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方》中,就载有拔火罐疗法。当时叫“角法”,因拔火罐工具由牛角做成。起初用于外科手术后吸毒排脓,以后逐步发展到治疗风寒痹病、虚劳喘息等外感内伤疾患。其质料也由牛角逐步改进为竹罐、陶罐、玻璃罐等。本法常同针灸配合使用。
火罐的种类
1.竹火罐用直径三到七厘米粗细的竹子逐节锯断,一端去节做口,一端留节做底,削去竹皮,做成腰鼓样的圆柱形管子,大小可按施术的部位加以选择。
2.陶火罐系由陶土做成,口底平滑,形似木钵或瓷鼓。这种罐的吸力大,但易跌碎。
3.玻璃火罐肚大口小,口边外翻,有大、中、小三型。这种火罐的优点,在于其质料透明,可以从外面看到吸着面皮肤的变化,易于掌握拔罐后局部反应的程度。
拔火罐的方法
1.投火法用酒精棉球(或纸片)燃烧后投入罐内,随后将罐口罩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适于侧面横拔。
2.闪火法用镊子挟着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罐子内壁绕一下,随将棉球抽出,迅速将罐口罩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着。
3.贴棉法用约一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置于9%酒精内浸湿,贴于罐内壁的中段,以火柴点燃,罩于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不受体位的限制,但棉花上所含酒精不宜过多,以免酒精燃着下滴,烫伤皮肤。
拔火罐的程序先将火罐大小与施术部位比量一下,是否适合,然后拿好火罐,摆好适当体位,即可开始拔罐。使用新罐时,须在罐口抹一些凡士林,以免皮肤破损。拔罐时间,一般约十到二十分钟,如患者感到灼痛过紧,可酌情提前起罐。起罐时可用食指轻压罐旁的肌肉,使空气透入罐内,罐即落下。拔罐时,皮肤如有损伤,可用凡士林纱布妥为包扎,以防续发感染化脓。
拔火罐的适应症和禁忌证
1.适应证外感风寒、头痛眩晕、眼暴肿痛、羞明畏光等症、可在太阳穴上拔之;
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可在痛处拔之。另咳嗽气喘,可在背部两侧拔之;腹痛肠鸣、大便泄泻、可在腹部拔之。
2.禁忌证凡局部有皮肤病或全身枯瘦,肌肉失去弹性者,不可拔罐,凡血管多、骨凸起、毛发部、心跳处、眼、耳、鼻、口与乳头等部位,均不可拔。此外有高热、昏迷、抽搐,妇女妊娠期间及水肿、腹水、肿瘤等亦不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