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包含了夫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的记录,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十分难能可贵。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原文】
孟子者①,七篇止②;讲道德③,说仁义④。
【注释】
①孟子:书名。是孟轲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记录孟轲言行的书籍。自宋代开始,被列为十三经之一。见《玉海?卷四三?艺文》“宋朝石经”条。
②七篇止:是说《孟子》只有七篇。七篇是粱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止,结束,终了。
③道德:指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与行为规范。
④仁义:见前“曰仁义”句注。
【解说】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战国时代,王道不存,民风日薄,所以孟子提倡仁义,来导正时弊,可惜他的学说不能投合时君的心意,于是他退而著书立说,发扬孔子的思想,传下了《孟子》七篇。
【原文】
作中庸①,子思笔②;中不偏,庸不易③。
【注释】
①中庸:《礼记》篇名。《中庸》这一本子思书是孔夫子的孙子孔所作(孔,字子思)。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易、不变的意思,《中庸》所说是不偏于一方,永不改变的天下至理。《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
②子思笔:子思,孔子的孙子,即孔鲤的儿子,名,子思是他的字。受业于曾子门下,后世尊为述圣。笔,手笔。
③中不偏,庸不易:中是不偏不倚的态度,庸是不变的意思。偏,歪,斜,不正。易,变化,更动,变动。
【解说】
此句解析《中庸》的作者与思想重心。
《中庸》,是子思的手笔;中是不偏不倚的态度,庸是不变的意思。
【原文】
作大学①,乃曾子②;自修齐③,至治平④。
【注释】
①大学:《礼记》篇名。相传是孔子学生曾子曾参所作。
②乃曾子:乃,即,是,就是。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南武城(故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事亲至孝,传孔子之学。后世尊为宗圣。
③修齐:修身齐家的简称。
④治平:治国、平天下的简称。
【解说】
此句解析《大学》的作者与思想重心。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