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及养护
8807200000005

第5章 心理健康分析(2)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英已经认识2000多个汉字,又会弹钢琴,通过了6级考试,是父母和姥姥的宠儿。可自从入学以来,她看到老师很严厉,经常训斥或处罚同学,她开始害怕到学校去,以至每到学校门口都会呕吐,连上楼梯都迈不快步子,她还时时担心别的同学挤她。据了解,这种适应不了学校大环境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这种个案不少。

《光明日报》

(六)跨世纪的课题——关注心理健康

健康,对于人们来说,似乎简单无奇。然而,对于它深刻内涵的挖掘,对于科学含义的认识,人类至今仍在探索。八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标准作出如下定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道德和对社会好的适应能力。从这时起,心理健康受到们的关注,用一种新的健康的观念代替传统旧观念的时代开始到来。

从前的医学模式把人当成细胞的王国,认为人有病是由于细菌从口传入引起某一细胞或器官发生病变的结果。新的医学模式不光把人看成一个生物的人,同时看成是一个社会的人,有心理活动的人。它告诉人们,一个疾病现象的产生,不光有细菌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心理的、行为的因素,更有生活方式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把人类的生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境地。小小的四合院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在宁静的独居生活替代了往日嘈杂的同时,人们的交往受到限制。电视的普及和计算机的应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长期以计算机为伴和对电视机的依赖,又使不少人出现烦躁、焦虑、厌世情绪。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独生子女的国度。由于父母们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对下一代的期望,于是早期开发儿童智力的热潮此起彼伏。然而,又有多少父母意识到,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良好个性品格的重要?畸形的父母之爱,很容易给孩子的心理发育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中年知识分子早逝现象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有关调查表明,影响知识分子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是精神紧张与超负荷及生活方式不健康,不会自我调节情绪。有关专家指出,由于我们是一个偏于内向的民族,心理问题躯体化现象尤为突出。在来医院就医的病人中,有20%的病人是由心理问题导致的躯体不适。

明明已经锁好的门,却一次又一次地检查。刚刚写完的信封,还要看了再看。多少人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交友时,因紧张、挫折而痛苦不堪、难以自拔。一个正常的人只要生活在有人群的地方,就会受到来自自然界、周围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等各种问题的困扰。由于每一个人的修养、文化、性格以及受困扰的心理差异,必然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如果不会自我调节,让那些不良情绪积聚在心理,就容易导致精创伤,产生心理变态。

一个人身体不康康,会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仅影响其个人,还会牵动家庭并带来邻里同事的不安宁。这种病人要是多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宁。

心理卫生问题开始受到人们关注,一股心理卫生热正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数以万计的人们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如雨后春笋。心理卫生知识走进了大中小学的课堂,走进了报刊广播、电视。

尽管人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健康与否无明显界限。但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已被更多的人熟知了,了解自己,又能有自知之明;理解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乐于工作,热爱生活;情绪乐观稳定;人格完整和谐。

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开设心理咨询电话,开展心理治疗,固然重要,而更为重的是在全民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这对于推进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这是一个追求生活质量、需要心理健康的时代。真正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具有这样心理素质的人群构成的社会,才是我们期待的健康而文明的社会。世纪之交,我们再次大声疾呼:关注心理健康。

《中国教育报》

(七)要客观评价学生心理素质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奇关于当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谈了以下几点意见:首先,要明确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这是评价当前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前提。一般来说,心理素质指学生的意志力、情绪情惑、性格、自我意识、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现在存在一种以偏概全的不良倾向,许多人常常根据当前学生在心理素质的某一两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就说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差。因此,评价当前学生心理素质的状况,应切忌笼统,而应具体到不同方面,某方面不足就是某方面不足,而不要不恰当地以偏概全;第二,要明确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标准。评价当前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应当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不能人人都自己设定一个标准。目前,对这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还缺乏研究,不同人在作出评价时常常标准各不相同。另外,评价当前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参照对象是什么,即把当前的学生与什么时代、什么时候的学生相比较,对于作为参照对象的过去的学生心理素质状况,我们有比较客观的指标,还仅仅是对过去的印象。这些问题都是有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第三,我个人认为,今天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来说是不错的。他们今天生活的社会环境比过去复杂多了,他们在家庭里与家庭外、学校里与学校外、课堂上与课堂下,常常看到、听到许多不同、甚至相矛盾、冲突的东西,他们心中的困惑、冲突比过去的同龄孩子要多。而且,在充满竞争和“应试”压力下,他们正承受着比过去孩子更大的学习压力和重担。在这个意义上讲,虽然现在的学生比过去的学生生活在更现代化、更富裕、更丰富多彩的时代,但他们未必比过去的孩子过得更幸福。在面临上述情况下的他们,目前总体上还能够健康地成长,应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激烈的学习与升学竞争,甚至还有成人、新闻媒体对他们身上的某些弱点有时有些过分的夸大和渲染而造成的社会压力,已经很不容易了;第四,当然,从要成功地适应现在与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的角度分析,在当前学生的心理素质中,我认为也存在依赖性较强、自制力较差、社会性交往能力不足、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等需要重视的方面。但这些不足的存在不能完全归因于学生。事实上,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更多是症状,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还在社会、学校和家庭,如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社会治安问题、家庭结构变化、文学教育方式的新特点、家庭居住环境的改变、过多的学习课程的内容、过重的学习与升学压力等等。只有准确地研究、把握了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并采取相应教育对策,我想当前学生心理素质中存在不足的方面是可以改善的。

(八)心理疾患探因

中国初中生报编辑部副主任徐国静认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触痛每个家庭,也开始触痛整个社会。

1.狭窄的空间和单调的内容

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中小学生,在家里没伙伴,在学校整天围着作业、考试、分数、名次旋转。中小学生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做一件事——啃书本,双休日也被各种课外学习塞得满满,几乎没有娱乐、游戏,劳动的时间。而中学又是心理断乳期的开始,渴望长大与童稚心理的矛盾影响支配着学生的情绪,也影响着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2.人为制造的压力

现在的中小学生被考试、名次、排榜压得抬不起头来。竞争这个成人社会的最具激励作用的口号,也深入到中小学生的世界里。而且仅仅局限书本知识测验这件事上。其实,学习书本知识不过是人接受教育的一个内容,或者说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学习本身是一个自娱的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中打开所有器官,不断吸收各种有利于生命生长的养料的。如果学习跟名次、竞争联系起来,人就被迫围着名次转,名次也就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更何况排名次又是不确定的金字塔,它只许一个人蹬上塔尖,但谁也保不住不掉下来。恐惧蹬不上塔尖和恐惧从塔尖上掉下来折磨着所有的中小学生。因恐惧排名次而厌倦学习,因厌倦学习而厌倦生命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3.唯一标准和否定带来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