岁的中学生击伤……就这样,12天内发生了12起枪击案,造成9人死亡,2人重伤!
一时间,华盛顿以及周边地区的人们,人心惶惶!自9·;11事件后,这里的人们就一直饱受恐怖主义与炭疽病毒的困扰,而连环枪击案的发生,无疑又造成了令人紧张的恐怖气氛。这个神秘的杀手残暴至极,在短暂的时间里竟杀了这么多人!而且这人不分对象,每次都是远距离一枪命中,委实令人提心吊胆!
凶手是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
警方从弹道痕迹判断,这一系列突发的枪击案应该为同一人所为。理由是,所有子弹都发射于同一支狙击步枪,为223口径。不过,这类狙击步枪共有17个品种。也就是说,虽然枪支的种类得到了确定,但是要从购枪渠道来找寻线索是相当困难的。要知道,在美国,有经销枪支执照的商店多达30万家,分散于社会中的枪支有2亿支。
那么,凶手为什么要开枪?他还会继续作案吗?凶手是来自于恐怖组织吗?还是说,是同情恐怖主义者所为?这些问题都相当棘手,竟致一向神通广大的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都是一筹莫展。
突然间,警方有了一个吃惊的发现:这起连环枪击案中的伤亡数字有些离奇,竟然暗喻着“9·;11”!从第一件枪击案开始,到10月14日的这12天里,凶手共发了12抢,其中第一枪属于失手,之后的11人全被击中,有9人死亡。所造成的伤亡数字倒写后,便是“9-11-01”!这组数字正是恐怖分子袭击世贸大楼的日子。难道,凶手是伊斯兰极端分子吗?或者是本·;拉登的“基地”恐怖分子?消息传出,广大公众更加惶恐,警方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无论如何,都要尽快破案,将凶手绳之以法!
22日这天,警方接到报案,说蒙哥马利县又有一人被枪杀。警方赶到现场后,发现这起枪案与先前的枪案是同一人所为。警方原以为凶手已经罢手了,如今看来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而这起枪案的发生,打破了之前“9·;11”的预言。与此同时,凶手竟发出威胁,称:“无论何时何地,你们的孩子都不会安全!”凶手可谓嚣张至极,这一威胁无疑带来了更大的惶恐。
杂志封面上的指纹。
警方在进一步勘察现场时,在附近的草丛中发现了一张“塔罗”纸牌,上面写着一行字:“亲爱的警察们,我是神。”塔罗纸牌,是用来算命的,总共有18张,分别标有“升迁”、“幸福”、“结婚”……但是,凶手留下的这张纸牌上,写着“死亡”!
在凶手看来,他正与警方玩着一场斗智斗力的“超级游戏”。凶手似乎没把警方放在眼里,还要将这一游戏进一步升级。蒙哥马利县公共信息中心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开门见山,称自己就是连环案的狙击手,并要警方赶往亚拉巴马,因为那儿也发生了一起枪案。
亚拉巴马位于美国南部,与墨西哥接壤,距离华盛顿有数千公里。警方将信将疑,但还是派出一队人赶往那里看个究竟。不久后,就从亚拉巴马传来消息,说9月21日,当地一家酒店发生了一起枪案,有一人被枪杀,一人受伤。警方赶紧做了弹道检测,以证实这起案件是否是连环枪案的凶手所为。这一检测不要紧,警方惊讶发现,此案的子弹竟真的是制造连环枪案的那支枪所发射!
原来,在亚拉巴马发生的这起枪击案才是第一案!也许是因为枪击案太多,警察没能及时比对全美所有枪案的弹道痕迹,因而没能将这关键的第一案纳入连环枪击案之中。侦探们再次仔细搜查该现场后,有了一个可喜的发现:作案者丢弃了一本杂志,而在上面留有一枚指纹!应该没有疑问,这枚指纹就是嫌疑犯的!
随后,警方通过全美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在海关入境人员的指纹档案库中,找到了这枚指纹的拥有者——约翰·;马尔沃。此人今年只有十七岁,是牙买加籍的非法移民。警方开始对这人的背景展开调查,发现他的继父穆罕默德参加过1991年的海湾战争,并曾在部队中获得过“专家级”奖章。
警方迅速展开行动,擒获了穆罕默德与马尔沃父子。警方在他们的车中发现了步枪、瞄准器、三脚架……经过检验,该车做了改装,他们在后备箱钻了一个孔洞,使得人可隐蔽在车内进行射击。连环枪案所发射的子弹,就是出自他们的枪。毫无疑问,这对父子就是连环枪案的制造者。至此,震惊全美的连环枪击案终于告破!
