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先东征刘备
当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崛起之后,他们均有图王之志,因此,双方剑拔弩张,兵戎相见,已是势所难免。
早在初平元年(190年),袁绍就曾说过:“我要南面据守黄河,北面控制燕代,再率河北将士,南向以争天下。”到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消灭了公孙瓒后,占有青、冀、并、幽四州之地,军队增至数十万人,势力更加强盛。他召集将领和谋士们研究作战方案,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接受郭图等人的意见,确定了“立即进攻,集中兵力,直捣许昌”的作战方针。遂选精兵十万,精骑万匹,胡骑八千,南下谋攻许昌。
起初,曹操对袁绍集团这个庞然大物还有些畏惧,怕消灭不了它,经过郭嘉向他分析双方优劣对比之后,曹操的愁容为之一扫,对袁绍作战的信心增强了。他对部下说:“我知道袁绍的为人,袁绍他志向广大但缺乏智慧,表面上很有气魄而实际上是个胆小的人,他的威信并不高,他的兵士虽多却不够团结。”曹操手下兵士最初对袁绍出兵心存畏惧,经过曹操和荀彧等人的一番解释与鼓动之后,方才团结一致,满怀信心地去迎击敌人。当时,曹操调集精兵两万,进军黎阳,主动迎敌。哪知正当曹操部署对袁绍作战的时候,原来依附曹操的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自据徐、邳等地,起兵反曹,与袁绍遥相呼应。是时,东海郡及附近的郡、县大多归附刘备,军队增至几万人,声势颇为浩大。遇此意外,曹操意欲亲征以迅速打败刘备,以防两面受敌。
其实,曹操很早就已看出,将来与他争雄天下者必是刘备,所以他曾对刘备说过:“普天之下能称得上英雄的,不过只有你刘备与我曹操罢了。”以前刘备失败前来投靠,他予以笼络。后来,刘备要领兵出击袁术,曹操也允许他离去。当时,郭嘉就曾牵马劝谏:“放掉刘备,以后将有大的变故发生啊!”并且还说:“纵然不杀刘备,也不应当让他走掉。”又引古语“一日纵敌,万世之患”为证。曹操听后,大为懊悔,遂令许褚率兵追赶。结果,刘备如鱼入大海,鸟上青云,一去不复返,曹操“恨不用(郭)嘉之言”。如今,面临刘备的公然反叛,曹操感到非常后悔,但又不得不认真应对。
但是,曹操帐下的将领对此却并不理解。他们对曹操说:“与您争天下的主要是袁绍,如今袁绍正率兵打过来,您却要放弃攻打袁绍,而去东征刘备。万一袁绍从背后乘虚而入,那可怎么办?”曹操解释说:“刘备乃人中之杰,今不除之,必为后患。”
在这个关键时刻,郭嘉赞同曹操的意见,他说:“袁绍生性迟疑,即便来攻,也不会迅速。刘备起兵不久,民心本附,力量又不大,迅速攻击,一定可以把他击败。这关系到生死存亡,可千万不能失去啊!”于是,曹操下定决心,亲率精兵兼程东进,迅速攻破彭城、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妻子被俘,他只身逃往河北,投靠了袁绍。
东征刘备,应该说是官渡大战的一个前奏曲。对曹操来说,与袁绍决战在即,如果不迅速扑灭刘备的反叛势力,任其在心腹地区星火燎原,势必就要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大战之前,先肃清次敌,以巩固后方,实属高明之举。曹操在这个问题上,决策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诸将的意见也不无道理。因为对袁绍而言,刘备起兵之时,也正是他乘机猛攻曹军的绝好时机。因此,曹操帐下将领的担心,便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诸将表示反对时,连曹操也有些迟疑不决,便“疑”而问郭嘉。郭嘉的一席话,使人茅塞顿开。他就袁绍、刘备两方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如果曹操东征,袁绍很可能先作壁上观,不会立刻进兵(后来事实果然如此),这当然最好;如果万一袁绍出兵,也“来必不速”,这是由其“性迟而多疑”所决定的,如此就给了曹操短暂的可资利用的宝贵时间。而关键在于,曹军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能迅速平叛取得胜利。如果东征长期进行下去,难以击败刘备,那么东征也就不可取了。而这一点又取决于曹、刘双方的实力对比。郭嘉对比了双方的兵力、战斗力、士气、民心之后,断言“急击之必败”,也完全符合军事学的基本规律。曹操听了他的分析,下定决心,终于获胜。反观袁绍一方,在曹操东征之时,谋士田丰建议袁绍:“曹操与刘备正在交战,战事恐不能很快解决。公举兵袭击他的后方,可以一战而取得胜利。”田丰虽然错误地认为曹操无法迅速击败刘备,然而令曹操集团极为畏惧的却是乘虚出击。不料,袁绍却借口他儿子有病,未采纳田丰的建议,按兵不动。田丰闻此,“以杖击地曰:‘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势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长叹而出”。
