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向目标前进
只要方向是对的,不管你走了多少弯路,饶了多少圈子,最终却可能达到目标。
——培根
迈克·兰顿生长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里,父亲是个犹太人(十分排斥天主教徒),而母亲却偏偏是个天主教徒(却又十分排斥犹太人)。在他小的时候,母亲经常闹着要自杀,当火气来时便拿起挂衣架追着他毒打,就因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所以他自幼就有些畏缩而且身体瘦弱。然而日后他在那部电影影片——《草原上的小屋》中却扮演了那个殷格索家庭的一家之主,他那坚毅而充满自信的性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迈克的人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
在他读高中一年级时,一天,体育老师带这一班学生到操场去教他们如何掷标枪,而这一次的经验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在此之前,他不管做什么事都是畏畏缩缩的,对自己一点自信都没有,可是那天奇迹出现了,他奋力一掷,只见标枪超过了其他同学的记录,多出了足足有30英尺。就在那一刻,迈克知道了自己的前途大有可为,在其日后面对《生活》杂志的采访时,他回想道:“就在那一天我才突然晓得,原来我也有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的地方,当时便请求体育老师借给我这支标枪,在那年的整个夏天里,我就在运动场上掷个不停。”
迈克发现了使他振奋的未来,而他也全力以赴,结果有了惊人的成绩。
那年暑假结束返校后,他的体格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而在随后的一整年中他特别加强训练,使自己的体能往上提升。高三时的有一次比赛,他掷出了全法国中学生最好的标枪记录,他也因此赢得法国大学生的体育奖学金。这个人生的转变,套句他自己的话,可真是一只“小老鼠” 变成了一只“大狮子”,多么贴切的一个引喻。
故事到此尚未结束,迈克之所以有如此神奇的臂力,就在于有一部电影带给他的影响,他相信他的头发也跟圣经中那位大力士一样是力量的泉源——只要头发留得越长他的臂力就越强。这个想法在当时却行不通,有一次他硬是被其他的运动员动粗,剪掉了满头他认为是狮子力量来源的头发。虽然从此他不再成为校园中被指指点点的人物,可是先前的力量却也随着他对头发的信念而消失了,再掷时的成绩足足比以前少了30英尺以上。为了迎头赶上,他锻炼过度而严重受伤,经检查证实得永久退出田径场,这使他因此也失去了体育奖学金。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到一家工厂去做卸货工人,他的梦似乎就此完了,永远无法成为一位国际瞩目的田径明星。
不知道是不是幸运之神的眷恋,有一天他被电影公司的星探发现,问他是否愿意在即将拍摄的一部电影影片——《鸿运当头》中担任配角。当时这部影片是法国电影史上所拍的第一部彩色西部片,迈克应允加入演出。从此就没有回头,先是演员,然后是导演,最后成为制片,他的人生事业就此一路展开。
让感觉跟着跑:迈克就因为能够坚持而扭转了自己的人生,他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有时候我们虽然未能达到某个目标,可是只要方向对,最终却可能达到较先前更大的目标。他何以在世时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因为他表现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最崇高的价值:重视家庭、热心公益、为人正直、不畏艰难和关爱社会。
静心
意志、悟性、想象力、做法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考而来,思考决定了一切。
——笛卡儿
雷德蒙·钱德勒是法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他开创的“硬汉派”小说极大地影响了侦探小说的发展。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马洛”和其他侦探小说中的人物例如福尔摩斯、波洛等一样,被认为是不朽的艺术形象,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钱德勒本人的文学生活也富有传奇色彩。早年读书时,钱德勒曾经担任过几个报纸杂志的撰稿人,那时,他在文学上的才能就已经崭露头角。然而在成年后,钱德勒由于种种原因却放弃了文学创作。他先是入伍当兵,后来又进入一家石油公司任职。从最普通的办公室职员到公司经理,他在这个公司里竟然一待就是十三年,如果中间没有出意外,钱德勒很可能就在这个位置上终老一生了。
三十年代席卷法国的那场经济大危机反而改变了钱德勒的命运。石油公司在萧条中倒闭,钱德勒的生活立刻陷入了困境。此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想方设法寻找出路。于是他那被闲置已久的文学才华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后来他回忆起这段时期时,说道:“当时我终日在太平洋海岸漫无目的地闲逛,无所事事,便开始读那些低级杂志,因为它们很便宜。我很快发现这些杂志有低俗的一面,但有些作品写得相当有力,相当诚实。我认为这也许是学习写作同时也是挣钱糊口的捷径。我花了五个月写完一篇1.8万字的小说,换来180法郎的稿酬。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回过头。”
钱德勒就是这样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的。几年后,他的长篇侦探小说《长眠不醒》终于大获成功,他本人成为世界闻名的小说家。
让感觉跟着跑:每隔一段时间,静心想一想,停下手中的活计,给自己的大脑腾出一块地方来,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否符合理想的样子?如果不是,考虑一下是否有转换的可能,这样,你就可以在日常纷杂零乱的生活中,理清思绪,始终追寻自己梦想的东西。
吉妮的改变
没有必要太多在意别人的眼光,因为那些眼光中的某些东西会给人沉重的心理压力。
——洛杰斯
由于工作的调整,吉妮的情绪非常不好,参加了一个医院赞助的课程,内容正如同她的同事杰夫曾告诉过她的一样,吉妮这才认识到自己强烈的情绪来自于没有清楚认识自身的体验之源——她的思考。她终于晓得,为什么一遇到问题时,首先要冷静,其次才是行动、决定或反应。她向来总是先发脾气,然后才去抚平情绪。
上完第一天的课,吉妮和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分享她的经验,没想到孩子回答道:“妈,我们早就告诉过你了,只是你不听。”
吉妮不想承认,然而孩子们可没乱说。吉妮拉下脸坦诚道:“我知道你们说的没错,可是在这之前我根本不晓得自己可以选择,对我来说,你们这些小毛孩根本不了解真正的职场奔波、身兼重任的感觉,怎么能体会我的所作所为呢?”