(10)银行抢劫杀人案:花季男孩为财埋葬青春
四名正处于花季的男孩,为了获得不义之财,竟然决定铤而走险。他们应该感到后悔,因为自己的这一轻率而鲁莽的决定,不仅伤害到了他人的性命,也终将会葬送自己那宝贵的青春。他们的金色年华,只能在监狱中度过了……
女子存款被袭致死。
2007年3月22日,3时33分。
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在一自助银行内,有位女子正躺在血泊之中,看样子是被人杀害了。警方问报案人具体地址,回答说是在江宁路931号。民警和医护人员不敢延误,匆忙赶到了案发现场。到场后,他们发现该女子身负多处刀伤,确认已经死亡。
警方很快查明了死者的身份,系上海某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案发之时,她正在自助银行内存款。自助银行内安装了摄像头,于是警方就调阅了案发时的现场录像资料。资料显示,案发当日3时12分,受害女子走进自助银行,而一名年轻男子也紧随着走了进来,他穿着一件土黄色的外套。不多会儿,这名男子就拿出藏在衣服里的匕首,狠狠地刺向被害人。经过一番搏斗,被害人倒在地上。
这个时候,另一名男子又冲了上来,试图去抢被害人身上的背包,但是没有成功。那名女子坚决护住自己的背包,死死地抓住不肯松手。后来冲上前的这名男子,身穿白色立领外套。两名男子终究还是放弃了她的背包,匆匆逃离了现场。
对于这两名犯罪嫌疑人,上海警方刻画出了他们的体貌特征:两人身高均在160公分左右;年龄不算大,瞧上去应该都在15岁到20岁之间;行凶男子留着长发,另一男子则留着长鬓角。
四名犯罪嫌疑人。
侦查人员不仅调阅了自助银行里的监控录像,对案发现场周边的监控录像也仔细调阅了一番,因为这能帮助确定凶手的逃跑路线。不过他们这样做,又得到了意外的发现!
原来,犯罪嫌疑人并不是两个人,而是四个人!那么,另外两人藏在哪儿呢?他们就守在银行门外,为的就是帮忙把风。从他们的分工来看,这无疑是一起有预谋的抢劫案,事前是经过了一番部署的!
4月2日下午,专案组在走访中,获取了一条非常重要线索:有人称胡某有作案嫌疑,因为这人与协查中的一名男子十分相似。胡某的老家是安徽宿松,他是来上海打工的。
无论如何,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胡某其人。三天后,即4月5日,犯罪嫌疑人胡某、张某,双双在监护人的陪同下向抓捕组投案自首。当日晚20时许,第三名嫌疑人魏某也被警方抓获。至此,漏网的只剩下犯罪嫌疑人周某。
4月6日16时许,周某坐上了离开上海的火车。他以为这样一来,自己或许就能顺利逃跑。但是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并不如意,终究还是被警方截获。经过15个昼夜的缜密侦查,上海警方终于成功告破发生在市中心的“3·;22”自助银行抢劫杀人案。涉案的四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
铤而走险,葬送了花样年华。
四名犯罪嫌疑人的年龄都不大,其中胡某年仅15岁。胡某于2006年2月来到上海,先后结识了老乡19岁的魏某、17岁的张某以及16岁的周某。由于臭味相投,四人便时时聚在一起。他们一起找工作不成,于是就产生了抢劫的念头。他们的打算是,一旦顺利抢到钱财,就离开上海,返回家乡。
据他们交代,事发当天3时许,他们自康定路就一直尾随着被害人,沿江宁路由南向北行至案发自助银行处。到了那里,魏某便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把匕首,将其交给了胡某。魏、周2人的责任是在外望风,胡某则进入现场,对被害人实施伤害。
胡某劫得了被害人的一个钱包,但失望的是里面只有40块钱。张某随后进入现场,试图抢走被害人的背包,不过没能成功,因为受害人死死抓住就是不肯放手。由于案发时,被害人已经在自动存款机上完成了存款程序,所以犯罪嫌疑人并未劫得更多的现金。
他们正值花样年华,却为了获得不义之财,就铤而走险,终于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1)封面女孩:失踪17年的阿富汗女孩
在1985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6期的封面上,印着一个阿富汗少女的照片。她目光忧伤,激发了世人对阿富汗难民的无比同情。人们都认为,这张照片堪称经典,浓缩了阿富汗人民的苦难。十七年后,人们记起这位女孩,想要了解她更详细的情况。经过查访,一个名叫阿拉姆的女性疑为那个少女。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究竟该如何确认呢?