在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郭嘉抓住良机,时刻把握事物错综复杂的运行情况与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根据条件,不放过有利时机,这是谋士们不可缺少的智慧。时机往往只有一次,稍纵即逝,一去不返。人们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劝诫人们要善于抓住事物矛盾变化的枢纽,把握住重要的环节,善于随机应变。这需要有慧眼,在时机出现时发现并捕捉住它,而绝不能放过。
其实,在这一点上,郭嘉与田丰无疑都具有这种慧眼。郭嘉称东征刘备是“存亡之机,不可失也”,田丰说是“难遇之时……失此机会!大势去矣……”,他们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同一思想:时机千载难逢,极为可贵;能否抓住它,关系重大,影响深远。
发现时机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看能否把握住它。就这一点而言,郭嘉成功而田丰却失败了。此中深层原因在于,他们都是谋士,只有建议权而无决定权。他们都发现了时机,并指明了抓住时机的方法,但最终的决策者——曹操和袁绍,却一个采纳一个弃而不顾,因此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当然,世事多变,这就为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要抓住时机,就必须预见到事物最终发展的唯一趋势,排除其他的可能性,这样自然会有冒险性,这也就更需要胆识和准确的预测判断能力。因此,预见性可以说是谋略家们必备的才能。在这一方面,田丰与郭嘉相比,便不免稍逊一筹。郭嘉预见到东征刘备,必能速胜,其间袁绍极可能不会出兵;即使出兵,因行动迟缓,也无关大局,后来事实都一一验证了其准确性。田丰的第一个错误是断言曹操不能速速战胜刘备,第二个错误是择主不明,虽有良谋,岂不知其主公的性格怎样?竟幻想袁绍会听纳自己的建议,这就难免要失败了。准确的预见性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之上的,郭嘉对袁绍的了解与认识,似乎比田丰要深刻得多,这正是郭嘉取得成功的根源所在。
(二)官渡大败袁绍
击败刘备后,曹操迅速向官渡调兵。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围攻白马,以保障主力渡河。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作战方法,将袁军引诱至延津,接着他率军急赴白马解围。未行十余里,便与颜良相遇。颜良一见,大惊失色,只好仓促迎战。曹操令张辽、关羽先攻颜良。关羽一眼望见了颜良的麾盖,策马如飞,直逼麾下,刺杀颜良于千军万马之中。袁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白马之围很快被解。
盛怒之下,袁绍下令全军渡河追击,命大将文丑率五千轻骑作为先锋。
这时,曹操已率兵马向官渡撤退。到了延津南坡,他下令让一部分骑兵解鞍放马,不多时,战马乱奔,器械满地。很快,文丑追了上来,见状以为曹军已经逃遁,便命令士兵收拾“战利品”。岂料,曹操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六百精卒,飞身上马,冲向袁军,势如破竹。袁军始料不及,一触即溃,大将文丑也成了刀下之鬼。
遭此惨败,袁绍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令将士继续进攻,一直追到官渡,才安营扎寨。这时,曹军早已布好阵势,坚守营垒。袁绍令士兵在营外堆起土山,垒起高台,叫弓箭手在高台上居高临下向曹营放箭。曹军官兵只好用盾牌遮住身子,才能在营中行走。
曹操深虑这一被动状态,急召众谋臣商议,最后设计出一种霹雳车。这种车上装有机钮,扳动机钮,十几斤重的石头就可飞出三百多步。这样一来,袁军的高台被击垮,弓箭手被打得头破血流,死伤无数。袁绍又让士兵在夜里偷偷挖地道,准备偷袭曹营。曹军发觉后,在兵营前挖了一条深深的长堑,切断了地道的出口,致使袁军的偷袭计划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