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赢在营销
8778700000015

第15章 奥巴马的“网络营销”

众所周知,美国的总统大选实际上是一场政治营销大战。与在市场中竞争的企业家相比,竞选者要做的工作并无多少不同,他们都要通过营销来销售自己的产品,只不过总统候选人要销售自己而企业要销售产品。在整个营销活动中,竞选者与企业家都必须筹集资金,来支持营销活动的开展;他们都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大力宣传以提高知名度,为自己争取忠实的支持者(消费者)。在这方面,奥巴马显然是最大的赢家,他不仅可以给政治竞选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还可以给企业营销提供一些借鉴。其实,奥巴马竞选前的知名度很低,而且缺乏大财团支持。大选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奥巴马成功入主白宫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网络营销策划的帮助,这同时也给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者”地位的中小企业指明了一条发展之路,那就是网络将成为企业以弱胜强、扬长避短的有力营销武器。

如果有人告诉你奥巴马是一个典型的“网络营销总统”,你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可是这确实发生了。作为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和第一个拒绝使用政府提供的公共竞选资金(8400万美元)的总统,奥巴马成为美国政坛的奇迹。奥巴马竞选极大地利用了互联网Web 2.0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长尾”和草根力量,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也让奥巴马成为了美国第一个“互联网总统”。

奥巴马获选总统的成就也代表了广告、营销、公关手段的进化和发展,伴随着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成就。奥巴马利用新媒体,将年轻、平实、易于沟通等信息传达给他的拥护者,虽然仅是和拥护者的一种感性沟通,但从很大程度上助他最终登上了美国总统的位置。美国竞选也因此以更深入和互动的方式建立起与选民之间的关系,获得更高的选民忠诚度和信任度。

奥巴马对数字媒体的掌控应该说是历届总统无法超越的,他充分地发掘了数字媒体的潜力,通过数字媒体将一些网站的互动内容由下而上地宣传到高层,这成为竞选活动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互联网形成口碑效应。另外,一些支持奥巴马的人开发了奥巴马的电脑游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将奥巴马的电脑游戏融入选民的生活中。甚至在大选之前,他们花费巨资在三大电视网上播放了一个30分钟的专题片,把奥巴马的政策主张再次阐述了一遍。从以上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奥巴马在他的选举当中对于新媒体的应用是一次大胆的创新。

在这场总统的网络营销大战中,最成功的案例便是奥巴马灵活地运用了视频网站进行大规模的免费宣传。奥巴马曾在社区工作过,并且创建了很多社区新模式,他在其中看到了网络力量在社会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在本次竞选中,他开始尝试将网络社区的经验用到总统竞选中。随后,他的竞选团队创建了一个社交网络来增进奥巴马在网络的影响力。比如,在最流行的视频类网站You Tube上,仅仅一星期,70个与奥巴马相关的视频被其竞选团队上传。而且奥巴马在Facebook拥有一个包含230万拥护者的群组,其中奥巴马关于种族问题的37分钟演讲,从2008年3月上传至网络以来查看率已经超过500万次,使他成为网络“红人”中的一颗闪亮的明星。这些在网络上的竞选视频,开拓了除电视媒体外更广阔的广告平台。看起来更平实而更叫人容易接近、非常草根的网络节目,实际上是由专业的奥巴马竞选团队为其量身定做的。事实上,这些视频获取的关注比那些制作精良的电视广告好得多。

另外,在竞选过程中,细心的网民会注意到,当他们在Google中输入奥巴马的英文名字时,搜索结果页面的右侧便会出现奥巴马的宣传广告视频等信息。这是因为奥巴马极为重视网络搜索引擎的作用,并且购买了著名搜索网站Google的关键词广告(adwords)。其实,奥巴马购买的关键词还包括“油价”、“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等热点话题,只要网民搜索以上关键词,就可以看到奥巴马对这些话题的评论。不得不说,奥巴马及其团队是一个网络营销事件策划的天才团队。从营销学角度来说,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带动的信息的精准投放和有效覆盖帮奥巴马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使目标群体能更快地了解他。

本次总统选举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关于博客的媒体作用”的一课。博客宣传这一招在媒体私人化的时代十分管用。比如,奥巴马的竞争者之一希拉里通过自己的博客发表了自己的竞选宣言,并且不断通过博客这一窗口展示自己的政见和观点。选民可以在希拉里的博客发表对她的看法,希拉里的团队则会选择好的博客文章放在首页进行推广。善于学习的奥巴马则通过博客为自己鲜明地树立起年轻、清新、锐意进取的候选人形象,拉近了选民与自己的距离,使自己更具亲和力、更有竞争力。企业倘若可以将这些技巧应用到宣传自身、推广产品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收到不错的营销效果。

