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日常行为的规范
8805200000008

第8章 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2)

文明规范不是讲一讲、做一做就可以形成社会风气和传统的,它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时刻感到必须遵行,并且自觉地去实行。这种自我意识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来实现。这样做,为的是启发学生建立自尊自爱的意识,把文明礼貌看做自己做人的准则之一,把推行这些规范看做是自己的高尚义务,也让学生自觉地追求自我完善、自我纯化,自觉地培养崇高的人格、作风和气质,并具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变

为了更有效地使我们的学生具有牢固的优良素质,还必须适当地让学生走向社会,协同人民政府和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一起向社会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挑战。

培养文明礼貌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

青少年在各方面都处于成长阶段,可塑性很大,如古人所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人在儿童时期就应上“讲文明讲礼貌”这一课,否则就容易染上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坏习惯,而要矫正这些坏习惯,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总之,道德、文明、礼貌问题,还牵涉到许多方面和许多问题。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等待,我们应身体力行,注重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教育学生;应该积极干预生活,大胆进行探索、进行实验,积极塑造后代,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做出贡献。

(四)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指对父母的尊敬、热爱、关心与赡养。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子女的天职和义务,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很难做到爱别人、爱国家。对父母的热爱和孝敬之情是人类最美好最基本的感情之一。

“孝敬父母”教育的含义重大,小而言之有利于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庭和睦与幸福;大而言之,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祥和、安定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那么,面对新的时代,该如何加强这种传统教育呢?

让学生体会孝敬父母的意义

“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贴切、最基础的道德教育。“孝敬父母”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既是一种认识,又是一种情感;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一个人的各种道德品质是互相关联的整体,互相影响渗透,并逐步向高层次发展。

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

在家庭中提倡“父(母)慈子孝”的传统美德,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人际关系,树立民主、平等的父(母)子关系。在尊老爱幼、其乐融融的氛围里,陶冶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形成孝敬父母的良好社会风气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建设精神文明,形成孝敬父母的良好社会风气,让人们彼此效仿,互相影响,逐步扩展。

树立榜样的力量

树立榜样的力量,在全社会弘扬孝敬父母的好品德,以我国古代或近现代优秀人物的孝亲故事为题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并在全社会加强法制建设,对社会上某些悖绝人伦、不孝敬父母的丑恶现象进行严厉制裁。同时要树立家长的“孝敬”观念,让他们孝顺老人,并以身作则地教育、陶冶子女的“孝敬老人”的意识。

加强子女和父母的感情沟通

学校、老师要经常督促学生听从父母的教导,主动让父(母)子解自己,并且要学会关心体贴父母。提倡学生独立料理好个人的生活,不让父母操心,还要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为父母服务的工作。学校要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其父母的爱心和理解,来帮助沟通学生和父母的感情。

(五)遵纪守法

纪律是公共生活中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是指在生活中,某一阶级、集体、团体要求其成员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社会性,体现了个人和群体的共同利益及需要;也具有强制性,以行为的限制和服从为前提。纪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严守纪律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国家和人民要求青少年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理想、道德、法律都是思想品德的基本内容,而守纪律又是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那么,该如何进行一些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让学生了解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制常识,逐步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呢?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树立法制观念

要对学生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尤其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应该对他们以图文并茂的宣传画进行教育,让学生从图画与文字说明中了解到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从而知晓是非。应固定一段时间专门进行法制知识讲座,如举办专门的“法律知识”讲座、“道德知识修养”讲座等,让其成为进行法制教育的阵地。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印发宣传手册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宁,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惩罚坏人,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各项法律。要让学生明白,凡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应有的处罚。

广泛讨论,明辨是非,提高守法意识

举办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开展普法教育知识竞赛活动,或开展主题班会,以巩固学生的记忆。家长、师生可一齐探讨,帮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学校和家长应有选择地给孩子们放映一些法制题材的影视片,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充分发挥优秀影视片的教育功能。

教育渗透,行知并进,形成教育网络要做到这一点,可通过以下途径:

1.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较系统的法制教育。

中小学生的课本中包含了一些最基本的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法制教育。

2.指导实践。学生从课堂上、活动中了解到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但如何让学生以此为准绳,约束自己,遵纪守法,指导自己的言行呢?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服务活动或生产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克制能力,并让学生从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纪律法制观念落到实处。

要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的联系和配合,净化社会环境,严格控制可能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副作用的东西。教师、家长的言行要具有示范性,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对孩子日常的言行,要以法规为准则,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提醒、训练,抓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法律要求做的,要认真去做;法律禁止做的,要坚决不做。

刻意培养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

理智地把握自己、驾驭自己,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深层次发展。教师和家长可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入手:

1.培养自控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采用设置情境的办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面临各种情况,学会理智地处理,以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如“让学生面对现实”训练:明天要考试了,今晚却有一场你很喜欢的电视剧,你看不看?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即可做迁移处理。

2.及时地给予协助监督。青少年处于“半大人,半小孩”时期,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自觉性、坚持性较差,尚需成人从旁进行督促鼓励方能取得较好效果。经过师长的监督,经过长期的坚持,学生将对外在的依赖转化为内在的自控能力。

法制教育系列化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使法制教育以日常德育工作为依托,实现长期性,做到细水长流,减少法制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