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故事大智慧
8767000000016

第16章 快乐很简单 (4)

有天晚上华特走了好长一段路,反复思考这个情况,当他确知目前的新工作根本就不适合他时,华特不禁放声大哭。然而除了悲伤,华特也为自己理清了思绪而感到欣慰。

第二天华特走进总裁办公室,递了辞呈。总裁很惊讶,而且也有点失望,可是除了接受也别无他法。“你为什么要离开?你以后该怎么办?”总裁不解地问。

接着华特对自己在这段时间看到的公司问题——向总裁报告,并且告诉他这份工作和原先预期的不太一样,华特接着说,他计划开一家咨询公司。华特自信及坚定的口吻让总裁印象深刻,于是他问华特:“要是你当了咨询师,你会怎样为公司解决问题呢?”

华特想了一下,因为他尚未完全勾勒出蓝图,不过仍按长期的思考模式回答。华特告诉总裁,思想如何创造实际,而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有驱动力、常识和其他特质,这些足以使人成为有效率的职员。总裁对华特的话感到很有兴趣,遂问华特是否愿意当他和公司的咨询师。瞧,多快!华特马上就有了第一位客户。

华特离开德国前,和总裁做了一整天的训练课程,并规划日后要将这套心智运作原则和安宁心智的方法传授给公司各阶层主管。截至目前为止,华特已走访了13个国家,训练对象超过2 000人。华特的事业蒸蒸日上,他不仅为原公司进行咨询工作,业务更扩展至德国及法国其他公司。

想不到原本想傻傻地辞掉工作,到最后事情却出乎两人意料之外——当了咨询师的华特不仅赚进大把钞票,还有上班族渴望的自由,他在两个国家之间如鱼得水。丽莎也如愿在德国待上几个月,并趁华特到各国工作时,四处游览。

让感觉跟着跑:一旦我们相信内心深处的感觉,让它来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决定时——不论选工作、挑对象、搬家或念书,我们的信念就会转换成神奇的力量。

愤怒源自内心

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不断与自身的不满斗争,把它们当成内心提醒自己思考品质的讯号。

——葛瑞

这是一位心理分析家的手记,它记录并分析了这样一件事。

“去他的,我真不敢相信现在的驾驶有多不小心!”这正是米兰达一大早开着车进城工作途中的例行抱怨。这也是米兰达典型的星期一,在高速公路遇上大塞车。他努力地想切进左线车道,可是开着蓝色别克的女人却坚持不让他插队。“又碰到个笨蛋!”米兰达紧握方向盘,一股气冲到脑门,“这个早上一路都是些笨蛋!”

方才那辆别克车的女驾驶显然对忿忿不平的米兰达视若无睹,只见她拿起眼线笔对着后照镜描着左眼。为了要引起她的注意,米兰达一面生气地按着嗽叭,一面挥舞着拳头,没想到她也隔着车窗向米兰达挑衅:“随便你了,兄弟。”两人于是干上了。

米兰达喃喃自语:“好吧,女人,这回你可是遇到对手了!”此时他看到一个可以切入右线车道的机会,米兰达换到四档,从右侧惊险地超过一辆红色福特,遥遥领先。

“太棒了!”米兰达沾沾自喜。不过他显然尚未悟透,他就算赢了这场小小的较劲,依然是个大输家。在高科技公司上班的他会和以前一样,气急败坏地赶到办公室,带着坏心情过完这一天。

如果我们深入了解米兰达的思维,会发现他的内心充满着批判、不耐烦与焦躁。对他来说,其他的驾驶者都是“敌人”,起码也是他生活步调的破坏者。米兰达认为,开车上班就像陷入战区一样,亦步亦趋的同时不忘大声谴责混乱的一切。

米兰达并不知道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和他开车上班的不愉快经验有何关联。他觉得他对“外在环境”的反应很自然!完全不晓得他的心灵生活筑于自己的“内在世界。”一旦米兰达了解他的所有体验真正源于何处,他看待交通的角度又将如何?

在理想的世界里,交通永远平衡顺畅,驾驶者将永远是彬彬有礼,大家永远不会因为气候或事故而迟到。很不幸的是,这个“理想国”仅仅存在于人类的梦想里。在现实世界中,交通事故频传、天气变幻莫测、大家并非永远都谦让有礼。可是我们开车上路,面对事故频仍的日常公路,其实可以选择自己的心境——我们不总是处于心理的“交叉路口”吗?

