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中医、针灸按摩
8794700000020

第20章 中医学理论之防重于治、辨证论治的治防原则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学早巳树立了预防为主的保健观点。《黄帝内经》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极为生动地提出了防重于治的思想。所谓“治未病”,实际上包括未病先治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为未病先防;对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与转变,为既病防变。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及处方用药之依据的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即治则。而在治则指导下对具体的病症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即治法。

中医的治则是从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宗旨出发,在复杂的疾病现象中,把握疾病本质来确定的,具体说来有治病求本、标本缓急、正治反治、扶正祛邪、同疾异治、异病同治、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中医认识、治疗疾病,强调不但要辨病,而且尤须辩证,才能正确施治,例如感冒,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内寒感冒和内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将是属风寒抑或是属风热辨别清楚,才能确定是用辛温解表抑攻是辛凉解表的方法,给以适当的治疗,由此可见,辩证论治既区别于见痰治痰、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疗法,又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看到同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往往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还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疗也就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这与其他季节的感冒治法就不一样。又如麻疹,因病变发展阶段不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于初起时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夕常须清肺,而后期则余热来尽,肺胃阴伤,故须以养阴清热为主。

上述情况均属“同病异治”。而譬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本为不同之病,但若均表魂为中气下陷证,就皆可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之。这属“异病同治”。总之,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症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实质上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含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辩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内经》上说:“治病必求其本”,指出一般说来,临床治病须先治本病、后治标病,本病未除,标病亦不能去。《内经》上又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强调了治病时又须分病情之缓急,先治其急,后治其缓。例如寒热便秘一病。如因便秘而引起寒热,当先通便,则寒热可自退;但在寒热过高时,则当通便、退热并施。而在决定治本治标之时,又须掌握病者的体质。若遇到正气已亏的患者,当先扶助正气;若本病、标病俱轻,又可标本同治,或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施治必先辩证,辩证则着重于四诊八纲,了解病情,进行分析,从而掌握病所、病因、病态,作为施治的依据。在治疗时必须根据阳阴、虚实、表里、寒热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具体疗法,“虚则补之,盛则泻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菀阵则除之。”以上所述,都是中医治则的若干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