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见闻:指知识,学识。
③数:数字。这里指基本的算术。
④文:文字。
【解说】
一个人首先要学习的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提高自己。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从这两点做起。
【故事】
孝悌为仁义之本
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这种爱像人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袁采曾说:“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
百里负米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中国自古就有孝顺的传统,这是“二十四孝”之一的“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能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孝心是为人之本,中国古代文化中历来提倡对父母孝心的重要性。而这一传统早从孔子时就有了,孔子不仅提倡对父母应有孝心,而且自己也是对父母尽孝的典范。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父亲叔梁纥,是一饱学之士。孔子三岁时,父亲不幸过世了,由母亲颜氏抚养成人。孔子自幼聪颖过人,而且事母至孝。颜氏为了儿子的将来,特地将当时有名的学者请来教导儿子。在母亲、严师的教导下,孔子把当时所有的书籍册册读通,而且对自身的学术和品德修养,更孔子是不时的注意与求进。所以年轻时的孔子,就已略有名望。后来,孔子在鲁国教学,宣扬仁爱之道,来自各方的学生,多至三千人,有特殊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他教学生是身教重于言教,而且依各人的品性,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并且常常以“不学礼,无以立”来教导学生。另外,孔子还从事著述工作,把伟大的仁爱精神传扬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