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
8773300000015

第15章 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农业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面临的全新课题。解决这个课题的实质,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取得了多方面初步的可喜的成果。这些正确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来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思想来源。

一、以苏联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如何鉴戒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相联系的。

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基本上是照搬苏联模式。这是因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出现了分别以美、苏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尖锐对立。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遏制,苏联则给新中国以援助和支持,新中国实行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第二,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以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农业仍占主要地位,怎样才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苏联模式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第三,刚刚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还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只能学习和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它对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指出:“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弊端开始暴露出来:由于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职工增加过多,信贷增长过快,出现了财政赤字,造成市场紧张、物资短缺,引起人民不满。毛泽东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也逐渐觉察到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发现苏联的一些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1955年底,他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初,他又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结合我国已经积累的经济建设的经验,认真进行总结。

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巨大震动,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困难。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及其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并于当年4月和12月先后发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重要文章,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同时,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揭开斯大林的盖子,对包括中国党在内的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解除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历史再一次表明,革命道路不能照搬外国,建设道路同样不能照搬外国。由此,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们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也日渐明确了。

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步和探索中的曲折

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和一些党的领导人用了较长的时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1956年2月14日至4月22日,毛泽东先后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委、办负责人的汇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多次讨论,毛泽东集中集体智慧,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强调要引以为戒。报告论述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个方面的关系,既是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又是对斯大林所犯错误深入思考,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缺点和失误为鉴戒而提出来的。其中许多重要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这篇报告的产生,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始迈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步。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相应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成果。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共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还不足,对于迅速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以致在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背离了正确的方向,出现严重失误。这主要是指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和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后逐步发展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遭受严重挫折,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马克思、恩格斯由于社会实践的局限,不可能明确回答这一问题。列宁预见到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斯大林在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前,对于苏联社会存在的矛盾作过一些分析,使用过“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矛盾”这样的概念;到了1936年宣布社会主义建成就认为没有矛盾了。直到1952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他才勉强承认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如果实行错误的政策,甚至也会弄到冲突的地步。不过他还没有把这一点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来。毛泽东则首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特别是基本矛盾作为一个全面性的问题提了出来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1956年3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否认存在矛盾就是否认唯物辩证法。有矛盾就有斗争,只不过斗争的性质和形式不同于阶级社会而已。1956年4月,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观点,经政治局多次讨论写成的《关于无产阶级的历史经验》一文,重申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原则,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着的。同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和9月党的八大决议重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12月4日,毛泽东在给黄炎培的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观点。他说:“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既有矛盾就要求揭露和解决。有两种揭露和解决的方法:一种是对敌(这说的是特务破坏分子)我之间的,一种是对人民内部的(包括党派内部的,党派与党派之间的)。前者是用镇压的方法,后者是用说服的方法,即批评的方法。”

在反复酝酿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命题出发,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原理的提出,科学地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历史进程及其发展的基本动力。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及其特点,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基本相适应的,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不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身改革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则不一样,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利益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要弄清这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必须弄清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人民和敌人都是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基本方针和方法。毛泽东提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民主方法概括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毛泽东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基本消灭,阶级斗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已不占主要地位。这时,如果仍然按照政治就是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就必然会发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毛泽东根据我国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阶级斗争虽然还存在,但是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说,重点应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来,这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是毛泽东关于两类社会矛盾学说的中心思想,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