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是一个非常热心的小伙子。在办公室里,不论谁有个大事小情,只要他能帮得上忙,他都不会坐视不理,因此,他和周围的同事们相处得还算可以。但是,同事们都不太愿意和王亮说话,他们一致认为:跟王亮聊天,挺没劲的。原因是:只要王亮张了口,同事们就没了说话的机会。
原来,与同事们聊天时,王亮总是一个人喋喋不休,无论哪个同事想插话说两句,马上就会被他打断 ——“对,是这样的 ”, “没错,这种事我遇到过 ”……然后他就接过话头继续自己的独白。被王亮打断的同事们个个都觉得自己像傻瓜一样,得不到他的尊重,被他当成了听众。于是,久而久之,就没有同事愿意和王亮说话了。这不,一天同事们正在一块儿聊天,王亮插了句嘴,他们就悻悻然地结束了谈话,把王亮一个人撂在了那里。
“陷阱解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在谈话时被他人当成两只 “听话 ”的耳朵,而不是有阅历、有想法并且希望得到关注和理解的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对一个只顾自己说,根本不想听同事说,甚至抢话说的人,没有人愿意做他满足表演欲望、获得语言快感的工具。这就是王亮的失败之处。
如今,紧张的工作节奏、激烈的职场竞争和由此带来的精神压力,已经使很多职场人士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耐心倾听同事讲话的从容心态,他们更喜欢自我表白,把同事当做是宣泄情绪的对象,而不是彼此理解、相互沟通的伙伴。因此,对话就常常成为他们的独白,他们在无形中剥夺了同事参与对话,从对话中获得满足、理解、肯定的权利,也失去了通过倾听了解同事、释放善意、建立友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