震撼世人心灵的照片。
拍摄这张阿富汗少女照片的人,名叫斯蒂夫·;麦科里。他在1984年12月到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营采访,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震撼了许多人,被评为《国家地理》杂志100幅最佳照片之一,后来它又无数次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杂志、海报上,甚至被印在名贵的地毯上。斯蒂夫·;麦科里也因为拍摄了这张照片,获得了当年的“罗伯特·;卡帕最佳摄影金奖”。这个奖项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它是一个专门颁发给特别有勇气、特别出色的美国摄影记者的最高荣誉。
那个时期,苏联军队大举入侵阿富汗,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封面上的那个阿富汗女孩,原来住在一个叫阿卡玛的小村子。1979年,她和家人开始了逃亡生涯,离开了家乡,一路流浪来到巴基斯坦,最终在难民营里安顿下来。她本是一个花季少女,但经历了种种磨难,跟无数的阿富汗难民一样。无须任何的言语,人们就能从她的眼睛里,读懂她和她的祖国的遭遇。她的那双眼睛,似乎能穿透别人的魂魄。
摄影家麦科里当时很匆忙,加上没有翻译,所以没来得及问那个女孩的名字就走了。他回到华盛顿,洗出这张照片以后,马上就认识到这张照片的分量。他这才意识到,先前不论多匆忙,也该详细问清女孩的状况才好。他可能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
当麦科里以及许多新闻界的同行,想了解这位女孩的真实身份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他们回头去找的时候,在那所难民营里,已经没有了女孩的身影。即便是她的家人或其他亲人,也都一个不见了。
时间到了2002年,美国对阿富汗开战,理由是剿灭“基地”组织。这时候,麦科里再一次想起了照片上的那个阿富汗女孩。于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麦科里决定,再次去寻找那个神秘的阿富汗女孩。当时,距离拍摄照片的时问,已经过去了17年。
一个叫做阿拉姆的女孩。
有几个人自称是那个封面女孩的亲戚,还接受了美国和英国媒体记者的采访。这几位“亲戚”说,女孩的真实名字叫阿拉姆·;比比,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在反恐怖战争爆发后不久,她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匆匆忙忙地躲到深山里去了。
当记者提到,阿拉姆为何要躲美国人时,这几个人便绘声绘色地讲开了。据他们说,在1996年的秋天,阿拉姆·;比比一家有了新的邻居。不过是有了一个新邻居而已,这和她躲避美国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这位新邻居不是别人,正是本·;拉登。这位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恐怖分子,正四处寻找一处安全的避难所,后来就来到了这里。阿拉姆·;比比会说英语,于是就做起教师来,而当时本·;拉登正在物色一个家庭教师。拉登很有钱,对儿女的培养当然出手阔绰。可是根据穆斯林的传统,他只能找一个女性教师。所以,他就选中了阿拉姆·;比比。她当时并不了解拉登,之所以答应,纯粹是出于糊口需要。
那几位自称是封面女孩的亲戚的人,是这样对记者讲的。这则消息一经报道,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其轰动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时隔多年,这张照片再度成为西方国家的关注焦点,很多记者又开始探寻起了她的下落。十七年后,摄影家麦科里再一次来到阿富汗,自然不为别的,也是为了寻找那个女孩。
独一无二的虹膜结构。
2002年年初,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为了找到那个女孩,特地组织了一个寻访团,前往麦科里十几年前遇见那位女孩的难民营。这个寻访团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虽然一时没有找到女孩的下落,却意外地遇到了一位知情人士。知情人认出了照片上的女孩,并且告诉寻访团,那个女孩叫霞尔芭·;古拉,是普什图族人,现在依然活着。
得知这一消息后,寻访团立即兴奋起来。他们根据这条线索,在费了一番周折后,终于找到了古拉。古拉现在已经做了母亲,有三个孩子。不过时至今日,霞尔芭·;古拉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麦科里在难民营里为她拍照的情形。
然而,她是否真是那位封面女孩呢?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即便是麦科里本人,也不敢断定,毕竟世界上不乏相貌相似的人。而且从外貌看来,这位名叫古拉的母亲,虽然依稀有封面女孩的模样,但毕竟也有着不小的差别。很多人悲观地认为,那位封面女孩很有可能再也找不到了。
为此,寻访团邀请了汤姆斯·;穆希诺来帮忙鉴定。这汤姆斯·;穆希诺是何许人也?他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法医鉴定专家。穆希诺赶来后,将麦科里十几年前拍摄的照片与这次拍摄的照片,进行面部放大和对比,做出了肯定的结论。穆希诺的理由是,古拉眼睛的虹膜类型和眼中的细小斑点,都与麦科里于十几年前所拍摄的照片上所显示的完全一致。
什么是虹膜?虹膜就是瞳孔外缘间的环形组织,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性。汤姆斯·;穆希诺介绍,在“独一无二”性方面,虹膜甚至超过了指纹。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人,虹膜相同或重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用虹膜来确定和识别身份,无疑是非常科学的!
巡访团不虚此行,终于找到了十几年前的那位阿富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