如果米兰达现在知道他愤恨的源头,他会如何处理上述的状况呢?星期一早晨缓慢的行车速度,让他心浮气躁。如果他不加速前进,担心可能迟到,一想到这,他开始紧张,他注意到自己的肩膀肌肉紧崩,怒火中烧。

米兰达体验自己不耐烦、生气、不舒服的感觉正是意念传达给他的信号,他必须适时调整这些怀疑。就如同开车骤然切到隔线车道会听到撞击声一样,这种情绪上的警告无疑给米兰达当头棒喝,让他知道自己正往错误的思考模式领域前进。如果他继续下去,那么终将出现“公路激怒症候群”。

仅仅是认清当下的思考,米兰达便能在心理上换档重新上路。与其把别克车里的女人视为敌手,不如对她的一心二用感到新鲜有趣。他知道她太专注画眼线,才对米兰达变换车道的意图毫不知情。因此米兰达暂缓切入左线车道,让这位女士先行后再开始行动。他甚至还会为自己浪费了10秒钟的时间在那儿生闷气、影响开车和上班心情感到好笑呢!再一次,米兰达了解他自身的意念能创造愤慨的世界,也能打造安宁的心境。

让感觉跟着跑:重新掌握生活方向盘的概念——心灵感受之源并非外在环境所赐,而是人在心里如何看待及反应。不管我们正在做些什么,总与思同行。我们的体验、感觉、认知和情绪全都来自内在的意念,而非外在环境。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是由内而外,而非自外向内。

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找到你内在的自然驱动力,你将会把快乐带回工作中,你的人生也将发生质的变化。

——西蒙斯

约翰在法国中西部长大,其父母靠经营果圃把约翰养育成人,这种一年到头辛勤耕作、劳碌的农家生活,无疑对约翰日后的自我要求及情绪转换影响深远。如果约翰没有把事情做完,约翰会觉得怠惰、沮丧,有罪恶感。可是不论约翰做了多少,心里老是有股力量驱使约翰去完成更多更多的事。于是约翰对实际工作感到压力重重、精神透支且枯燥乏味。

长大以后,约翰对工作的态度就是不断地保持生命力。约翰太太对于约翰能在一天内完成许多事情感到惊讶不已。约翰可以在几小时内就把屋里打扫干净,用一个上午写好一份工作报告,花一天时间种下所有花种,但心里却觉得索然无味。而且约翰只要一坐下来放松心情便觉得罪恶惶恐,会一直想着总还有件事没做好,这种念头一直持续到一日终了。

对约翰而言,生命中最艰难的挑战便是呆坐。

长久以来,约翰的心一直不停地转动思考,因此坐在海边体验一切,看看绮丽的海景、嗅嗅清凉的海风、听听动人的海涛,对约翰来说皆是新尝试。约翰一直害怕如果自己不能加快脚步,就会变得懒惰而且无法做好任何一件事。这种想法让约翰沮丧透了,所以约翰总是让自己像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只有在消掉工作表上已完成的事项后才会觉得有一丝轻松。

那天,约翰记得很清楚,自己是如何凝神静听。约翰那时正在佛罗里达州实习,参加为期三周的心理学新发展课程。

起初的两个星期,约翰对上课内容有一箩筐的问题,约翰不过是想借此学到更多咨询方面的新观念和方法,但是很糟糕,约翰尚未找到其中要决,而课程指导员却一直告诉约翰只要放松心情专注倾听就可以了。

“下午放自己一个假到海边去吧!”课程指导员说。

约翰对他的动机十分怀疑。多诈啊!要约翰一整个下午待在海边,那种不做事的感觉多令人害怕啊!约翰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经验,约翰于是和他据理力争,因为只剩下一个星期了,约翰不觉得还有时间浪费,难道约翰不该更努力一点吗?去海边做什么?

