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效应
一天,克尔姆城里的补鞋匠把一个顾客杀了。于是,他被带上了法庭,法官宣判把他处以绞刑。判决宣布之后,一个市民站起来大声说:“尊敬的法官,被你宣判死刑的是城里的补鞋匠!我们只有他这么一个补鞋匠,如果你把他绞死了,谁来为我们补鞋?”
听到这话,克尔姆城的市民恍然大悟,都异口同声地呼吁。法官想了想,赞同地点了点头,重新进行了判决。
“克尔姆的公民们,”法官说,“你们说得对,由于我们只有一个补鞋匠,处死他对大家都不利。这样吧,城里有两个盖房的,就让他们其中的一个替他去死吧!”
当然,这样的小故事是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它只存在于寓言里面,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出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比如,你在市场买水果,看到苹果降价了,而橙子的价格没有变化,在降价的苹果面前,橙子好像变贵了,这样你往往就会选择买苹果而非橙子。
替代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我们可以根据其价格的变化情况,从经济实惠的原则出发,安排我们的生活。萝卜贵了吃白菜,大米贵了吃面条。买不起真名牌就用仿名牌来代替,也能让我们的心理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如果CD唱盘的价格上涨了,我们可以用磁带、电台的音乐节目,甚至现场的音乐会等这些东西来替代CD唱盘。一般来说,越是难以替代的物品,价格就越是高昂。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价格就越高,因为高技术的产品只有高技术才能完成,就像彩电必须是彩电厂才能生产,而馒头谁家都会做,所以价格极低。艺术品价格高昂,因为艺术品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物品,几乎找不到替代品。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有一幅,所以珍贵异常,价值连城。
生活中,当我们发现我们经常使用的某种商品涨价后,我们就会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来替代我们经常使用的那种商品。比如,2008年7月宝洁正式启动了旗下产品的第二轮提价,护舒宝、帮宝适等系列产品涨幅达10%左右,创近年新高。如潘婷200毫升装洗发水,从15元左右涨至约18元;玉兰油400毫升装沐浴乳从21元涨至约24元。联合利华也紧随其后,力士洗发水、香皂,夏士莲香皂、中华牙膏等价格上涨10%~15%。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消费者选择了一些国产品牌作为其替代品。比如,国产的六神、霸王等洗发水、沐浴露,以及雕牌、立白等洗衣粉及皂类。
但有时,替代效应也与价格无关,比如发生禽流感以后,鸡蛋和鸡肉就很少有人再买,而是用猪肉来代替。再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人们对奶粉的不信任感急剧增加,于是,人们找到了奶粉的替代品:燕麦粥、豆浆、鲜牛奶、羊奶、水牛奶、奶糊、椰奶等。
替代效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起着巨大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替代效应,从经济实惠的原则出发,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消费,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每天多学一点点
替代效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认识并能充分利用这种效应,做一个聪明的经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