吉妮的部门经过这次人事缩减后竟然愈变愈好,即使现在只剩两个技师、三个经理,却比以前来得有效率。过去他们习惯等上司做裁决,尽管这些情况往往和上司工作领域没有太多关联。如今,他们就如同一个智囊小组,工作进度、工作量自己可以做决定,也能够掌握变数,至于其他零零总总也不需太费力气即可完成。一切似乎平顺得近乎自然,他们的工作环境现在比较融洽了,也能和患者及医院员工诚挚相处,适时提供体贴人心的服务。
吉妮讲到有关自己的种种改变:“我本来害怕这种经验会离开,可是印象却愈来愈深,上课的时候我好想站起来和大家分享自身的经验,可是一旦这么做,我一定会哭得不能自已。我不是难过,而是喜极而泣,这种感觉只有在分娩的时候才发生——一种完全的喜悦。”
医院学习部门的主管说,医院承诺要促进院内人际关系和谐,吉妮的事情正是管理部门乐见其成的。尽管要说服管理部门将此当作长期的努力目标有点不容易,但无论如何,辛苦是有代价的,这些课程的确鼓舞了士气、增进了沟通及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家医院目前正把这些课程扩大到整个社区,并且也赞助政府、企业和学校推广类似的课程。
要把这个原则实际运用到生活里需要花点时间,并非一蹴而就。不管怎么样,当一个人改变了,他会将这种情绪感染给周遭的人,即使在吉妮还没接受之前,杰夫的态度必定也深深影响了其他同事。开会时比以前融洽、充满创造力,彼此间也更容易达成共识。一旦大群激动的人态度改变,这将影响整个组织文化。
让感觉跟着跑:人类有潜在欲求的渴望。很多人,特别是在工作里,放弃了这种希望。其实只要了解:快乐之源来自内在本能而非上司或同事,我们就会感到自在,就如同吉妮,从抱怨管理组织蛮横霸权到重新对内在心灵的改变一样。
什么都想做
如果能经常把第一优先处理的工作视为当务之急,那么我们便不会为毫无效率而感到停滞不前或困顿了。
——孝卡克
芝加哥某大公司的总裁,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整天吃不好,也睡不安生,心里万分苦恼,多方求医也不见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人介绍著名心理专家沙特拉博士能治这种病。第二天一大早,这位总裁就风风火火地来到博士家,宾主见面一阵寒暄之后,他正想向博士细说病情,电话铃这时突然响了。医院有事找博士。但他马上处理了,可是刚放下话筒,另一部电话又响了。博士先生只得又离席去接电话,又是很紧急的事。不久,又有一位同事来向博士征询对某一重病号的处置意见。博士只好让客人干晾在一边长达20分钟之久。
博士向这们总裁先生致歉。
总裁回答说:“没关系,没关系!博士先生,从你身上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病根。回到公司后,我将立刻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对了,临走时可否让我看一下你的办公桌抽屉?”
博士打开抽屉,里面只有一些纸之类的事务性用品,而且少得可怜!总裁疑惑地问:“你未处理完的文件呢?未回的信函呢?”
博士说:“全部办完了!”
六个星期后,那位总裁盛情邀请博士到他公司参观,他完全变样了,全身上上下下没有一点儿不适之处。他特地打开抽屉,对博士说:“以前,我两间办公室和三张办公桌,抽屉里堆满了未处理的文件。我每天穷于应付这些工作,这个要做,那个也要做,一直弄得我无暇也无心处理它们,自从听了你一席话之后,我立即将那些旧文件或报告书,一股脑理清。现在,我只用一个办公桌,工作一来立即处理,绝不拖延积压,所以,已完全没有因延滞工作而带来的紧张感和烦恼,我现在心情好了,病也自然好了。”
让感觉跟着跑:这个故事中那位总裁,当初为什么会整天紧张、烦恼,就是因为摆在他面前的工作太多了,这个需要做,那个也需要做,以至不知道做什么事才好,久积成病,这属自然规律。
梦中红樱花
梦想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但若没有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它也只能像夜空中的流星一样,仅仅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
——狄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