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禅有智慧
8771500000067

第67章 无言教学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唐·布袋和尚

许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要静静地用心体会这种玄妙的禅理。

无德禅师行脚来到佛光禅师处,佛光禅师对他说道:“你是有名的禅者,为什么不找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无奈地答道:“我不知道,究竟哪里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叹了口气,说道:“虽然你是很好的长老禅师,怎么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说道:“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了下来。”

这样,无德禅师就在佛光禅师处住下来。

一学僧问无德禅师道:“要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莫名其妙,说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你却只说问得好。”

无德禅师答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道:“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是怎么样呢?”

无德禅师答道:“那种客人我这里不留。”

学僧问道:“禅师的家风是什么?”

无德禅师说道:“我不告诉你。”

学僧非常不满,责问道:“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说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地责问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道:“打坐!”

学僧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学僧终于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

并不需要过多的说教,这种无言教育结果可以更加有效。说话的力量有时比不上不说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学习人生的哲理。

有一次,临济禅师行脚来到翠峰山,便顺道去参访翠峰禅师。翠峰禅师一见临济禅师,就问道:“您从何处来?”

临济答道:“从黄檗禅师那里来。”

翠峰禅师听到黄檗禅师的名字,非常高兴,问道:“平常黄檗禅师怎样教导学生呢?”

临济答道:“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都不是真理,黄檗禅师是从来不用言语教导学生的。”

翠峰奇怪地问道:“什么都不言说,什么都不教导,那学生怎么参学呢?”

临济答道:“教导是有的,只是不同于一般言说,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个字也没有。”

翠峰说道:“能否举个例子?”

临济答道:“我是举不出例子的,因为那是足迹所不能到达的境地,如一箭射过西天。”

翠峰问道:“足迹不能到达,心念总可到达。”

临济说道:“如果一定要心念到达,那难免有所偏差。”

翠峰又问道:“如果完全封闭语言意念,我们怎么见道呢?”

临济答道:“当下见道!”

世间变化无常,只有适应这种变化,才能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不要去探究一些毫无意义的事物,而是踏踏实实地看清当务之急。

洞山禅师问龙山禅师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座山有没有路,我怎么进来的,咱们暂且不谈。”洞山禅师答道,“我问老师,您究竟是从哪里进入这座山的呢?”

龙山禅师答道:“反正我不是从天上云和地下水来的。”

洞山禅师问道:“请问老师!你住进这座山有多少年了?”

龙山禅师答道:“山中无甲子,人间岁月推移都与我无关。”

洞山禅师问道:“你先住在这里呢?还是这座山先住在这里呢?”

龙山禅师答道:“不知道!”

洞山禅师不解地追问道:“为什么不知道?”

龙山禅师答道:“我既不是凡尘的人,也不是天上的仙,怎么会知道呢?”

洞山禅师反问道:“您既不是人也不是仙,难道您已经成佛了?”

龙山禅师说道:“不是佛!”

洞山禅师问道:“那是什么?”

龙山禅师答道:“说是一物即不中!”

洞山禅师提出了最关切的问题:“你是什么缘故才住进这座深山的呢?”

龙山禅师答道:“因为我以前曾看见有两头泥牛在打斗,一边斗一边竟坠入大海中,一直到今天也没看见牛的踪影。”

洞山禅师一听,不由地肃然起敬,立刻恭敬地对龙山禅师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