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故事大智慧
8767000000004

第4章 智慧之风 (4)

斯通16岁念中学时的那个夏天,也试着出去推销保险。他的母亲指导他去一栋大楼,从头到尾向他交代了一遍。但是他犯怵了。这时,当年卖报纸的情景又重现在他眼前。于是他站在那栋大楼外的人行道上,一面发抖,一面默默念着自己信奉的座右铭:“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还可能有大收获,那就下手去做。马上就做!”

于是他做了。他像当年卖报纸被踢出餐馆那样壮着胆子走进大楼。但他没有被踢出来。每一间办公室,他都去了。那天,只有两个人向他买了保险。从数量上来说,他是失败的,但在了解自己和推销术方面,他的收获是不小的。回家的时候,斯通赚了几元佣金,而且他还想出了克服恐惧的技巧。

第二天,他卖出了4份保险。

第三天,6份。他的事业开始了。

那个假期及后来放假的日子里,他继续替母亲推销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他居然创造了一天10份的好成绩,后来一天15份,20份。他分析自己:为什么成功了?他终于发觉,因为他有了“积极的人生观”。

让感觉跟着跑:人需要对困难消除一种暂时的观念,相信一切是可以改变的。贫穷并不会永远伴随你左右,只要你想改变它,你总有一天会改变它。

在逆境中创造奇迹

许多奇迹在于我们去做,只有做才能产生奇迹,相信吧,许多财富正等着我们去获取。

——培根

一年一度的嘉年华市集即将展开。有一位卖松饼的小贩胡里奥,亦摩拳擦掌、满怀信心地准备在嘉年华会中大展身手,好好地赚他一笔钱。

嘉年华会如期开始,果然不出胡里奥所料,热腾腾的松饼再淋上甘甜的蜂蜜,飘散浓浓的香味,吸引了许多人,围绕在胡里奥的摊位四周,生意好得令周围许多卖冰淇淋的摊位眼红。

胡里奥的生意持续兴隆,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直很稳定地供应他纸盘的供应商,为了配合全国性的纸业大罢工,不能再供货给他。

胡里奥的纸盘库存随着每天大量的消耗而用尽,胡里奥的生意亦随之发生危机。

没有纸盘可以盛装松饼卖给顾客,胡里奥试着用纸巾来代替纸盘,但客人们又嫌纸巾会被蜂蜜沾在松饼上,吃起来相当不方便。随着顾客们不断地抱怨,胡里奥的生意逐渐清淡,终至没有任何人上门光顾。

眼看着嘉年华会期的时间还相当漫长,而摊位的租金已付清了,却无生意可做,旁边冰淇淋的摊贩好意劝他,不如来帮着卖冰淇淋好了。

胡里奥迫于无奈,只得以较高的价格,向相邻的冰淇淋摊贩批购了一些冰淇淋来贩卖,聊以补贴自己摊位的开销。

就这样做了几天生意,胡里奥想着,还好,冰淇淋的生意不是十分火热;若是冰淇淋的生意一旦好起来,还是需要大量的纸杯来盛装冰淇淋。万一再遇上纸业大罢工,生意一样做不下去,自己的生计还是一样操纵在别人的手里。

胡里奥有了这一层顾虑,随即动脑。试着将他惟一会做的松饼,和眼前贩买的冰淇淋联系在一起。他想到,若是将松饼压薄一点,使之坚固一些,再将压实的松饼卷成圆锥状,就能够盛装冰淇淋了。如此一来,客人既可以吃到冰凉甜美的冰淇淋,又能享受香脆爽口的松饼,真是一举两得。经历困境而激发的创意,让胡里奥再次成为嘉年华会中生意最好的摊贩。而举世闻名的“甜筒冰淇淋”,也就这样被胡里奥发明出来。

让感觉跟着跑:遇到难题,只须我们眉头一皱,便有更好的想法上来,有许多财富就是这样得来的。千万不要在困难面前低头,你只有战胜它,才能获得人生的回报。

贫富的细小差别

只有眼光既远又广的人才能在人生路上扬眉吐气。

——里厄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狗眼看人低,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升那些吹牛拍马的人。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总是觉得他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说清楚了他也不服,看来……他忽然有了个主意。

“布若先生,”总经理说,“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布若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

布若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100公斤左右。

“价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吧,你可以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会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一眼红了脸的布若,说:“现在你明白为什么爱若受到提拔了吧?”