可是约翰也想到,到海边走走又不会让他少掉一块肉,还可以享受假期!或许他是对的,约翰可能真该学学如何放慢脚步。

隔天,约翰和妻子一起漫步海边,感到快乐无比。但过了一两个小时,约翰的焦虑开始出现,无论觉得有多不舒服,约翰知道必须秉持信念,而且得相信指导员告诉他如何放松心情的那一套。

当晚,约翰睡得很沉。半夜三点约翰自梦中清醒,顿时恍然大悟。

“亲爱的,快起来。”约翰边说边把妻子摇醒,“我想通了!我终于明白他说的是怎么一回事了。”这是约翰第一次清楚地知道顺其自然和不去强求意念。原来在睡眠中,心智放松了,理解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一切看来真是太简单、太不可置信了。

约翰回到明尼苏达州,日子又和以前一样,可是那晚触动心灵的感觉却依然持续着。

有个星期六,约翰又忙着做事,这回约翰清楚他得赶着做,于是约翰停下来,做了个深呼吸,找到头绪。约翰告诉自己,或许该试试这个方式,看看是否真的可行——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把每件事做好,而非处于以往紧张高压的环境。

约翰带着这种新想法过了一天,每一次只要一发现到自己的紧张,心里便很清楚地告诉自己该停下来休息一下。当然,一天结束后,工作比预期进行的速度还要快。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一整天约翰都好快乐,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一点也不觉得累。

让感觉跟着跑:快乐一点也不要觉得罪恶——即使你一件事都没做完。你也应明白做事情的动机,因为你学到内在的智慧的力量,在心情放松的时候能引领你找到行事方针,要知道只要有信心,不必经过一连串绞尽脑汁的思考,也会有解决方案。

自己是个危险陷阱

别忙着证明自己,先告诉自己,你已经够完美了,即使你无法掌握一切,你也是上帝的奇迹。

——菲莉

玛丽是位心理治疗师,她对生活充满了焦虑质疑。

“我其实很怕人,”她对朋友弥丽尔·奇说,“好笑吧?”

一个心理治疗师竟会怕人,可是玛丽真的就是这样。碰到新的患者,玛丽总是充满预设立场、满心惧怕。“真的能帮他们吗?该不该把他们转到更能替他们解决问题的治疗医生那儿?他们会怎么看我?”大多时候,玛丽惶惶不可终日,每次开始咨询前,玛丽都得对自己加油打气一番。

在玛丽珍的成长过程里,总觉得和兄弟姐妹格格不入,自己和他们一比,更是相形见绌。这样的自我认知一直伴随到现在,她常把自己的患者转诊给同业,原因并非无法对症下药,而是她心里总觉得自己不适合。如同她说的:“我对患者没有那么投入,我在诊疗室花很多时间和他们在一起没错,可是心里总会不断想着:我做得如何?我是多么不适合担任咨询的工作,该不该让他们去看别的心理医生?我满脑子都被这些念头占据。除了自己对患者谈话的内容,我还会假想另一位治疗师会如何处理。有时我会忘记这些纷扰的思绪,真正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可是情况很奇怪,我的意念非常混乱。”

“当了几年的心理治疗师,我会督促自己加强咨询技巧,好帮助更多人,可是我也担心自己会陷入流沙中无法脱困。不论我花多少力气证明自己是个称职的心理治疗师,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胜任这个工作。十年来,我知道这种感觉紧紧跟随着我,可我就是没办法让它停止。自从知道自身体验的本质是来自每一分每一秒的意念后,那种无法胜任的感觉就不再困扰我了。”

弥丽尔·奇问她自身真正的改变是什么。

“我变得更了解自己,”她说,“我没有什么事情好怕的,担心受害的感觉皆存于脑子里,全都是自己的意念作祟。一旦想起这点,我就觉得好多了,虽然还是免不了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质疑,可是一想起这一切都是意念在搞鬼后,这些负面的念头就消失了。我现在能平心静气地和患者相处,可以完全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而非放在自己身上。我倾听患者说话,也聆听自己内在的智慧和洞察力,它才是助我一臂之力替患者解决问题的真正力量。”

“经过这些,我如今真的对自己感到满意,也觉得自己可以胜任一切,因为只要想起意念是自己所造的,过去那些缺乏自信的想法就烟消云散了。我终于发现自己真正的潜能,因此,我得以发挥所长,替患者解决问题。”

让感觉跟着跑:不论我们的专长或职位如何,总难免会有质疑倦怠的时候,尽管你我都会对无法预测的情况感到惊慌失措、漫无头绪,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感到力不从心。当我们面对不可测的未来不再忧心忡忡时,便能满怀自信去挑战未知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