“营销课堂”

其实,无论是奥巴马还是麦凯恩亦或是希拉里,他们都在努力地向美国民众营销自己。从这点上来看,美国的大选就是一次营销活动。无论是政治界还是商业界,想要在这个世界上成为营销活动的赢家,就应该运用最先进的营销技术和手段。从整个美国大选的历史来看,不断更新的营销技术和手段成为多位善于使用新营销手段的竞选者的制胜法宝。当你从纪录片中看到林肯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坐着马车在各地巡回演讲的时候;上世纪围坐在收音机前的美国民众在聆听罗斯福的总统竞选宣言的时候;里根凭借电视辩论中的卓越表现入主白宫的那一刻,你会有什么感想?宣传在政治中的地位一直以来只增不减,只是宣传媒体的载体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最终互联网这个媒介载体成为了奥巴马有力的竞选武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互联网时代造就了奥巴马。互联网时代能塑造政治明星,同样也能塑造企业明星,领域虽不同,但营销的本质是相通的。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企业不仅要用好互联网这一件“营销利器”,更要随时关注新媒体的发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营销活动中获得成功。奥巴马的总统营销案例对企业营销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口碑营销激发广泛营销

在美国大选的激烈的竞争中,有一封名为《我们为什么支持奥巴马参议员——写给华人朋友的一封信》的邮件在选民中快速传播。值得关注的是,邮件内容甚至非常有针对性地用中文详细地阐述了奥巴马当选总统对美国当地华人选民的好处,最后他们说:“请将这封信尽快转送给您的亲朋好友,并烦请他们也能将这封信传下去。这是您在最后几天里所能帮助奥巴马参议员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这其实是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发动了病毒营销形式的代表。

2.借助视频类网站的传播效力

视频类网站一向是网民访问量很大的网站种类之一,深知网络力量的奥巴马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块宣传阵地。因为与其他网络宣传方式相比,网络视频能够更形象、更直观地表达发布者想传递的信息,给人的印象也更深,这正是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力求达到的效果。40多岁的奥巴马和美国大多数人一样,很喜欢使用Facebook、My Space和You Tube等社交媒体工具。奥巴马深知,开放式的视频类网站能为网络视频的发布提供更廉价、更广阔的宣传平台,值得关注。所以仅仅在一星期之内,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在最流行的视频类网站You Tube上上传了70多个相关视频,使网民能够从各个角度了解奥巴马。据You Tube网站统计,竞选期间,约10万名网民查阅了奥巴马的视频,他的视频在线观看量约为1710万次。

3.搜索引擎广告的链接式精准营销

大选期间,选民在Google中即使输入“油价”、“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也能看到奥巴马对这些敏感问题的观点评论,这是怎么回事?因为奥巴马购买了Google的“关键字广告”。奥巴马购买了很多热点话题关键字。如果一个美国选民在Google中输入奥巴马的英文名字Barack Hussein Obama,搜索结果页面的右侧就会出现奥巴马的视频宣传广告以及他对竞争对手麦凯恩政策立场的批评等。这些精准引擎关键词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奥巴马。可以想象,美国人日常搜索的关键词都打上了奥巴马的烙印,想不关注奥巴马都难。这可难为了同台竞争的麦凯恩,麦凯恩在互联网的信息,就这样轻松地被狙击了。

4.巧妙利用Web 2.0发起博客战争

博客一开始是网民共享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作为能够自由发表意见的网络平台,博客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交流方式。目前,博客已经成为一种高级媒体,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甚至正式裁定政治博客属于媒体,按照这一裁定,博客已经被列入媒体的范畴,并将拥有媒体活动豁免权,不受到竞选募款法案的限制。据调查显示,亲和力正是奥巴马胜出的关键因素。奥巴马亲切形象的塑造和他清新、年轻、锐意进取的博客形象有很大关联。在竞选过程中,奥巴马善于通过自己的博客发表政治理念、对热点问题的看法以及执政设想等,与浏览者进行互动,拉近了选民与自己的距离。在营销领域,博客营销早已因其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等优势为广大企业所接受,奥巴马则在政治领域演绎了一个成功的博客营销案例,其中的经验值得企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