让感觉跟着跑:人与人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只不过有的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只有那些聪明人才会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学会扬长避短。

琼斯的法宝

一个人如果是个积极思考者,实行积极思维,喜欢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劳埃尔

当琼斯身体很健康时,他工作十分努力。他是个农夫,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经营一个小农场。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很满意,日子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过着,直到突然间发生了一件事!晚年的琼斯患了全身麻痹症,卧床不起,几乎失去了生活能力,可他却没有怨天尤人。是的,他的身体是麻痹了,但是他的心理并未受到影响。他能思考,他确实在思考,并做出了计划。有一天,正当他致力于思考和计划时,他认识了那个最重要的活人(自己)和他的法宝(积极的心态),他做出了重大的决定。

琼斯积极的心态使他满怀希望,乐观向上,他把他的计划讲给家人听。

“我再不能用我的手劳动了,”他说,“所以我决定用我的心从事劳动,如果你们愿意的话,你们每个人都可以代替我的手、脚和身体。让我们把农场的每一亩可耕地都种上玉米。然后我们就养猪,用所收的玉米喂猪。在猪还幼小肉嫩时,我们就把它宰掉,做成香肠,然后把它包装起来,用一种牌号出售。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的零售店出售这种香肠。”他低声轻笑,接着说道:“这种香肠将像热糕点一样出售。”

这种香肠确实像热糕点一样出售了!几年后,“琼斯仔猪香肠”走进千家万户,成为都市最能引起人们胃口的一种食品。

琼斯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成为百万富翁,但他还取得了比财富更大的成就,那就是找到了“积极的心态”这个法宝。因此,他克服了生理上的重重障碍,成为有用的人。

让感觉跟着跑:成功者是积极主动的,失败者则是消极被动的。成功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而失败者的口头禅则是:那不干我的事。培养积极思维的原

则为:言行像你希望成为的人那样;要心怀积极、必胜的想法;用美好的感觉、信心与目标去影响别人。

抛弃修补的心理

在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大局的眼光,但是有时候人们常常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

——尼兹奇

俄亥俄州某家报纸曾经刊登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纽约的老板汤姆生来俄州投资,机器设备都是从德国进口的最好的,生产效率极高。但是有一天突然这个地方发了洪水,虽然经过奋力抢救使大部分机器脱离了险情,但还是有一台设备没有抢救出来。洪水退了,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汤姆生就在当地市场上采购了一台俄亥俄州制造的机器来代替使用。

这台机器质量还过得去,用了一段时间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不久它就原形毕露,各种小毛病开始显现出来。今天这个螺丝松了,明天那个零件坏了,总得不断修理,这样常常影响整个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汤姆生想重新买一台进口的新机器,但是进口机器非常贵,再说这台机器也还能用,所以就这么一天又一天地耗着。但是那个俄州产的机器还是不争气,总是出毛病,而且损坏的周期越来越短。到年底一算细账,就因为这台机器的这些各种小毛病,产量较上年度有明显的减少,这些损失加上维修费用等,足可以换一台进口机器了。汤姆生这才痛下决心,以低廉的价格把这台机器处理掉,从德国又购置回一台新机器。

让感觉跟着跑:也许我们过惯了勤俭节约的日子,对于一些旧事物有眷恋情结,无论什

么时候都想弥补一下,凑和着能使就行。许多不幸的贫穷生活也诸如此般,继续着不幸的故事。

永不低头

生活的苦难教会人们如何在不幸和贫穷前保持自己的理想,我们永远不会向苦难认输。

——惠特曼

这个故事是父亲讲给夸尔斯听的。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父亲问了夸尔斯这样一个问题:钱是怎么来的?

对夸尔斯的回答父亲总不满意。父亲说,还是先听故事吧:

一个小孩子,他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好吃懒做。孩子的父亲时时刻刻都指望他能改掉这个不良习惯。然而那个孩子一点也没有改正自己缺点的意思。

父亲不得不随时随地提防自己的孩子,担心他会把家里的钱或值钱的东西偷到外面去换吃的,这位父亲觉得自己每天都活得很累很辛苦。不过说来也怪,孩子虽说好吃懒做,却从没偷过家里的钱,也没有听说过他在外面偷过左邻右舍的东西。他弄钱的办法完全是一种正当的手段。比如说你给他钱买酒,他会少买一点酒,然后把剩余的钱一古脑儿买了吃的。无论是买油盐还是酱醋,他总会用相同的办法省出钱来满足他那张不太争气的嘴……

为了使孩子的贪吃习性不再滋长,父亲决定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包括给他钱去小店买东西。只是父亲在给钱的时候坚持了这样一个原则:少给钱多办事。尽管如此,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把父亲的话当作耳旁风。

有一回,父亲一气之下扔了1美分给孩子,让他去买油。父亲心想,我看你会把钱掰成两半,一半买油一半买吃的不成?

孩子到了店里,售货员给他装满了油,把瓶子递给他,手却不缩回去。孩子知道售货员是要钱,就装模作样地在自己浑身摸了一遍,然后苦着脸告诉售货员说钱掉啦。售货员无奈,只好把瓶子里的油倒出来,把空瓶子给孩子。

结果,孩子嘴里噙着一粒糖,双手抱着那个油瓶子,兴致勃勃地回到家里。一进门,父亲劈头就问,油呢?

孩子举了举瓶子。

瓶子壁上附的油正慢慢流回瓶底里,差不多有一小勺。

父亲大怒,这点油怎么吃?

孩子说:“1美分只能买这么多。”

……

夸尔斯的父亲就这样结束了他的故事,但他那期盼的目光始终在夸尔斯的身上流连。夸尔斯说:“这个孩子身上有生意人最完美的素质,但也有生意人最致命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