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的概念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贸易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小到个体,大到国家,贸易往来随处可见。而且,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也日益兴起,人们的贸易活动也更加快捷、频繁。可以说,在今天这个地球村里,几乎所有人都在和贸易发生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而对贸易的研究,也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年轻人来说,了解一些关于贸易的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与其他人的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无论是耕种、做衣服还是盖房子,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活动。
张三是一个农民,拥有不小的自留地,同时在村子附近的工厂拥有固定的工作,每天可以获得40元的工资。由于每天要到工厂上班,地里的活儿张三自己根本无法顾及。而小王是一个传统的手工业者,他每天在家中编筐,可以获得20元的收入。那么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在农忙的时候,张三会请小王给自己收割田里的谷子吗?如果张三选择自己回来收谷子,那么就意味着他要放弃在工厂一天40元的工资,选择请小王只不过出30元就足够了。从小王的角度上来说,他也很乐意给张三家收谷子,这样一来,总比自己在家编筐一天20元的收入要强得多。因此这样说来,因为做成了这笔交易无论是对张三还是小王来说都让他们分别多赚了10元钱,都是有利可图的。毋庸置疑,张三肯定乐意雇佣小王帮自己收割,而小王也肯定会接受他的建议。
上面的例子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贸易,当然贸易并非这么简单。经济学家们通常将贸易分为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两种,不管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只要每一个人或者每一个国家都选择生产他们最擅长的商品,然后再和另一个人或者另一个国家相互交换,那么每一个人或者每一个国家的福利状况都会变得更好。如果相互的贸易已经不能使得双方的福利再增加,那么贸易获得的收益就已经实现最大化。让我们来看看讲述分工和贸易的一个古老而有趣的例子:英国与葡萄牙之间关于毛绒和葡萄酒的故事。
在分工之前,英国和葡萄牙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说都有200个人来进行生产,但是两个国家的生产技术不同。读者朋友们请注意,说的不是英国可以同时生产200单位的毛绒和180单位的葡萄酒,而是说英国200个劳动力可以生产200单位的毛绒,或者180单位的葡萄酒,只能选择一个,而不能同时选择两个。如果一个国家同时选择生产两种产品,例如英国同时生产毛绒和葡萄酒,由于劳动力资源是有限的,在这里只有200个人的劳动力,所以就不可能同时生产出200单位的毛绒和180单位的葡萄酒。葡萄牙的情况也是类似的,葡萄牙200个人的劳动力可以生产160单位的毛绒,或者200单位的葡萄酒。
从中可以看出,英国生产毛绒具有绝对优势,因而英国应该选择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毛绒;而葡萄牙由于在生产葡萄酒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它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葡萄酒。这样,假设世界上只有这两个国家,这可是简单的算术题,我们可以计算出世界上两种产品的产量,毛绒200单位,葡萄酒200单位。这是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来的绝对成本优势的贸易情况。
再来看看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的贸易情况。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完全生产并且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那些它拥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很好理解的,来看下面新的生产与贸易情况。
反映的情况稍有差别。现在葡萄牙在200个劳动力的情况下可以生产240单位的毛绒,而原来则是160单位。这样,葡萄牙不仅在生产葡萄酒上有绝对优势,而且在生产毛绒上也具有绝对优势,英国在生产两种商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如果按照斯密的观点,它们之间还会发生贸易吗?不会。但是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它们会发生贸易。因为英国在专业化生产葡萄酒上拥有比较优势,而葡萄牙在专业化生产毛绒上同样拥有比较优势,这样双方发生贸易后各自的状况仍然会改善。这就是比较优势的“两劣相比取其轻”,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它只要选择专业化生产那些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并通过出口贸易,就能够改善自己本国的福利状况。
上面说的是传统的国际贸易,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水平水涨船高,成功的国际贸易,可以使得每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好。比如,东南亚的某个农业国盛产大米,而远在欧洲的某个工业国则有着发达的精密机床工业,两个国家便坐在一起商谈,最后,前者向后者出口大米,并进口后者的精密机床,其结果便是双方都能享用大米和机床带来的好处。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好处所在,并不难理解。
每天多学一点点
贸易,也被称为商业,是指自愿的货品或服务交换,它是在一个市场里面进行的。通过贸易,可以更好地做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可以使每个经济个体的状况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